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马敏谈改文风,《光明日报》头版发布!
编者按:
华大脉,源远流长。百二华师汇聚了众多学术大师、著名学者和专家,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理论家、作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学校的骄傲和重新学习的榜样。为了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中国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背景,继承中国师范大学的学术背景,中国大学官方微特设立了“中国大学人”专栏,发表了中国师范大学专家的学术观点、学术采访和学术生活,全面、生动、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大学背景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群体形象,与读者一起感受他们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
今天,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优势马敏教授于2025年3月18日在《光明日报》“改进文风谈话”栏目上发表了《文无定法》和《文有大法》。


马敏:“文无定法”和“文有大法”

“文无定法”“诗无达邈”。古往今来的好文章可谓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但是,无常中有常,不定含有定。尽管“文无定法”,但“文有大法”。大法者,即文本的基本规则,内在规则,所谓“学问有渊源,文章有纲纪”。因此,要改善文风,必须兼顾两个方面:既不能墨守成规,又要坚持底线,有据可依,不违背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总结的“文法”。
文章是载道的。写文章不是为了写,而是为了讲解真相,传播思想,做到“文化人”。所以一定要感慨万千,言之有物,不要做作,不要空洞。就内容和形式而言,文章虽然需要文采,但内容更重要。正如古人所说,“以构思为宗旨,不以文为本”,文采只是传播意义的手段,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内容。
文学比新的更珍贵。学习和写文章需要创造力和精辟独特的见解。所谓新的见解,并不是一味的独特,食物不变,新的词汇和新的想法满天飞。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可靠的数据去其糟粕,顺其自然,提出新的见解,得出新的结论。言人未言令人耳目一新。
文本是真诚的。文章能否打动人,感染人,达到传递的目的,关键在于诚实、真实、情感和理性。“同理心”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只有感情的自然流露,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引起共鸣。好的文章通常是一体的,如果像流水一样渗透到读者的心里,那么春风就会变成雨。
文成于精。精致指的是“精炼”,即写文章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言必里,陈言务去,倡导简洁明快的文风。“清澄”是好文章的重点:干净,清晰,避冗杂,去雕刻,法律自然。要达到“清晰”的境界,就要注意遣词造句。像鲁迅一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单词、句子和段落,不可惜”。好文章一般都是改出来“磨”出来的。“磨”者,推磨也,反复,来来去去推敲;“磨”者,打磨也,精雕细琢,力避缺陷,精雕细琢,臻于至善。
极力推荐
▼跑到春天!汉马中的华师人!▼
原题:《史学家马敏谈改文风,《光明日报》头版发布!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