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学者何传馨辞世,曾促成“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
该报获悉,著名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者何传馨于8月31日晚在台北死亡,享年74岁。何传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33年,曾任书画处处长、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绘画史、书法史、书画鉴赏研究和展览策划,为深化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藏品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他在台北“合璧”展出了两岸“富春山居图”。
何传馨(1951-2024)
听到何传馨辞世的消息,古代书画界的许多学者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哀思。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对澎湃艺术说:“六年前,我和他在杭州开了一个会。没想到,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招待我,谈论海峡两岸故宫的展览。他的研究论文,甚至一个条目都非常严谨。他走得太早了!痛苦!不好意思!”
何传馨出生于1951年,毕业于东海大学中文系。他曾在相关报纸上担任编辑。后来,他毕业于台湾省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他的论文是《石头的生活与绘画》。1983年,他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此后,他担任了2012年至201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的书画处编辑、副研究员、研究员和主任。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33年后,何传馨主要从事中国绘画史、书法史、书画鉴赏研究和展览策划,多年来致力于书画研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月刊》上发表了50篇文章,2016年出版了《名品形成: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收藏、研究和展览》专著。这本书从“士人的境遇与书法”开始。、探讨字画名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君王品味”和“特展阐述”。
《剩山图》(浙博藏)是《富春山居图》的第一部分。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富春山居图
对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院、浙江博物馆等大陆博物馆的合作交流展,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曾经看过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看完之后,他对黄公望的画风有了更完整的感受。他指出,《剩山图》是《富春山居图》开头的一部分,画风谨慎。在接下来的《无用师卷》中,画风变得豪迈奔放,最后一段更加潇洒,说明画轴确实是在不同的时期完成的。随着前后笔墨构图的变化,我们可以搜索当时黄公望的绘画过程。本次展览将首次共同展出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让观众可以借此欣赏《富春山居图》的完整面貌。当时为了充分展示黄公望的绘画渊源、师友、传世书画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特展规划了六个模块,分两期展出。为了丰富展览内容,我们向浙江省博物馆、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6个博物馆参加了展览。,以及台北的私人收藏,商家借黄公望其他传世字画遗址及相关画迹参与展览。根据台湾地区媒体的报道,他曾经主办并参加过几次重要的展览准备,包含“汗流浃背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2001)、《唐怀素自叙帖》特展(2004)、“大观─宋代字画特展(2006-2007)、《晋唐法书名》(2008)、“文艺绍兴─宋代艺术与文化(2010)和“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2011) 、“十全乾隆─清高宗艺术品味特展(2013)、“国立台北故宫博物院神品珍宝展”(2014东京、九州)、2015年(201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开幕十大首展”、“君王品位─国家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院精品展(2016旧金山)等,并且写展览图录,写研究专文。
根据台湾地区的“收藏”|据古代艺术报道,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撰写了许多关于书画精品和书法史的故事,特别关注北宋初期书法、明朝苏州文人书法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迹研究和研究。研究作品包括定武兰亭拓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怀素《自叙帖》、《致景道尺》中赵孟邈七札、黄庭坚的诗》、黄庭坚《花气熏人帖》、《寒山子庞居士诗》黄庭坚、苏轼《次韵与和尚诗》、苏轼的《前赤壁》赋予了《寒食帖》等。另外,还沾墨于乾隆对古代书法的赏析,王邈积书岩帖及其帖学。在绘画史研究方面,有16至18世纪的仿古风格等。
最近,他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字画文献处,看望同事,给予后进激励。他说:“听说大家都升职了,从B1搬到了一楼的新办公室,特意祝贺了!重温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注”,并赠送了明年10月院庆书籍文献展览名称书“宋”─宋版书籍观止,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湾省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卢慧纹在讨论书法史研究发展时,曾在《艺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评论道:“何传馨的研究对象普遍,除了详细严谨的书法研究外,还注重书法文化与书画的关系。他还参加了怀素《自我叙述》和孙过庭《书谱》两件国宝的光学拍摄和测试,编写了测试报告,对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藏品研究的深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