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0-04-24


本文为黄奇帆先生在4月23日第341届中国独角兽商机共享大会上的主题演讲。

第341届中国独角兽商机共享大会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天九共享集团主办,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支持的企业商机赋能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复产提速,抱团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企业家朋友:

很高兴受邀参加今天的活动,与大家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交流。

目前,新冠疫情已经对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在线的各位企业家也必定有深切感受。借这个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疫情之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各地在迅速有序复工。但随着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爆发,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在急剧恶化,经济运行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链”的风险,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夹击效应。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占全球总产出的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我国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端元器件、原材料来源地和重要的出口市场是目前正在蔓延爆发的欧美国家。特别是欧盟,既是我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疫情重灾区。欧美停摆,导致短期内产业和贸易无法恢复,已对我国制造业上下游形成夹击效应。

二是受疫情影响,尽管各地在抓紧复工复产,但恢复消费的活力仍面临不少实际困难。在供给侧,酒店、宾馆和观光游览等旅游业遭受重创,至今未见重启迹象。在需求侧,疫情期间人们似乎压抑了不少消费,但随后而来的经济下行预期对人们的消费欲望产生了深刻影响,一季度经济下降6.8%。很多人因此而削减消费支出,我们寄予厚望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等仍将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

三是民间投资大幅下降,带动失业率攀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疫情对广大中小企业冲击巨大,目前除了防疫物资外,多数企业的复工复产侧重于消化现有订单,部分地区新增订单呈断崖式下跌。不少企业的现金流面临断裂风险,挣扎在死亡线上,民间投资严重受挫。部分企业因此大幅削减用工需求甚至开始裁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由去年12月的4.9%上升到2月份的6.2%;3月份虽有所好转,但仍达5.9%,社会就业形势十分堪忧。

四是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地方财政风险持续累积。1-2月累计,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9.9%。其中,中央同比下降11.2%;地方上,除个别省份如浙江保持正增长外,绝大多数省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呈负增长,总体上地方同比下降8.6%。支出方面,1-2月全国一般预算支出同比仅下降2.9%,在疫情防控带动下,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大幅增长22.7%。疫情之下,原本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地方“三保”支出尚需中央政府予以支持,财政风险持续累积。

五是上述状况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短期内疫情难以完全得到控制。目前,全球病例已经超过220万,情况不容乐观。不仅美欧发达国家尚未看到拐点,令人揪心,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地的疫情更加堪忧,这些国家的检测能力、医疗卫生设施等更为短缺。全球疫情可能会有第二波、第三波,总体持续时间被拉长。对中国来说,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压力将会持续存在,防疫之下对人员流动的阻隔、商务活动的限制、物流运输的不畅和资金结算的迟滞都将是常态,除了部分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外,多数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二、应对措施和未来走向

疫情对世界经济也带来了巨大冲击。IMF已经预测,2020年全球GDP将下滑3%,美国将下滑5.9%,欧盟下滑7.5%,日本将下滑5.2%。总的来看,由于发达经济体以服务业为主、总体债务水平较高,在疫情打击之下经济陷入衰退将是大概率事件,其后果不仅可能全面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超过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自疫情发生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及时果断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

一是财政政策方面,要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二是货币政策方面,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三是出台税费减免政策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包括增值税抵扣、延长重点行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亏损结转年限、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缴费和公积金等;四是推出鼓励投资新基建、改造升级传统基础设施的有关政策,扩大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稳定和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等;五是采取综合措施帮助企业应对外贸形势的变化,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

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特别提出了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实现“六保”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这些政策措施综合起来至少也是十万亿级,无论是对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疫情发生之后,若持续半年以上得不到有效控制,必将对中国经济带来重大的灾难性的冲击。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采取了最正确、果断坚强的决定,就是武汉封城、建方舱、全国性隔离。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决断,没有全国包括医护人员、军队、警察、公务员直至居委会在内的动员能力,不可能把感染比例下降这么快、这么多,这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的体现。我们仅在短短的2个月内就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又在抓紧复工复产,经济逐步恢复的景象令人鼓舞。

