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出狱|万字长文梳理他的传奇人生
来源 | 何加盐 作者 | 何加盐
加盐说:根据《北京商报》6月24日独家消息透露,黄光裕已经出狱,国美将于近期正式公布消息。
本文是5月28日何加盐公众号首发的文章,以一万一千多字的篇幅,完整梳理了黄光裕的过往人生,可能是公众号上写黄光裕最详实、最精彩的一篇文章。阅读量10万 ,有150多家公众号转载。
现重发于此,供大家了解黄光裕的前世今生。
---------------------------------------------------
以下为原文:
图:黄光裕不同时期照片
江湖已经很久没有黄光裕的身影,但依然处处有他的传说。
这个曾三度登顶中国富豪榜、建立中国最大家电连锁帝国,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潮汕人,于2008年事业巅峰时刻,突然身陷囹圄,至今已在里面待了11年半。
按照他的刑期和减刑情况,他最迟将于2021年2月出狱,但在此之前,也许他还有减刑或保外的机会。
所以,黄光裕的出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接下来的8个月,我们随时可能看到他再现江湖的新闻。(何加盐6月24日注:据《北京商报》消息,实际已出狱)
实际上,这些年来,“黄光裕即将出狱”的消息,已经传过好几次,每次都引起国美系上市公司的股价暴涨和新闻的热议,显示着这位商界奇才哪怕深处铁窗之中,对外界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没有任何人会怀疑,黄光裕出来后,又将很快在商海掀起一股滔天巨浪,就像他曾经做过的那样。
这个出身于极度贫寒、16岁就辍学跟着哥哥出去做生意的少年,究竟是怎么做到20多岁就成为亿万富翁,35岁就成为中国首富的?
他是怎么改变了中国电器零售业的格局,又是怎么创造中国市场罕见的资本运作奇迹的?
他的入狱,是命中注定,还是另有隐情?
他的未来,能否将再续写新的传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一下黄光裕的奇幻人生。
1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
小时候,他既不姓黄,也不叫光裕。
他的名字,是曾俊烈。
之所以姓曾,是因为他父亲黄昌义是入赘到曾家的。所以,孩子们要随母姓,
黄昌义出身于地主之家,祖上也曾煊赫。但在火红的革命年代,他父亲被镇压,土地被收走,他也成为“黑五类”。12岁的黄昌义在其出生的西胪镇波美村待不下去,便流浪到20公里以外的铜盂镇凤壶村的曾厝生产队,被一户姓曾的人家收留。
曾家其实也不宽裕,虽然祖上去泰国做生意发了大财,但解放后,两边音讯不通,不仅不能帮衬儿孙,反而带来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海外关系。加上曾家从清末以来祖传信仰天主教,在革命狂热年代更是被冲击的对象。
不过,曾家好歹有一门制油的手艺(有报道说是榨“柿子油”,但我问了很多潮汕人,都说没听说过这东西。潮汕地区主要食用花生油,手工业者使用桐油,此外还有椰油、麻油等。记者说“柿子油”,疑为“豉油”)。黄昌义就在曾家学习做油、卖油。成年后,他被曾家的女儿曾婵贞正式“娶”进门,成为一名入赘的女婿。
由于赘婿不能分田,所以他们家只有不到两亩地。为了补贴家用,黄昌义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做点小生意。曾婵贞辛苦操持家务,一家人艰难度日。
他们生了四个孩子,分别叫做曾俊钦、曾俊烈、曾秀虹、曾燕虹——根据入赘家庭的习俗,孩子们自然都是随母姓。一直到1991年,他们已经长大了,才自己去改为父姓。
其中第二个孩子曾俊烈,出生于1969年,22岁改名为黄俊烈。后因高人指点,在办理香港身份证时,再次改名为黄光裕,并最终以此名而著称于世。
黄光裕的出生,正值文革时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家当时的处境:
父亲是被镇压的大地主留下的“黑五类”,并且是“倒插门”女婿,在宗族观念浓厚的潮汕地区,是村子里势力单薄的异姓。母亲家里有海外关系的拖累,几代都信仰天主教,孩子们也是一出生就偷偷摸摸受洗。
以这样的家庭背景,在那个年代,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日子显然不会好过,一家六口人挤住在一个与猪圈相邻的14平米小房子里,经常吃不饱饭,连生病了都看不起病,宗教生活更是完全处于地下状态。
不过,作为大地主和海外富商的后代,黄光裕兄妹四人,从小就听惯了父母讲述祖辈经营土地或者从商的经历,早早就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农民家庭的商业意识和眼界。
