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卷向AI,没有开好局。

5天前

站在下一个iPhone的瞬间,可能是能力更高的AI手机,可能是实现转型的AI新品类,也可能是手机行业之外的后来者。能让手机厂商留在牌桌上的不是已经定型的产品形式,而是能够适应AI时代的能力体系。



星图数据发布的《2024年双十一全网销售数据报告》显示,与2023年双11相比,手机数码品类在促销期间累计销售额达到1706亿元,比2023年双11的1386亿元增长23.1%。AI手机表现出更强的势头,在京东销售额同比增长100%以上。


从具体的销售数据来看,人工智能手机已经开始为逐渐复苏的手机行业贡献新的增长点。在JD.COM,人工智能手机的销量增长了100%以上。同时也要承认,虽然在双11之前的新机销售中,各品牌都把人工智能作为新机的产品卖点,但AI手机尚未成为影响手机行业整体销售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随着IDC的乐观预期,AI能力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将在今年年底达到19%,到2028年达到54%。;Counter Point的不乐观预期认为,今年AI手机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11%,2027年将达到43%。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AI手机将会带来更多的结构性增长,但并非如今。


从这双11更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来看,手机厂商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的AI能力并不是我身边朋友选择换机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大多在今年释放了前几年压抑的换机需求,正好赶上了应聘商品,都在提升自己的AI能力。AI手机的高增长率可能是高端机消费复苏的附加产物。


与此同时,手机厂商卷入AI并没有对原有的市场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双11的前五大市场份额仍然是小米、苹果和vivo、华为,荣耀,没有人依靠AI打开更大的差距。OPPO不能依靠AI走出others序列,Apple也不能在中国上线。 具有Intelligence能力的苹果仍然耐打。


正如vivo副总裁、OS商品副总裁周围给团队的判断一样,对「手机智能体」定位不是颠覆或革命,而是一种探索。我们最近对AI手机的期待不应该是为行业或品牌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类似于5G对手机行业的影响过程,AI能力的加入是渗透而不是冲击,而不是颠覆手机产品的基本逻辑。



从目前手机厂商的AI动作来看,这种渗透是多层次同时进行的,不仅涉及到单一功能的AI化,还涉及到更低层次的手机系统改造。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探索AI助手可以带来的互动逻辑变化。这也意味着,移动电话制造商与大型互联网制造商、大型模型制造商面临着同样的情况,既要依靠AI升级旧服务,又要兼顾未来的AI探索。


但手机厂商的优势是可以更容易地实现软硬结合和端云联动。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可以沉淀和使用更全面的用户数据,让AI更好地了解用户,更容易被用户调用。这也对手机厂商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其竞争将是一场综合能力较量,包括大模型能力、开放生态建设、硬件匹配、端云配合、需求洞察等。,并努力做到没有缺点。


手机厂商在没有短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迭代和探索,面对AI时代的竞争,寻找下一个。「iPhone」时间。此时此刻,能力更高的AI手机可能是实现转型的AI新品类,也可能是手机行业之外的后来者。能让手机厂商留在牌桌上的不是早就定型的产品形式,而是能适应AI时代的能力体系。


移动电话制造商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勇气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依靠自己的能力积累,不断接近属于未来时代的人机交互感受。


01 AI化没有特征,齐头并进。


假如要选择一个词来形容手机厂商的AI竞争,那么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并驾齐驱。


从切入的时间点来看,几乎所有手机厂商的新一轮AI探索都源于ChatGPT带来的大模型热潮。从2023年初开始,2024年将探索到更深层次的系统层面,对未来有更多的探索尝试。2023年,手机制造商对生成式AI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拍照、修图、音频、搜索等单一功能的升级上。


直到今年,这一单一功能的改造仍在继续。苹果的Apple 在Intelligence中,AI照片元素的清除功能是包含在内的。小米使用AI来提高手机的基本功能,如动态壁纸、锁屏、音频、字幕等。OPPO强调AI对手机影像能力的提高,能带来高清像素,清除照片的拖影和反射。


AI在手机操作系统上的三个演变阶段是由OPPO软件工程部总裁唐凯区分的。这种单一功能的优化应该属于「AI for System」第一阶段。在双11之前的新机发布周期中,我们看到手机厂商公开了更多属于第二阶段——即「System for AI」——的动作。



对AI进行系统层优化的主要目的是使AI融入到手机的操作过程中。简单的理解就是让AI成为手机操作系统的观察者和管理者。一方面,在系统中应用多模式模型,促使AI看到屏幕,听到声音,像人一样执行操作,与手机互动。另一方面,AI需要悬挂在所有应用程序上,并且可以随时调用。


多个手机厂商推出的一键圈搜索或一键问屏功能,需要依靠系统层的AI提升来实现。将几个景点形成简单的拖入输入框中,实现地图上的导航计划,需要AI在系统层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第一,AI应该能够随时接受和理解用户的问题;第二,AI应该能够「看到」图片App页面;最后,AI要能够实现对不同App能力的跨应用程序的多步操作。


在系统层面改造的基础上,AI助手的推出是手机厂商的进一步尝试,其目标应是唐凯口中的第三阶段,「AI as System」。AI助手与操作系统融为一体,不仅可以实现与用户的自然互动,代替客户进行复杂的手机操作,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理解提出更多的建议和预测。


