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社交 从线上走到线下
“二次元”“社区”组织聚会。
“饭搭子”是各种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搭子”。
时尚界的“社区”是一个很简单的女性互动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成员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几乎每半个月,张倩就要参加一次“二次元”(动漫爱好者称虚拟世界和相关文化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的社会团体聚会。因此,她必须提前做好美容和衣服准备...活动当天,她化了漂亮的妆,和一群年轻的“社会朋友”一起拍照玩游戏。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社交方式都面临着一个变化。由相对一致的群体意识组成的互联网社区,通过某种方式(如社交媒体、论坛、线下活动等)相互连接、交流和互动。).这种更加灵活自由的社交方式——社会群体(以下简称“社区”)社交,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次元”“社区”
游戏是主题
2024 年 12 月 21 日本,在北辰区一个由闲置厂房改造而成的综合性文体产业园内,一场“二次元”“社区”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阔的厂房,靠近 200 喜欢“二次元”的人聚在一起。现场放置了一些宣传海报,有几个人 cosplay(将出现在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中的某个角色或某个故事以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形式进行现实还原的活动。)成为游戏主角,“社区”朋友称之为“纸人男友”。每个人都和喜欢的“纸人男友”一一拍照,中间还设置了一些游戏环节。其中,张倩早上参加活动,中午和朋友聚会,晚上去滨江道商业街“打卡”商场大屏幕上播放的“纸人男友”宣传片。那天晚上活动结束回家时,丈夫和孩子早就睡着了。“每一次参加‘社区’活动,都是我完全放飞的时候,可以放松一天。"
张倩今年 39 岁是宝妈,日常生活是家里单位的2.1线。朋友圈是几个关系好的老同事,偶尔联系的老同学。生活枯燥无味,没有活力。
她加入了“二次元”和“社区”,起源于目前比较流行的“B女游戏”。这是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游戏。游戏的本质是玩家通过操作解锁剧情,爱上男性角色。开发游戏的企业经常会举办一些线下活动,喜欢游戏的粉丝会通过社交平台自发参与活动,而张倩就是这样认识一群也喜欢玩这个游戏的朋友。她参加的第一次线下活动是为游戏中的“纸人男友”庆祝生日。在这次活动中,她遇到了一群除了学校同学和单位同事之外的新朋友。其中有两个人特别和她聊天,都是在校学生。第一次,她感受到了年轻朋友带给她的惊喜和震撼,了解到了他们的人生观。一瞬间,她觉得自己变得年轻了。
就这样,朋友们在网上建立了微信群,包括大学生、刚工作的白领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人。每个人都定期举办线下活动,主题是“二次元”,但每个活动的位置、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有时租酒店的宴会厅,有时包一个酒吧,有时是废弃的工厂仓库...活动资金... AA 制,从 50 元至 150 元左右。“我突然发现,不同的生活,能让我暂时摆脱复杂的工作、家务。“每次活动前一周,张倩都会积极运动减肥,让自己状态良好,心情也会好起来。因为“社区”里的朋友大多是年轻人,她不希望自己看起来和对方有太大的差距。
在“社区”中,朋友之间的友谊也不局限于活动。张倩说,在“社区”中,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小灵在东丽区租了一栋房子。合同上注明租期为一年,但中介口头承诺可以短租。如果他们不租房,他们会提前通知他们,并返还所有押金。可居住 3 几个月后,当小灵想要退租时,对方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只能按合同办事,可一旦交了违约金,押金就很少了。与其他同样情况的消费者一起,小灵将这家中介公司告上了法庭,可她毕竟社会经验不足,到了开庭当天就不知所措了。张倩陪她到法庭上,帮助她提供建议,最后小灵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张倩告诉记者,在“社区”中,朋友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熟人。因为他们的共同兴趣爱好,大家都认识,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大多维持在每一次活动中。离开“社区”后,他们仍然回到了原来的生活。
“搭子”“社区”
扩展社交圈