尤其是母亲经常给他们讲述《圣经·马太福音》的经典故事:一位主人要远行,给三个仆人每人分了一些钱。等他回来后,其中两个仆人用分到的钱做生意赚了钱,第三位仆人把钱埋起来,没有增值。主人就把第三个仆人大骂一通,然后把原来分给他的钱收回来,一并给了赚钱最多的那个仆人。
这个被后人总结为“马太效应”的故事,经过曾婵贞一次又一次的讲述,把赚钱的念头,深深地刻到了黄光裕和哥哥黄俊钦的脑海里,成为日后他们不断追求更快、更多地赚钱的深层次动因。
黄光裕10岁那年,中国发生了巨变。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4个圈,汕头即是其中一个。
成为经济特区、并拥有广泛海外联系的汕头,成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的一个窗口。其中,走私二手电器,成为了当时很多汕头人翻身致富的普遍法门。
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才华。当时流入汕头的电器,有一些是外国淘汰的废品,而黄俊钦能自学成才地把他们组装起来,正常使用。后来,他甚至连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机编程都学到很深的程度。
而黄光裕则走街串巷,收购各家各户从海外流入来的废旧电器,由哥哥组装好之后,再卖出去。他的做生意才华显露无疑,虽然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初中生,却能够很快把收来的货全部卖掉。
1985年,黄俊钦19岁,刚刚高中毕业,他决定像很多潮汕前辈一样,背井离乡去做生意。黄光裕16岁,还在读初中,也决定辍学跟着哥哥一起干。
他们用蛇皮袋装着收来的电器,坐上火车一路北行,一直走到了内蒙古。
2
那个年代做生意,面临的艰辛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想象。交通十分不便,治安状况也不好,而更大的风险在于,他们的货品很多来自国外,疑似走私品,而且当时对商品经济的接受程度不高,“投机倒把罪”是高悬于他们头顶的天雷。
黄氏兄弟的电器在内蒙古受到了热烈欢迎,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就赚到第一笔钱。
但是,他们也用最快的速度就触动了“天雷”。在呼和浩特没多久,黄俊钦就被警察抓走,货品没收,人也关了81天才放出来。
在老家那边,父母赶紧四处疏通关系,结果不仅没能把儿子救出,反而让黄昌义也被关了进去,也关了81天。
这是黄家人(当时还是曾家人)第一次遭遇牢狱之灾,日后他们家人又将多次重复这样的历史。黄光裕虽然这一次侥幸逃脱,但若干年后,终究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宿命。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黄家兄弟却并没有因害怕而回到潮汕。相反,他们仍然坚持做这门生意。而黄光裕觉得呼和浩特市场太小,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他问哥哥,哪些城市比较大?
黄俊钦回答:太原、上海、北京。
黄光裕找来地图一看:北京果然够大!
于是,他立马买了火车票,只身前往北京。
北京给了黄光裕那个年代特有的一次“热情”欢迎。当时黄光裕打了一个三轮车,让师傅带他到一家旅店,师傅吭哧吭哧骑了老半天才到,收了一块钱——要知道,黄光裕住的旅店,一晚上的费用才五毛钱。
第二天早上,黄光裕从旅店钻出来,赫然看到北京站就在眼前——他被三轮师傅给骗了。
在北京转悠了几天后,黄光裕觉得卖服装是个不错的生意,于是就从南方进了一大批服装,在北京走街串巷贩卖。
但是,服装生意并不像黄光裕想象的那么好做,布料、季节等因素,把黄光裕搞得一个头两个大。而且做流动摊贩,是被城市管理打击的对象,也特别辛苦。搞了几个月后,他决定不能做“行商”了,要做“坐商”。
他在珠市口东大街看中了一家国营服装店,让店里帮他代销服装。由于店里不用出钱,还能从他这里分成,所以也乐得与他合作。
1986年10月,黄光裕和服装店负责人说,想把店子承包下来。正好这家店位置一般,生意比较惨淡,现在有人来承包,负责人求之不得。
于是,黄光裕把哥哥从内蒙古叫来,谈判了承包的细节,签下3年的合同。到年底,这家店就成为黄氏兄弟的了。
店的位置虽然一般,面积也只有100平米,但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日后将被黄光裕继续使用,并将闻名于全国。它的名字是:国美。
1987年1月1日,国美服装店在黄氏兄弟的主持下重新开张,一半的地方继续卖衣服,另一半地方摆上了黄俊钦从内蒙和南方运过来的电器。