虽然目前疫情在全世界持续蔓延,美欧经济短期内很难恢复,中国的疫情防范和经济恢复还会深受影响,但只要我们在稳控疫情的基础上,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持续释放中国经济的内在活力,中国经济不仅将率先反弹,还将在稳定世界经济基本面、推动全球经济克服衰退走向复苏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三、危中有机

习近平总书记3月份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我们要坚定克服危机的信心,就要认识到疫情之下五个“没有变”和五个重大机遇。

 五个“没有变”。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此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严重破坏,引发了人们对过去基于“世界是平的”的理念而形成的全球水平分工、大规模跨国贸易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反思和调整,甚至引发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全球化。人类全球化的方向不会变。全球化本身是螺旋式发展的,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的。

二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没有变。前几日,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含金量极高的文件,标志着中国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步伐,标志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

三是扩大开放的力度没有变。我国现有18个自贸区、1个自由贸易港。接下来,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即将出炉,自贸试验区的探索试验也将进一步提质增效。同时,中日韩自贸区、RECP等有望达成。我国对外开放将加速由要素流通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方向没有变。

四是我国内需潜力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充分,这个格局没有变。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多,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是我国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产业配套齐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五是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提升的格局没有变。疫情之前的二十年,亚洲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到60%,仅中国的贡献率就高达30%。不论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复苏速度都超出预期。越来越多的人有这个共识,疫情之后的亚洲和中国可能比其他地区更有优势,恢复更快。

 我们也面临着五个方面的重大机遇。

一是重点地区有望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今后两三年将是中国抓住机会“补链”“扩链”“强链”的时间窗口。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形成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进而成为全球产业和资本避风港。

二是支撑数字经济的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将迎来飞速发展的重大机遇。疫情之下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显现出强大的韧性,在线科技、远程办公、无接触服务、无人配送物流体系快速发展,加速催生了“零接触”经济。

三是几大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将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遇。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群都市圈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源的重大举措。未来五年,城市群都市圈将提档增速,相关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的需求将达几万亿级。

四是一些新的改革红利会给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使得金融、保险、科创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进入门槛正在降低,市场竞争将更为公平,相关红利将持续释放。五是疫情下总体宽松的国内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随着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无论是为大规模基建还是中小企业投融资都带来了巨量相对廉价的资金。

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疫情之下,广大中小企业也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在这里,结合上述分析,我提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疫情之下,生存是第一位的,投资须谨慎。建议适当收缩投资条线,千方百计保持现金流稳定。要狠抓内功,降低成本,尽量不要烧钱去搞什么“平台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要谨慎。环境变了,商业的逻辑也变了,15-20倍P/E(市盈率)都不算高的情形已经成为过去了。这次疫情是一次产业大洗牌,活下来的才是好项目。

二是要保证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档,稳住核心员工。危机时刻也是考验企业家智慧的时刻,做好有取有舍的关键是记住“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箴言。对中小企业而言,核心员工在,队伍不会散。等形势稍微好转,恢复起来也快。

三是要灵活应变,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外需不行了,要尽快想办法掉头找内需;传统的贸易方式出现困难了,积极应用跨境电商拓展业务;原来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的,何不趁机开发新品补进口替代?一些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必将带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四是战略上要聚焦,做专特精深小巨人。希望广大中小企业从现在起不要四面出击什么都做,而是把专业化作为核心战略,拿出“一指宽、一公里深”的韧劲瞄准一个方向做专做深做精,做出特色,以工匠精神把每一件产品做好,做到质量过硬,做到客户满意。

五是抱团取暖,在相互帮助中互学互进。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也是别人搬不走、打不垮的重要优势。在这个困难的时刻,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尤其要注意抱团取暖,形成更为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分工越深化、协作越高效,综合成本才越低,越能扛过寒冬。一起走,才能走更远。

谢谢大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