早晨跑步有“跑搭子”、午饭时有“饭搭子”、徒步旅行有“走搭子”… 28 年迈的市民小杜过着各种“搭子”的生活。在津办事处,小杜是一家合资企业的会计,除了一名负责人外,服务办公室只有他一名员工。京津冀三地经常跑,他自己除了每个月末都要出差一段时间外,在津上工作的时间也比较自由。小杜没有同事,同学朋友大多分散在国内其他城市,社交圈比较窄。他喜欢跑步,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社交平台上发现了一个跑步者发出的“召集令”,寻找跑步的“搭子”,沿着海河蓝丝带跑。"那天大约有十几个人去了,年轻人是主要的,也有中年人,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但是一起跑步很愉快。“之后,小杜参加了几次临时寻找“搭子”的跑步活动,包括熟悉的脸和陌生的脸。大家一起跑,有时候跑完就聚在一起。在跑步的朋友中,他认识了各行各业的新朋友,扩大了社交圈。
小杜单身,一个人吃饭难免孤单,还没有办法多点餐。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社交平台上寻找单位附近的“饭搭子”,还真有人回应。"今日中午想打牙祭,河西区利民道周边,吃烤鱼,有私聊。”“很快就有人私下和他聊天,愿意一起去。“最多的时候,有 5 一起吃饭,可以点一大桌美味的饭菜,饭钱 AA 制度,吃得好花得少,非常实惠。“小杜告诉记者,当他开始深入了解“搭子”和“社区”时,他发现有很多项目可以找到“搭子”,比如“旅游搭子”、“自习搭子”、“逛街搭子”、“看电影搭子”、“徒步搭子”、“回家搭子”、“健身搭子”等等。
“搭子”的完整含义是“临时搭伴,去做或者完成某件事”。一般情况下,“搭子”之间并不清楚,也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全名或者真实姓名,只需要一个网名、化名或者一个简称。“很多时候,‘搭子’之间并没有主动询问对方的情况。“小杜说,“搭子”和“社区”可以满足一些人的社会需求,他们不需要努力建立特别稳定的关系,这让他感到舒适和放松。
时尚“社区”
主推陪伴感
亚君曾经主办过一本时尚周刊,她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区”,成员近在咫尺。 200 人类,核心成员 50 多人。在她看来,她并没有给“社区”起名字,这是一个纯粹的小伙伴聚会,没有商业色彩。2007 2008年,亚君在办杂志的时候,每个月都会组织线下活动,“社区”中的“殿堂级”成员就是当时积累的“人脉”。杂志早已停刊,但活动从未停止,不再以商业为目的。亚君的“社区”聚会为朋友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女性互动平台。
“社区”里的朋友自称是“三十”,但实际上成员的年龄跨度是从 20 岁至 80 年龄,主要群体是 35 岁至 55 大约一岁的中年妇女。"她们大多文化程度较高,是自己生活中的‘大女主’。“亚君这样评价朋友。他们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时尚的,从秋天老酒店花园里的“芦苇羊绒走秀”,到冬天的阴功饺子,大别墅里的咖啡蛋糕下午茶,再到欣赏朋友花很少钱改变的家...每个人都很高兴参加每一项活动。
“每次聚会,大家都在畅谈,从房子到宝宝,从股票到选票,从黄金到身心健康,没有主题,没有节奏,没有下限,没有节操。“亚君告诉记者,陪伴感是这个“社区”最关键的核心。不管多大年纪,每个人实际上都渴望这种回到大学宿舍的感觉。“假如和男性朋友聊聊自己的烦恼,因为想法不同,经常会出现‘尴尬聊天’的场景。但是女人之间,共同的角色让共同的语言更多,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烦恼也就消除了。“在亚君看来,“社区”中的大多数伙伴都经历过更多的事情,常常可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社区里的小伙伴关系是轻松舒适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反而可以快速相处,长期陪伴。
“社区”非遗“社区
回归传统文化
每周一天,一群年轻人聚集在北辰区果园新村街道的半亩方塘非物质文化学校,研究非物质遗产技能(以下简称非物质遗产),亲自制作非物质遗产作品。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中,34 作为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氏传统饰品修复与制作技巧”的第五代传承人,岁李靖是带头人。
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校也是非遗作品的展厅。许多年轻人平日来参观。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非遗技能,所以他们向李靖寻求建议。看到大家的主动性如此之高,李靖便每周在学院定期讲课。“我们的小伙伴每次都交朋友。 30 块状材料费,聚集在一起,跟随李靖老师学习非遗技能。" 24 年王英子刚出来工作不久,空闲时间,她最喜欢来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校,学习非遗技能,做非遗作品,交好朋友。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很少坐下来静下心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每周两个小时,每个人都彻底放下手机,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喧嚣,只认真做一件事,就能获得收益——自己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课程结束后,每个人有时也会 AA 制作聚会,体验不同的生活。这群小伙伴在李靖的带领下,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一起做公益,帮助一些有困难的老人和困难的孩子。李靖告诉记者,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已经有朋友了。 150 很多人,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记者观察