两个月后,由于服装卖来卖去卖不掉,而电器却越销越红火,两兄弟干脆关闭了服装业务,把店名改成了“国美电器店”,专营电器。那批没卖掉的服装,最后成了国美员工的工作服。
日后名满天下,成为中国电器连锁业霸主的国美电器,就是这样起步的。
3
黄氏兄弟赶上了一个绝佳的时机。
当时的中国人,经历了改革开放10年,生活条件从赤贫变成了有一点积蓄,多年来被压抑的消费欲望开始猛烈释放,家用电器成为最热门的抢手货。当时,只要手里有家电,就没有卖不掉的。很多人甚至只要拿到家用电器的批文,就能大赚特赚。
而黄氏兄弟拥有的,恰好是来源于广东的源源不断的货源。
与那时卖家电的主流渠道国营商城相比,国美电器店价格低廉,服务周到,深受周边居民欢迎。很快,黄氏兄弟就在北京各处又开起了亚华电器、银河电器、国豪电器、恒基电器等新的门店。
1988年的“物价闯关”和抢购风潮,让黄氏兄弟狠狠地发了一笔大财。但随着经济过热,中央开始大力调控,加上一些其他原因,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短暂的“倒春寒”时期。
国美也遭遇了重大危机。除了货品销售困难以外,国家大力整顿偷税漏税、走私等方面的问题,也让黄家再次遇到大麻烦。不仅几家门店被关、货物被没收,倒霉的黄俊钦还再次被拘查。
黄光裕又一次侥幸逃脱,在外地躲藏了许久,等风声过去了才敢回北京。
黄俊钦放出来后,两兄弟依然没有放弃这条路子。他们和国美服装店的负责人再次续签了合同,并且继续在其他地方开出新店。
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摆脱了原来那种疑似走私的方式,而是从各种渠道拿手续合规的产品。1990年,随着国美销售的货品越来越多,黄氏兄弟开始采用一种新的销售模式:摆脱经销商,直接和厂家合作。
当时,中国的电器基本上是由贸易公司作为中间渠道,经销的层级可能有很多级,每一级层层加价,消费者最终购买的价格比出厂价要高很多。国美首创的直接从厂家进货的“包销”方式,省下了大量的中间费用,因此货品售价比其他商店低很多。
1991年,黄光裕开始在《北京晚报》的“中缝”打广告,这被认为是开中国报纸广告的先河,后来中缝广告一度成为报纸的标配。而第一个吃螃蟹的黄光裕,让“买电器,到国美”这句话轻易地走进千家万户。在他的带动下,90年代中期,北京晚报的中缝广告几乎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道琼斯指数”。
到1992年,黄氏兄弟一年就新开了十几家店,全年销售额接近两个亿,成为北京家电市场上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除了家电生意红红火火以外,他们还介入了当时刚刚兴起的房地产市场。黄俊钦拿下了三元桥东北方位霄云路的一个地块,1991年就开始兴建新恒基国际大厦,后来又建起了鹏润大厦。
进入房地产行业后,黄俊钦的心思起了变化。年幼时母亲在他心里种下的“马太福音”种子,开始生根发芽:要做第一个仆人,用最快的速度,赚最多的钱。
从“赚快钱”和“赚大钱”的角度,房地产是一个比卖电器好得多的行业,所以黄俊钦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房地产上面,对于电器渐渐地就无暇顾及。
1992年底,两兄弟正式分家。黄俊钦分走了房地产业务和六家门店。黄光裕此时还没有找到比卖电器最好的道路,只能老老实实当第二个仆人。他分走了国美招牌、其他门店、几十万现金和一辆夏利车。
有人认为,兄弟分家是因为利益上产生了冲突。但黄光裕的解释是:并没有权和利的争夺,主要还是从管理上考虑,避免双头决策的弊端。
但后来,俩兄弟还是差点反目。主要问题出在鹏润大厦。鹏润大厦原是新恒基大厦二期,黄光裕从哥哥手里买下一半的产权,但是后来没钱付款,而黄俊钦也资金链紧张,便发生了激烈争吵。严重时,新恒基的保安和鹏润的保安两军对峙,差点大打出手。
不过好在最终没有成仇,后来两兄弟还是在很多地方都有亲密无间的合作,甚至坐牢也是双双进去,此是后话。
4
哥哥另起炉灶后,黄光裕继续在电器销售行业深耕,1993年初,他把自己管辖下的所有门店,由各个不同的名字都改为国美电器,开始统一的品牌运作。
为了扩大经营,黄光裕到银行去贷款,认识了中行某分行的信贷员、一位叫“杜鹃”的女孩,后来两人陷入爱河。
杜鹃出生于教师家庭,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在中国银行工作,长得又漂亮,不管是出身的家境、气质、学识还是长相,都远超黄光裕。
图:黄光裕妻子杜鹃
但黄光裕24岁,就已经是亿万富翁,旗下多家门店,事业一片辉煌,是不折不扣的钻石王老五;而且事业成功带来的自信,以及其中隐含的非同寻常的能力和韧性,让长相一般、个头不高、一口烟熏大黄牙的黄光裕,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3年后,黄光裕和杜鹃结婚。
