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报告25年遗体整容师:爱情是这份工作的门槛。
死亡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很多时候代表静止,但有时候是另一个过程。那么,死亡是否意味着结束呢?作家余华曾在书中写道:“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因此,当死亡不再受时间的限制时,它可能意味着另一个层面的永恒。

宋丽娜开始工作时使用的化妆品。图片为受访者提供照片
在过去的25年里,宋丽娜的工作比较特别,为死者服务。
44岁的宋丽娜是辽宁盘锦人,目前在辽宁省盘锦市殡仪馆当遗体整形外科医生。“我的工作是整容缝合正常死亡和意外死亡的尸体的面部和身体。最终目的是帮助逝者最终体面地告别世界。”
从19岁开始,宋丽娜直言不讳地说,她对这份工作一直有一颗平常心。即使面对外界没有那么积极的评价,她也没有觉得这份工作很难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年来,我从未隐瞒过什么,只是坦然地告诉别人,我是一名身体整形医生。我不认为这份工作有多糟糕。这份工作相当神圣。”
每天早上4:30,换好工作服的宋丽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因为人们在4:30开始来,所以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按号。每天都是这样,都是固定程序。宋丽娜个子不高,长得漂亮,说着清爽的东北方言。她说话的时候,声音总是很大。“不认识的人看到我总觉得对比。他们认为做这份工作应该长得又大又圆,很残忍很凶,但我看起来像个天真无邪的女孩。”
经过25年的工作,宋丽娜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人的一生。这种相遇是沉默的,但也是奇怪的。看着别人的结局,一些时刻的悲伤或突然醒悟,或者突然对生死冷静,在死亡中沉默,在喧嚣中再生。宋丽娜说:“人就是这样。该来就来,该走就走。”
下面是宋丽娜的自述。
19岁入行
本人为宋丽娜,今年44岁,2000年进入殡葬行业,至今已在殡葬行业工作25年。
我目前的工作是整容缝合正常死亡和意外死亡的尸体的面部和身体。正常死亡来到殡仪馆火化的尸体,火化前做整容。还有一种意外死亡。比如发生交通事故,需要对特殊尸体进行整形。特殊尸体整形包括缝合、修复和化妆。
我父母以前在殡仪馆工作。我父亲是火化工,我母亲做遗体整形手术。我进入这个行业也是一个巧合。当时父母单位正在招人,我就来了。我来了之后,一开始跟着妈妈做遗体整形手术。
那时没有人(愿意)做这种工作,不受欢迎。你们觉得我刚入行19岁,找对象很难,没有人会选择这样的人。
刚开始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害怕。相反,我更好奇。我想看看我所有的(尸体)。我不认为我害怕。根本原因是我从小就接触过。从我懂事开始,我的父母就会这么做。小时候经常在殡仪馆玩,所以对这份工作没有恐惧和抵触。我觉得这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另外,我性格开朗,可能适合这样做。
很多人认为做这份工作首先要有勇气,但我认为勇气不是最重要的。勇气是可以培养的。最重要的是你喜欢这份工作,想把它做好才能发展下去。爱情是做这份工作的门槛,门槛还是很高的。
那时候我看到妈妈在做工作的时候,就觉得她整件事太简单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化妆,打粉,打腮红,梳头,就完事了。那时还有一些事故,也需要缝合,但是缝合很受环境的影响,处理很简单,卫生状况也不太好。但是我妈妈也很厉害,她非常喜欢这份工作,遇到特殊遗体的缝合,都是她亲自去处理。现在殡仪馆环境好了,要求一定要处理得干净整洁,技术也比以前更加完善。
早上四点半工作
我们单位的日常工作时间是早上4:30。早上去单位换工作服后,我们开始做整容手术。365天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因为人们在4:30开始来,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按号,每天都是这样。
每日工作的固定程序就是,先看清单有整有不整,需要一般整还是特别整,等待遗体按步骤操作。一般来说,整容就是清洁、化妆,如涂粉底、画眉、上妆等,做完后要进行消毒。当天完成工作后,要做好登记工作。如今我平均每天要处理十到二十多具遗体,最多可以达到四五十具。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遗体一般还是需要化妆的,需要修复的遗体数量比较少。
在整容身体的这段时间里,我会让我的家人留在死者身边。一方面,这段时间是让他们静静地看着感受。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给身体涂抹面粉,更是一种告别,也是对家人的一种关心。因为化妆后告别,身体很快就会被推到火化炉里。
另一方面,如果家人对化妆不满意,可以及时调整。有些家庭成员也会有一些小请求,比如口红的颜色比较重,或者有其他愿望,比如给死者戴围巾,戴头套,戴眼镜,戴颈链。我会尽力去满足他们,尽量根据家人的要求来满足他们。
当然,有些家庭成员会提出超出技术可行性的修复要求。如果我达不到,我会告诉他,但我会尽力去做。比如帮助死者闭上嘴和眼睛,家人看着他们,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他们就放心了。
做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涉及到特殊的遗体,比如交通事故。它(遗体)复杂,有些遗体受损水平严重。我个人的能力达不到,也不完美。那时候我总觉得有点不舒服,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就像一个孩子去世了,孩子的母亲激动得跪下。怎么可能不好好整理?但是遗体的损伤水平可能太严重了。如果我们做得不好,我们会感到不舒服。
之前这里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单位派我去整容,其中一个遇难者是个孩子,因为当时我已经有了孩子,遇难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当时我的心情又老又复杂,心里很不开心。我会感到难过,不自觉地把父母的感情带进来。
