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进口药物“消失”?正视问题,提高集中采集

09-13 18:33

最近,所谓的“进口药物消失”这个话题触动了人们的心。这个话题起源于一篇关于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但很难匹配进口阿奇霉素的文章,被广泛分享。虽然这是个人经历,但“进口药物难买”和“医院开进口原研药越来越难”的问题引起了网友的普遍共鸣。9月12日,该报刊登了一系列关于“进口药物消失”的报道。


进口药品是否“消失”?并没有。目前,进口阿奇霉素注射剂在26个省份正常在线销售。医疗机构可以自主购买临床所需的进口阿奇霉素注射剂,但并没有“消失”。但是,有些进口药品的确出现了不易购买、不易开的现象。举例来说,在接受《ThePaper》采访时,一些医生很容易说出一些以前临床上经常开放的药物名称,但目前在日常门诊系统中无法开放。为什么宏观政策与医生、病人真正的“体验”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国家实施的药品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带来了药品价格下跌的好处,同时也对整个药品市场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中国的集中采购政策始于2018年。参与采购的公立医院以年采购量的70%左右为承诺采购量,企业进行竞争性价格。由于担心降价后可能会影响业绩,很多跨国制药公司参与集中采购的热情并不高。以2020年3月第三批集中采购为例,阿斯利康、礼来、辉瑞等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因价格超过最高有效申报价格而直接退出。许多跨国公司选择开拓电子商务、药房、民营医疗机构等市场,而不愿接受“以量换价”。


一方面,集挖药占公立医院用药的很大比例;一方面,一些跨国制药公司基于自身利益,对集中采购的热情不高。此外,一些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制度相对机械。例如,内部要求在开放原研药采购之前,必须销售所有集挖药物。上述因素的叠加,实际上导致了公立医院一些常见的进口药物的“消失”,至少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特别需要考虑一个实际问题,一些公众对国产仿药疗效缺乏信心。在采集机制的基础上,更多的国产仿药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导致部分病人真正感受到了进口药物的“挤出效应”。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低价只是竞争的一个层次,为了赢得公众的信任,仿药也必须加强一致性评价。事实上,我国仿药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在2012年才开始,时间不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一些进口药品“难买”的情况不是政策有意限制造成的,而是集中采购政策造成的“副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噎废食而推翻集中采购制度,也不应该从事阴谋论或寻找“替罪羊”。相反,我们应该找到更准确的改进计划,完善集中采购制度。


在任何国家,药品市场都是最复杂的游戏,涉及的主体很多,从来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复制。目前,集中采购制度通过“以量换价”给中国患者带来了真正的好处,也希望医疗保险政策更加包容和灵活,尤其是保证患者的选择。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在收集和采集之外,对未入选的进口药物有更多的灵活运行空间,让有需要的患者以正常价格(不一定是优惠价格)获得药物;药店、民营医院等补充渠道也要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国药自强自立,加强仿药的一致性评价和现实世界的研究,以质量赢得公众的信任。


总之,集中采集应该是赋权,给予患者更多的利益和判断,而不是限制用药范围。一些进口药物“不匹配”的实际问题需要更详细的对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