“社区”生活 无处不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社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算是无处不在。在互联网时代,有些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但却失去了线下社交的亲密感,陷入了“集体孤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联系别人。而且“社区”通过网络联系、线下活动等方式,既有网络社交的便利性,又能满足线下社交的需要。各种玩具“社区”、“社区”读书“社区”、旅游社区“社区”、健身“社区”…每一个人在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之后,都会发现,事实上,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区”中。而且由于“社区”的兴起,很多商家的营销手段也依赖于各种“社区”,这也说明了“社区”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每个人都如此热衷于“社区”生活?在调查中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举例来说,喜欢“二次元”的人和聚在一起学习非遗的人。第二,想做点什么,但又不想孤单一人,希望能找到陪伴。那就是“搭子”和“社区”兴起的原因。第三,生活中的烦恼需要缓解,但又不想找“熟人”,只想“不负责任”地向陌生人倾诉,就像亚君的“社区”一样。而且这些“社区”也有同样的特点:“社区”里不会有同事、朋友或同学,而是一群完全陌生的人聚在一起。他们的相处大多仅限于“社区”活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很少有交集。他们相处简单放松,一点负担都没有。
“目前,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最喜欢的‘社区’活动,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通常借助数字技术进行人际交往,具有“浅相处、弱关系、强目标”的特点。“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桂慕梅认为,每个人都热衷于组织“社区”活动,因为他们需要日常生活、收集和分享信息、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许多人生长在一个地方,求学就业在另一个地方,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社会网络。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现实需求,或者为了缓解生活中的孤独,他们需要重新建立社交网络。有些人通过“社区”活动发展个人爱好,摆脱日常单调重复的工作成长环境,进入新的社会空间,这不仅是身心的一种释放,也让人感受到对生活的立竿见影的控制。此外,当人们选择进入一个“社区”时,他们一开始就认可和接受这个“社区”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底蕴。通过个人“社区”活动的实践,个人感觉被“社区”所接受和包容,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
专家提醒
享受“社区”关系
弘扬正能量
桂慕梅告诉记者,“社区”意义积极,但要注意的是,在新的社区关系中,成员之间通常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可,沟通和相处肤浅,难以触及深层次的情绪和思想,可能导致沟通障碍、误解、芥蒂甚至冲突。
“‘社区’存在的一些风险对人们带来的好处,实际上是‘瑕不掩瑜’。“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博士、讲师杨亮承认,参加“社区”活动,可以在共同目标或兴趣的基础上找到特定场景的伴侣,也可以通过构建各种纽带,与现实社会建立联系,让他们找到情感和社会支持,获得价值和社会认同,获得情感共鸣,缓解孤独。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社区”的“弱关系”得到建议和指导,有助于缓解焦虑,解决问题。并且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和兴趣努力,其实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也可以促进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今天的‘社区’关系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个性表达和娱乐品质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努力。"(记者 韩爱青 文 / 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