大湾区新变局:第二个前海,来了!

早知道
2020-06-24


作者:刘晓博

来源:刘晓博说财经


6月23日,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在深圳发生了。


深圳当地媒体使用的标题是“皇岗口岸蝶变”,它具体是指:我国第一个、也是深圳和香港之间目前唯一实行24小时通关的大型陆路口岸——皇岗口岸的拆除重建全面启动。


其中:临时旅检场地具备开通条件、老口岸旅检区开始拆除、新口岸综合业务楼开工建设!


而我更愿意换一个说法,让大家“穿透”皇岗口岸重建的实质:这意味着深圳的第二个“前海”,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众所周知,前海全称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它跟南沙、横琴一起,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三大平台”之一。


前海规划被中央批复于2010年8月,是中央送给深圳30岁生日的一份大礼。


如今,深圳特区将在两个月之后迎来40岁生日。


而在这个颇有象征意义的时刻,深圳的“第二个前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所谓“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源自一块本属于深圳、现在归香港管辖的飞地——深港河套地区。



上图就是河套的卫星图。1997年在治理深圳河的时候,为了排洪顺畅,对深圳河进行了裁弯取直。于是,这接近1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划到了香港一边。


由于是深圳划过去的,所以深圳对如何利用这块土地有一定的建议权。而正因为这块土地之前归属深圳,是国有土地,那么它的产权清晰,开发利用起来比较简单,比香港普通的土地简便很多。


经过多年磋商,深圳和香港最终达成协议: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和香港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全球顶级城市之间的竞争,首先是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竞争。在制度和法律体系之下,是金融和高科技两大核心产业的竞争。


能在金融或者高科技上拿下任何一个桂冠,就足以成为全球顶级城市。比如旧金山有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所以它的竞争力是世界一流的。纽约以金融见长,即便高新技术产业一般,也可以傲视全球。


在中国一线城市里,上海金融强、科技一般,深圳科技强、金融一般,香港金融强、科技弱,北京则是科技和金融都强。因此,北、上、港、深才是中国真正的四大一线城市,而金融和科技都强大的北京,成为唯一的“超一流城市”。


至于广州和杭州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距离北、上、港、深还有相当距离。


跟北京、上海、香港相比,深圳的金融业偏弱,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深圳拉着香港,学习并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设立“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是科技比较强的深圳,拉着科技比较弱的香港,共同学习全球先进经验,一起进步的一个合作区。


近年来,香港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原本产业空心化的香港,也试图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


20年前,香港启动了数码港建设,试图抓住互联网的热潮,在高新技术方面有所作为。但无奈香港房价高、人工成本高,最终数码港沦为一个房地产项目,住进去的都是身家亿万的富豪和明星。


如今,香港希望借助祖国的力量,在科技上重新出发。为此,国家也破格授予香港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头衔。而事实上,香港每年获得的PCT国际专利数量,连深圳的20分之一都没有,而深圳尚未获得这个头衔。


深圳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镇。深圳虽然缺少大学、科研院所,但企业的科技转化能力非常强大,有所谓的6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深圳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量、授予量,更是占到全国的将近一半。如果深圳参与国家排名,PCT专利量可以位居全球前五。


跟深圳相比,香港的长处是: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跟国际市场有更紧密的联系,有更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国际融资渠道。


大疆无人机的诞生,可以看做是深港科技合作的成功范例。这个企业的创始人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创业,利用深圳完备的产业链成为全球民用无人机龙头企业。


对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央也高度重视。在2019年2月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就明确写道:


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


在这个重量级文件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仅次于前海、南沙、横琴之后的,粤港澳间的第四大发展平台。


到了2019年8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里,再次强调:


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


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很明显,在这份文件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俨然就是第二个前海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身份早已明确,为什么要把今天皇岗口岸的拆除重建,看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原因很简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地处香港和深圳福田区核心区的交界处,香港那边固然有1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直接开发,但毕竟要由香港来主导。而香港,正在忙于“安装杀毒软件”(国安法立法),短期内很难顾及合作区的开发。


所以,就需要深圳单兵突进。


而深圳这边,无论是福田保税区还是两个口岸,都基本上是建成区了。能通过“改造升级”释放出大量建设用地的,皇岗口岸首当其冲。


皇岗口岸以前是一个人货两用口岸,每天有大量货柜车从这里通行。而事实上,福田区早就已经成为深圳的核心区。货柜车的穿行不仅制造粉尘,还带来噪声和拥堵。


深圳的规划是:去香港的货柜车要“东进东出,西进西出”,也就主要通过莲塘口岸和深圳湾口岸通行,这样可以减少对中心城区的影响。


莲塘口岸的通车和皇岗口岸的拆除重建,就完成了这个梦想。而正是由于货柜车不再从这里穿行,货柜车的查验区可以被腾出来,成为新的建设用地。所以,这次拆除起到了“一箭多雕”的作用。


而相比之下,给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释放空间,反而意义更为重大。根据官方数字,这次拆除重建可以腾出50万平方米的用地,这相当于故宫占地面积的70%,虽然不算很大,但在深圳寸土寸金的福田中心城区,显得极为难能可贵。


正是有了这50万平米的新增用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才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据深圳媒体报道,新的皇岗口岸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心两翼”规划布局的核心,是联系合作区深港双方园区的重要节点,是串联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枢纽。定位为“一地两检”纯旅检口岸,未来取消货检功能,预计将于两年后的2022年底建成。


新的皇岗口岸以“湾区基石,国之重器”为基本概念设计,地上四层,地下三层。用地面积8.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40万平方米。旅客设计通关流量日常20万人次/日,高峰日30万人次/日;车辆日常2万车次/日,高峰日3万车次/日。


未来,皇岗口岸至少会有4条轨道交通,其中包括深广中轴城际轨道、穗莞深城际轨道、地铁20号线及预留港铁北环线支线接入条件。


可以这样说:新皇岗口岸将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最大流量入口”和“门户枢纽”。


正如前海带动了南山、宝安中心区等深圳西部的发展一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也将带动福田区、乃至整个深圳的再次腾飞。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跟前海的最大不同是:前海主要是发展金融,而国家顶层设计的最主要的金融中心是上海和香港,前海需要错位发展。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不存在跟谁错位的问题,因为科技中心历来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更何况,这个片区是真正的深港联动。而前海对面,没有一个类似河套的港方区域可以互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