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节听凯文·普茨,接近当代美国音乐

1天前

台风过后的上海,天空格外清澈透明。明亮的月光下,有一个明亮的上海交响乐厅。9月17日是中秋之夜,美国作曲家凯文·普茨的特别音乐会在这里举行。杨洋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出演了三部凯文的最新乐队代表作,其次是短《维勒莱》,改编自歌剧《寂静的挽歌》和六个乐章的《乐队协奏曲》。


演出现场


凯文·普茨是美国冉冉崛起的作曲巨星。在他获得的一长串作曲荣誉中,2012年获得的普利策奖和2023年获得的格莱美奖特别闪耀。虽然他获得了无数的声誉,但他的作品在中国舞台上上演的频率并不高。这一次,中国粉丝可以一口气听完他的三部不同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拥挤的观众充满了执教、驻扎和活跃在上海的老、中、青三代作曲家。感兴趣的粉丝拿起手机,拿着自己的节目单自拍。一场现代作品的音乐会可以吸引专业人士和公众竞相停留,并认为它有自己的影响力。我也饶有兴趣地赶到现场,找出答案。


上海交响乐团今年迎来了145年的历史,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出现。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作曲家的到场,并亲自介绍作品的创作经历和背后的故事。


来到音乐会现场的凯文·普茨(右二)


如果说现代音乐之所以被大家诟病,是因为它离大众越来越远,那么作曲家用言传身教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音乐创作,无疑是权威的奖励,也是亲切的交流。凯文亲自奖励自己的作品,继承了美国作曲家始于伯恩斯坦的优良传统。他用轻松、专业、欢快、详细的语言看着观众。


凯文的音乐继承了美国古典音乐的衣钵。目前,凯文已经成为美国严肃音乐创作的象征,因为它极具代入感的音乐,向艾夫斯、科普兰、格罗菲等美国音乐大师学习。得益于这场音乐会,我第一次在现场听到凯文的音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乐队协奏曲》中展现了向巴托克致敬的五颜六色的工具,在《寂静的挽歌》中展现了生动的情景写意氛围,在《维勒莱》中用反拍表达了灵动节奏的乐趣。


也许《寂静的挽歌》是我最深刻理解的一部作品。以管弦乐组曲的形式展现歌剧情节的做法,深受很多现代作曲家的喜爱。比如叶小钢的第一部歌剧《咏·别》就有专门为乐队演奏的无字版。同样,《寂静的挽歌》也是凯文第一部歌剧《平安夜》的无字版,讲述了比利时和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战争。近半个小时的作品就像萨姆·门德斯执导的电影《1917》一样,一气呵成。从战争逼近紧张,到战争的残酷,再到硝烟弥漫的窒息,最后是血流成河的幻灭,这些都是通过作曲家的介绍,尤其是音乐的生动行进,在耳边和眼前传播开来的。


演出现场


在音乐中,凯文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和教科书般的配器法。在正常意义上,他并没有使用创新的演奏技巧,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音乐,而非为了炫耀。一个稳定的圆号和一个带弱音器的小号反复出众,把人们带到了战争年代。在低音部分,他用低音提琴不断轰鸣,配合木管在高音区的小碎音效仿苏格兰风笛,效果绝佳让我拍手称赞。接近尾声时,杨洋用左手反向持方向标,双手勾勒出弦乐部浓密的音箱,仿佛圣咏一般沁人心脾。


纵观全场演唱会,凯文的音乐并没有因为代入感而失去专业精神,也没有因为作曲而妥协旋律之美。他在音乐中呈现的几乎完美的平衡、适当的分寸、体验、代入感、高级感和故事性,是他音乐繁荣的法宝,获得了许多荣誉。我也希望这场演唱会能打开凯文音乐,走向国内观众的大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