杜鹃从一个银行信贷员,成为日后中国首富背后的女人,得到了绝大多数女人永远都不可想象的财富;但若干年后,她也将苦守家宅十多年,在尔虞我诈的险恶商海中独力支撑一家超大公司,独自一个人带大两个小孩,承受了绝大多数女人永远都不可想象的苦楚。
1993年,除了认识了杜鹃以外,黄光裕还认识了另一个对他事业和家庭都非常重要的人——张志铭。
张志铭是北京人,比黄光裕小1岁,长得跟当时流行的香港电影明星一样帅气。
他学习成绩一般,毕业于一所中专,在木器厂工作几年后,又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后被黄光裕招进国美,当他的专职司机。
当了专职司机的张志铭,迎来了命运的重要转折。一是他有了大量时间和黄光裕接触,让老板能充分领略到他的踏实和能干;二是他认识了黄光裕的妹妹黄燕虹,俩人很快开始谈恋爱。
黄光裕认识到张志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不让他开车了,把他调到门店基层去干活,然后一步步把他升到高层职位。
图:黄光裕重要助手、妹夫张志铭
1996年,黄光裕27岁,和哥哥分家做房地产时一样大的年纪,“马太福音”的种子也在他心里开枝散叶。
黄光裕觉得,做零售太苦太累,还是像哥哥那样来钱快。于是也成立了“国美地产”(后更名为“鹏润地产”),开始运作他的第一个地产项目:鹏润家园。
为了潜心做好房地产项目,黄光裕把张志铭推到前台,负责管理国美电器的业务,自己主要精力都放在房地产上面。在张志铭和黄燕虹结婚后,黄光裕干脆让张志铭担任了国美电器的总经理。
当时的市场号称“三张”(国美张志铭、苏宁张近东、三联张继升),人们只知国美有张志铭,不知有黄光裕。
退居幕后的黄光裕,比哥哥更进一步。他提出“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理念,认为从商不要给自己设限,只要能赚到钱,能和现有产业互补的行业,都可以做。
在这种理念下,他除了做房地产以外,也开始学习金融运作,并且在1996年认识了两个重要的帮手:张玉栋、詹培忠。
张玉栋是北大法律系高材生,曾就职于外经贸部下属的长城律师事务所,后来下海成立思峰律师事务所,在政商两界有非同寻常的关系,对资本运作非常娴熟。黄光与他过从甚密,每隔两周就要见面或者电话聊一次。
詹培忠是出生于潮州的香港投资人,特别擅长于在股市买壳卖壳,人称“金牌壳王”。黄光裕1996年专程赴香港拜访他。
日后,黄光裕将借张玉栋的脑袋和詹培忠的手,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5
在黄光裕投身于房地产并且开始研究资本运作时,张志铭带领下的国美电器开始高歌猛进。
1996年,国美一改过往只销售进口电器的做法,也开始兼售合资和国产电器,并逐渐过渡到后者为主,成为很多中国电器生产厂家最重要的销售渠道。
到1999年,国美已经成为北京市场上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单一城市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这只快速增长的怪兽的雄心,它开始向外地进军。
由于国美长期奉行低价战略,其走到哪个城市,就在哪个城市引起震动。消费者翘首以盼,蜂拥而来,国美在各地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但是对于电器厂家而言,国美的低价却是建立在对他们压价的基础上。而且国美价格低,别的商家也卖不起高价,对生产商来说,价格战把利润越压越低,打得苦不堪言。
2000年中,国内九家彩电生产厂家召开了“彩电峰会”,试图形成价格同盟,抵制降价。
当时彩电是国美最主要的销售品类,受到彩电联盟的联合抵制,对国美是巨大打击。如果彩电联盟不允许国美低价卖货,那国美的全国扩张之路就没法走下去;如果彩电联盟联合不向国美供货,国美就可能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
但国美的做法是:寸土不让。
其一边向外界高调宣扬“国美彩电不降价”,一边策反彩电联盟的成员。很快,彩电联盟中的熊猫彩电偷偷反水,在其他彩电不降价的情况下,直接跳水式降价,引起了疯狂采购,一下子从濒临倒闭的状态满血复活。
其他厂家也坐不住了,纷纷降价,加上国家有关部门的介入,彩电联盟土崩瓦解,国美电器名声大振。那一年的上海,国美新开六家门店,其中三家店大门都被疯狂的消费者挤坏。
经此一役,国美电器成为全国著名的家电连锁店。而国美的品牌宣传部门和运营部门也趁热打铁,把每进入一家城市和每开一家新店,都炒作成当地的大新闻,提前一个月进行各种舆论狂轰滥炸,吊足了当地消费者的胃口。每次开张,火爆的人群甚至都会引来警察维持秩序,以至于后来国美认为,没能把警察招来的开张就是失败的开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