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军熊浩对话:AI时代的数字游牧和赛博田野
当普通人用DeepSeek“算命”,学生用AI帮助写论文,渔民通过短视频分享赶海生活时,算法和人工智能已经深入介入了人类的认知和行为。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在中信书院直播对话中指出,与其害怕算法“信息茧房”,不如将其视为探索世界的窗口,积极重塑与“数字游牧”技术的关系。
吴冠军认为,算法不是一张单向的脸,而是一种输入和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法的局限性可能是用户视野的局限性。算法时代的生活蓝图要学会“游牧”,不断“去领土化”和“再领土化”。在熊浩看来,算法是探索世界的工具。作为一个每天使用一两个小时的短视频深度用户,他分享了使用算法进行“赛博田野调查”的经验。
本次对话讨论了AI时代个人能动性的新可能性,并反思了教育、学术评价机制和社会交流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在中信书院直播对话
AI“算命”背后:技术平等与精神按摩
当主持人问“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使用DeepSeek算命”时,熊浩指出,周易本质上是一个概率系统,AI擅长模式识别和预测导出。"所谓的‘算命’, 让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窥探未来,然后给自己一点安宁。”吴冠军将这个所谓的AI算命视为一个话语游戏。“在这个游戏中,AI可以比人类做这个游戏更有趣,这让参与这个游戏的人感觉更有收获。“
此外,吴冠军认为技术具有“平等权利”——短视频和算法降低了表达和研究的门槛,使历史上的普通人能够像“星星”一样发光,无论是农村老人直播做馒头,还是学者研究边境玉石贸易。
这一平权也体现在学术领域。熊浩观察到,今年硕士论文质量明显提高,直言“AI协助写作已经成为常态”。但是他抛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格式调整、文献引用等基本工作可以由AI来完成时,传统的论文评价体系是否还适应当前?"作为一线教师,我也很困惑"。熊浩说。“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自主思考者,而不是写作机器”,吴冠军建议将其转化为“过程性考核”,例如通过课堂互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
前算法时代,还有“信息茧房”
许多学者对推荐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未能确认“算法导致信息茧房”。关于算法带来“信息茧房”的观点,显然包含了一些焦虑。吴冠军指出,这种焦虑源于人们对算法的自豪感,认为它只是一种服务工具,不应该对自己产生深远的影响。实际上,所谓的茧房,并不一定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有可能是用户视野的局限性。“在之前的算法时代,杂志主编、电视编辑甚至父母都在帮助大家选择信息。实时动态算法和智能推荐功能,反而给我们一个接触更广阔视野的机会。”
熊浩认为,意识到茧房的出现是开放的第一步,不需要复杂的智力训练来主动脱离茧房,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探索。他认为,与其说是封闭的结构,不如说是动态的网络系统:“茧房会形成,会聚散。当你看到足够多的茧房,做出足够多的改造,它们最终会失去困住你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在中信书院直播对话现场。
熊浩对“信息茧房”的焦虑更加乐观。他认为“破茧房”不一定需要知识分子的洞察力,大多数人只要对自己的问题真诚,就能做到。举例来说,我是短视频平台的深度用户,我每天看两个小时是正常的。近来我在玩《黑神话》,我就去看攻略视频,至少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创造了一个新的‘茧房’。由于我对生活感到困惑,有具体的问题,算法给我介绍,我对黑神化的认识更加深刻。由于游戏即将结束,我知道这个“茧房”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
在此基础上,吴冠军进一步提出了“数字游牧”的理念,为人们摆脱茧房困境提供了全新的生活蓝图。借用德勒兹的概念,他觉得人生是一个不断“去领土化”和“再领土化”的过程。如果人们停滞在一个固定的信息环境中,就会导致“领土化”,即形成舒适区。然而,数字游牧对应着主动迁移的行为。通过在不同领域和信息窗口之间的探索,人类可以重新定义自己与技术的关系。
熊浩也同意这种观点。他在Tiktok上课,每天花很长时间看短视频。在这次经历中,他承认“短视频中的‘乱七八糟’恰恰体现了互联网的生态多样性,而这种‘乱’是互联网的生存策略”。有一次,他发了一条Tiktok,讲述游戏对世界观的影响。视频很受欢迎。“给了我一个标签,那是‘科技专家’的阶段。因此,我获得了许多与技术互动的机会。所以短片的“乱”,对我来说并不构成麻烦,我在实践和休息之间,完成了某种平衡。所以短片的“乱”,对我来说并不构成麻烦,我在实践和休息之间,完成了某种平衡。
熊浩还以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从“互联网民族志”的角度观察各行各业的真实状态。“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互联网民族志’。今年假期我要研究解决中缅边境玉石贸易纠纷。现在我会看赌石的视频,了解切石现场会发生什么,以及它的来龙去脉。这些人非常真诚,因为他也不打算生气,也不是作品,只是一个记录。身体到达现场的费用非常高,实际上和我在现场的费用相差不大。当我开始和当地人交谈时,他会觉得我还是挺懂的,因为我已经做了前期的调查工作。”他认为,短片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可以作为深入田野研究的窗口,提供“数字游牧”的具体实践。
发挥个人能动性的AI时代
对于技术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吴冠军认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很多人“发光”的机会。在推荐系统的影响下,个人记录的日常生活不断发展,创造了多元化的历史叙事方式。他指出:“历史研究过去过于关注中心人物,但今天的技术使得普通人的视角成为可能。”
同时,两人都对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反思。吴冠军指出,算法本身并无“意图”,但社会互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果我们过分依赖技术,下意识地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技术,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真正问题就会被忽略。熊浩补充说:“未来的AI将增加技术上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否让那些对新技术不舒服的人,对这个世界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和探索?教育应该承担这件事,因为他的家庭氛围是无法改变的,但教师可以创造他面对新世界的勇气,这是非常值得做的。”
关于算法时代如何使用短视频,熊浩承认自己是短视频的深度用户,但并不认为短视频会完全取代深度思考的能力:“短视频可能会吸引我的注意力,但我生活的主线已经很清楚了。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我们应该明白他们是如何找到他的主线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抗体’,可以在不同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处方。”
吴冠军和熊浩的观点共同指向一个复杂均衡的结论——技术和人性,不应该简单地分为“善”和“恶”。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对沉没的影响,也是对舒适区的考验。面对新技术,人类的态度也取决于主动性的实践和勇气。熊浩总结说,技术是工具,但它也是一种生态。我们生活在其中,反思它,然后向未知迈出一步。
在这个算法驱动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试图避免技术的影响,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把“茧房”变成窗口,把“数字游牧”变成行动。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技术与社会的复杂互动中保持探索的勇气,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新的光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