当然,当你完成它的时候,你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但是有些尸体不好看,要么是能力问题,要么是有些人适合化妆,有些人不适合。其实面对每一个死者,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就是尽职尽责,把别人的美送走,家人心里也会得到安慰。
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该做好保护工作。还有,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心存极大的敬畏,尊重逝者,轻拿轻放,隐私的地方要隐私,保证身体干净整洁。
我们的工作不是假期,即使假期有工作,我们也要去做。已经是死亡这么大的事情了。如果别人需要,我们可以去。如果假期不好,但主要是家人理解。
尽量接近死者生前的样子。
身体整形的标准是尽可能接近死者生前的样子,但是没有办法比较。比如我做这份工作,就是按照我的水平来做。其他化妆师都是按照他在其他城市的水平来做的,所以没有办法评价好坏。只有在行业竞争中,他们才能有很好的对比。
身体整形外科医生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如果你想让死者看起来像原来的样子,最重要的是技术。比如业内有实力的师傅,靠技术可以做出很高的相似度,没有技术相似度会差很多。
身体整形外科医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整形外科医生在修复遗体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如何缝合、如何填充、如何造型,这些都需要根据遗体的不同情况进行操作。
现在这一行业与以前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个人能力上来说,对相关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以前是零门槛就可以进入,现在会分等级,是初级、中级、高级还是技师,就像文凭一样。以前这个行业不太认可。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殡葬专业。殡仪馆的招聘要求专业,相关岗位也会找有技术的工作人员来做。同样,对现有员工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技术。他们需要有知识,参加同行业的比赛,与同行进行更多的接触和学习,这样他们才能越来越好。
如果年轻人想做这份工作,他们必须首先考虑他们是否能一直做下去。做工作的时候,要更有耐心,更细心,多学习,多见识,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不能总是处于这个水平和水平。
技术方面,以前是很简单的妆面,现在通过新材料、新技术可以更完美地修复遗体。比如我以前用粉妆,就是粉饼,粉底之类的。后来才知道,当我接触到油妆的时候,油妆就是油彩。油彩的覆盖面肯定比粉妆的覆盖面好。比如造成事故时,我的身体和脸都被擦伤了。如果我不能用粉妆覆盖,我可以用油妆覆盖它。但是油妆配色也是一种技术,有的师傅一下子就能调出配色,有的师傅要调好很多次才能调好。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遗体修复整形过程中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那些新的整形材料,比如修复泥。目前殡葬行业也提到了3D面部重建技术,但由于成本高,在一些大城市应用广泛,在我们当地使用不多。
冷静地面对死亡和离别
我现在有两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10岁。他们只知道我是身体整形医生,但他们不知道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会简单地告诉他们,我只是在为死者化妆。
我同学的父母可能知道我的工作和他们的会议。当我的孩子听到它时,他们会告诉我。如果我说了,我就说出来。别人说话的语气会透露出他内心的想法。不一定是褒义,也是贬义,但没关系。
我会告诉我儿子,我在做这份工作。没什么不好。你不用想太多。他们说没有恶意。但我也会告诉他,你要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这些东西,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能挽回。
在外人面前,我从来不避免讨论我的工作。我从小就接触过这个行业。这些年来,我没有隐瞒任何事情,只是坦然地告诉别人,我是一名身体整形外科医生。我没有任何顾忌,我觉得这份工作很好。我以前遇到过不理解我的人。一开始有人会说看着你就害怕,想着你的工作就害怕,但我不会因为别人这么说就心情不好。如今许多人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他们也愿意与我接触,愿让我谈谈,他们也会好奇。
我觉得我的工作相当神圣。我一点也不觉得它有多不堪。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被鄙视。这份工作相当有尊严。我做的是有尊严的事情,这是一件好事。有时候我会想,做这份工作似乎是我的使命,也是注定的。我必须这样做,帮助死者体面地告别世界,让死者和他们的家人从我这里得到解脱和引导。
工作时间长了,我会想很多事情,但还是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有一个好的心态。有时候身边的朋友发朋友圈说生活有多艰难,爱情有多沮丧。我说你不要这样发,多发一些积极快乐的事情,你自然会快乐。找到自己的快乐,让自己快乐,不要总想着不快乐。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要自己治愈自己。
也有人问我:你对死亡有什么禁忌吗?我说没有,我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那天还在做遗体整容,然后就觉得腰疼,就去生孩子了。我从来没有想过别的。我以为是时候了。是时候来了。人就是这样。该来就走。
也可能和年龄有关。年纪越大,越会放轻松。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么大的格局和意识。现在这个年纪,我会觉得什么都要坦然面对,更能接受,更能面对死亡和离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