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热线】中法交流中的“温州气质”

3天前

距离中国温州至法国巴黎近一万公里,但彼此相连。


近日,瓯剧名家方汝将主演的《张协状元》在巴黎上演。瓯剧《张协状元》作为第九届法国巴黎中国戏曲节的四大传统经典剧目之一,来自南方戏剧故事,获得了一批法国“知心朋友”。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各种庆祝活动中,许多温州人活跃在一起,用艺术和文化交谈。温州人通过戏曲、翻译、戏剧、展览等形式,勤于“运输”中法两国,搭建跨越国界、深入交流的桥梁。



中国和法国一直很亲密。法国是第一个正式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20世纪上半叶,一批中国学生带着艺术救国的理想留学法国,涌现出一批还在耳边的著名艺术家。


五年前,展出了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刘开渠等近20位中国留法艺术家的作品,包括温籍留法艺术家严德晖(1908-1987),“感知中国,意在巴黎——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法自心源-严德晖艺术展”于今年7月底在中国艺术馆举行。这个展览是中国艺术馆发起的第一个温州艺术家展览。


回顾1938年,严德晖踏上了去法国巴黎留学的船,向罗丹的学生学习雕塑。当时,法国是世界文化之都。今年9月底,罗丹艺术中心在上海开业,罗丹的许多“国宝级”真迹从法国来到中国。


“感谢罗丹艺术中心让我们在上海近距离欣赏罗丹的原创雕塑作品。”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雕塑协会会长、温文雕塑家曾成钢在开幕式致辞中说:罗丹艺术中心的开业是一场里程碑性的文化盛会!


是一位温州女性推动了这次盛会。上海罗丹艺术中心主理人吴静是一名旅行法国的温度侨胞。她出生在法国,把欧洲艺术的精髓——罗丹的真迹带到了祖国的展览会上。一些国宝展品第一次离开法国,经法国总统马克龙签字同意后来到中国。


经过八年的规划,吴静在上海世博会原法国馆落户罗丹艺术中心,不时举办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11月10日,罗丹艺术中心与上海昆曲剧团为观众呈现了中国昆曲与罗丹雕塑的第二次对话,上演了一场新概念昆曲闪光“罗丹遇到牡丹亭”。除了吴静,活动的制片人还有温文艺术家、上海戏剧协会主席和上海昆曲剧团团长谷。


此前,从波尔多到巴黎,上海昆剧团有五次法国巡演《牡丹亭》(精华版)。与此同时,谷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为主题,让法国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美好。


中国有戏曲,法国有戏剧。法国戏剧很有名,历史悠久。今年夏天,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是一名戏剧导演。巴黎奥运会上每场比赛的“三击”仪式都源于法国戏剧的开幕式。


在戏剧领域的活跃身影中,有一位温国旅行法律导演邵斯凡。上世纪90年代,他和父母一起来到法国,深入融入当地文化,接受了戏剧的完整训练,登上了法国舞台,然后在2010年回到中国创作。


邵斯凡改编自莫里哀的剧《绝对高级》,成为2014年中国法国文化之春和第五届南锣鼓巷戏剧节的亮点。10年后,他导演的新剧《我的小王子》在深圳上演,入选中国法国文化之春艺术节。从“运输”到当地创作,邵斯凡试图用法国学到的戏剧理念在中国创作,就像用“法国烹饪技巧加工当地食材”一样。



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温籍学者黄邈解锁中法文学互鉴密码,是一位勤奋的“摆渡人”。在法文文学领域深耕30多年,她是一位高产、活跃的翻译家、作家、活动家。在法国文学中,许多重量级作家都被邀请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和阅读分享会上。作为一名学术总监,她参加了《童言世界守护星球》——南京启动的小王子巡展。



洛朗·贝尔·贝尔,法国巴黎爱乐音乐厅,巴黎音乐城总裁(Laurent Bayle)我觉得,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同时,成功接受和理解另一种文化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但是很多生活在法国的温州人都做到了。


据不完全统计,住在法国巴黎的温州人超过15万。最初,大多数海外温州人都是非精英移民。法国的温州人大多从事餐饮、服装等传统产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不断融入当地,新一代温州人逐渐成为跨文化的使者。他们精通法国文化,深谙其本质;它还具有东方文化的情感认同,在中西方都很舒服。


皮埃尔·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提出“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一说。他主要将每个人实际可用的资源和权力分为四类:经济资本(金钱)、文化资本(知识、技能)、私人资本(人脉) 、地位)和象征资本(声望、成就)。“文化资本”一般是指任何与文化和文学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可以用来换取经济资本、民间资本和象征资本。


温籍侨胞热衷于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从积累经济资本到逐步掌握文化资本。



跨越时间的长河,温州人在中法文化的深度交流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严德晖“走出去”到罗丹艺术中心的“回归”为例,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交流,文化丰富。


罗丹艺术中心开幕展带来了罗丹的真实历史,也带来了罗丹收藏的中国艺术作品,包括他非常珍贵的观音像、隋朝的陶俑、铜器和明清瓷器。这展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体现了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感情。没有他的艺术眼光,罗丹就无法成为顶级的雕塑家。


罗丹博物馆馆长艾美丽·斯密耶说,罗丹一生都没有离开欧洲,但通过这些收藏,他体验了不同的文化。他在收集中国陶俑的阶段,正在构思创作巴尔扎克,不排除他从中国收藏中获得灵感和新想法。


文化因为交流而接近。


只有运筹帷幄,才能更爱对方。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是两种形式。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是两个派系,但文化交流让他们更亲近。


元末明初,温国戏曲家高则诚写《琵琶记》时,可能没想到这部作品会在很多年后搬到西方舞台。1925年,美国波士顿的中国学生将英文版《琵琶记》搬上舞台。梁实秋主演男主角,谢文秋主演女主角,冰心主演牛丞相的女儿,感动了很多观众。


类似地,当西方小提琴拉响东方旋律的《梁祝》时,音乐超越了国界,拨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所有的艺术叙事都是人性,人性是跨越国界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艺术,深厚的文化交流都会让彼此在跨越国界的同情中找到更多。这是人类的大同世界,是真诚而简单的美和爱。民族也属于世界。



潘玉良(左)和严德晖


文化因为交流而自信。


在严德晖留法期间,他的朋友和艺术家潘玉良自觉地强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融合中西”,在油画和彩墨上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得到了中外艺术界的高度认可。


然而,在严德晖的雕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阅读千帆后对东方文化的依赖和认可。在严德晖的骨子里,他有一种无法融化的家乡情怀。也许面对西方文化,严德晖曾经有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历程,华丽而平淡。


罗丹对中国陶俑的珍惜也告诉我们,中国艺术家应该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水分和精神力量。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自珍,不是自满,而是深沉而磅礴的善良和兼容。


在中法文化交流的道路上,期待在更多领域看到更多新一代温州面孔!


(供稿:温州市委统战部)




继续滚动阅读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向上滑动浙江统战,看下一个。


原题:《市县热线》中法交流中的“温州气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