订购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手机AI助手最常见的演示。vivo的蓝心小V可以代替客户进行订购操作,无需三方接口。荣耀总裁赵明还让荣耀手机的智能YOYO在发布会上帮他完成了点咖啡的操作。他还会强调「AI就是一句话的事情。」。AI助手已成为一种新的操作系统,当这种操作越来越普遍和流畅时。



这个新系统的出现是一个交互逻辑,比滑动屏幕更符合人们的自然习惯。这些变化的出现和第二阶段最大的区别,就像周围人说的,需要一个大模型。「系统记忆力」。也就是说,调用不同应用程序的大模型思维,不再是机械地执行自动化过程,而是可以识别每个用户,根据他的习惯和喜好做出更灵活、更积极的决策。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手机厂商在这三个阶段的探索上齐头并进。每个人都处于探索的早期阶段,他们的想法非常相似。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华为、小米、荣耀、荣耀都很难从宣传口径上分别出来。vivo、在AI能力方面,OPPO各家不同。AI化尝试差别不大,在顾客做出购买决策时也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02 AI手机的未来是什么?


移动电话制造商对AI助手的演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年初流行的AI硬件先锋AI。 Pin和Rabbit R1。即使在目前各家对未来AI手机的理解中,也无法理解未来AI手机和未来AI硬件的区别。简而言之,每个人都在强调依靠AI助手实现的多模态交互能力、第三方服务调用能力、系统的记忆能力和更灵活、更自由的调用方式。


这将导致一系列根本问题:首先,AI手机的未来会是手机的形式吗?其次,如果形式发生变化,手机厂商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最终,谁会是第一个手机厂商,什么时候做出颠覆性的改变?


如果没有预定的时间限制,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这种形式不会是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演变是触摸交互和智能操作系统的多重演变。我们可以从手机的AI化中看到,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操作系统,但在硬件端,现有的触摸交互技术并不能完全适应AI助手带来的更自然的多模式交互。


因此,在AI手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硬件终端很有可能会迎来颠覆性的变化。AI硬件可能会有新的后来者,也可能是现在的手机厂商抓住了这种硬件变化的红利。新的AI硬件厂商会进行更早更激进的探索,但也难以抵挡拥有完善硬件开发经验、大量人才储备、资金规模更大、市场渠道更成熟的手机厂商的跟随和模仿。


反过来,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基于手机AI实现的完整软硬件链升级,将为其在AI时代获得进入市场的资格。这套软硬件一体化能力包不仅限于大模型能力、硬件开发生产能力、生态开放能力。在这些能力的支持下,总会有像OPPO这样的手机厂商。、vivo也有机会跨越产业周期。


就模型能力而言,手机制造商都致力于实现大模型的轻量化布局。在刚刚迭代的第二代大模型中,小米扩展了0.3B、0.7B、1.3B、2.4B、4B、6B、13B、多个量级版本,如30B,可以适应不同的参数硬件配置,同时实现从端到云的大模型能力储备。在推出不同数量级的大型模型的同时,vivo还开发了大型语音模型和大型图像模型。



AI手机在硬件方面对芯片、存储、电池等硬件要求较高,AI试验的关键挑战是硬件能力的适应性。。一方面,无论是AI手机还是AI硬件,都需要实现大模型的轻量化布局,硬件的高计算能力和低功耗需要同时实现;另一方面,端侧大模型的能力有限,通常需要通过端云协同实现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匹配不同数量的大模型。


除了苹果和华为,小米,荣耀,荣耀,拥有自主芯片研发能力,vivo、在长期合作中,OPPO等厂商与高通、MTK建立了更加顺畅的合作机制。vivo围绕MTK与MTK「蓝晶芯片技术栈」开展合作,开发计算率较高、功耗较低的硬件产品,满足端边大模型轻量化布局的需要。雷军还表示,小米将在2025年投资300亿到AI、底层技术的研发,如OS和芯片。


OPPO选择将多模式交互与端云协同的AI模型矩阵整合到端云协同中,实现更好的AI模型矩阵「清除」效果。针对用户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OPPO还推出了AI私人计算云。移动应用程序与私人计算云建立可靠链接后,数据通信链接和数据内容将进行双重加密,计算将在安全环境中实现,无需数据,即时删除。



生态学开放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开放式生态将是AI,也就是系统的重要能力。。在赵明的介绍中,YOYO有两种应用,一种是通过模拟人操作手机实现的操作,不需要第三方介入,另一种是协调第三方应用或大模型,将来会并存。手机制造商和第三方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vivo是一个负责沟通和打样的巨大项目承包商。在此基础上,建立智能体广场,让用户在有音乐相关需求时,可以调用QQ音乐的智能体进行回答。OPPO致力于搭建自己的智能体开发平台,依靠OPPO吸引更多开发者开发AI产品。


移动电话制造商的生态开放只能算是相对较好的基础,但远不如互联网项目对用户入口的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手机厂商的开放不仅可以尽可能减少管道化的可能性,让自己成为AI时代的入口,还可以承担寻找AI时代与互联网入口更和谐相处的任务。找到这种可能性可以算是AI时代手机厂商的锚点。


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突然意识到,我们习惯于通过AI与手机交流,也可能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以前熟悉的手机产品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对现在的手机厂商来说,未来的硬件形态是什么并不重要,能够牢牢把握支持硬件业务的能力体系将更加重要。


目前手机的AI化探索可能并不是主要追求带来手机销量的好局面,而是让自己的能力体系完成AI时代的适应。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窄播”,作者:李威,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