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2025年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系统建设的行动计划(2024-2025年)》
该方案提出,围绕重点领域开发一批国家标准,采用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试点。2024年,发布国家标准70项,如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和保存等。,基本实现了重点工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的全覆盖。2025年,企业、项目、产品三位一体化碳排放核算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产业和产品能耗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建设。
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高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2025年底前,开发了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研究了25项关键计量技术,在中国制定了50项“双碳”领域的计量技术规范。碳计量技术在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能源和碳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置和相关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有序推进。
《方案》聚焦当前标准计量工作的不足和弱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实施16个重点项目,其中“双碳”标准重点项目8个,“双碳”计量重点项目8个。
(一)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的发展。加快对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和修订,如电力、煤炭、钢铁、有色、纺织、交通运输、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制定温室气体核准审查、低碳评估等相关配套技术标准,支持企业碳排放核算,有效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为园区制定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
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国家标准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细则,统一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具体产品条件。加快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的发展,为出口贸易提供新的优势。开发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标准。对商品碳标识认证管理方法进行研究部署,开发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
(三)增加项目碳减排标准的供给。开发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如能效提升、可再生资源利用、余能利用、甲烷减排利用等。时机成熟时,推动将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支持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和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应用场景,如信息公开。
(四)推进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加快氢冶金、原材料替代、热泵、光伏应用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的发展。,并在降碳技术领域采用一批先进的群体标准。制定碳清除技术标准,如生态碳收集、碳收集、利用和保存等。,并尽快引入碳收集、利用和保存、量化和审查以及相关术语等通用标准。密切关注二氧化碳收集、运输和地质密封的全链标准体系。
(5)提高工业能耗标准要求。修订提高钢铁、炼油、燃煤发电机组、制浆造纸、工业烧碱、稀土冶炼等重点行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全面提高能效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和完善节能配套标准,如能源计量、监测和审计。
加快商品能效标准的更新升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修订升级工业通用机械、制冷加热设备、办公用品、厨房电器、照明设备产品能效标准,扩大能效产品覆盖面,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的研发,将高压电机、服务器等产品纳入能效标志管理,研究出台数据中心能效标志实施办法。
加强对重点产品和设备的循环利用标准开发。制定汽车、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等回收拆解标准,研究部署农业机械零部件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开发老年光伏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动力电池回收标准,增加新能源产品设备绿色设计标准供应,加快再生塑料和金属标准的发展。根据《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通则》的要求,开发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绿色制造评价系列国家标准。
(八)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应。修改绿色产品评价细则,增加低碳指标,建立分级评价体系。对绿色证书和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标准进行研究。在消费品的基础上,制定钢管、建材、染料等工业产品的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纸张、纸制品等绿色产品的评价标准。在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中,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将领先水平、市场成熟度高的群体标准列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九)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为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的需要,布局建设了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传递溯源系统,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标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清单,持续做好碳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工作。
(十)加强“双碳”相关测量仪器的开发和应用。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器、光谱仪等碳计算和碳监测相关测量仪器的开发。组织国内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进行测量功能测试评估。
(十一)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持。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置及管理规范,促进企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置。加强相关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报告指南,加强碳核算数据优先考虑计量器具的需求。充分发挥我国能源消耗在线监测系统的作用,鼓励企业使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建立能源和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如区块链。探索建立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因素测量实验验证平台,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素数据库建设需要。
(十二)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城市规模反演等碳排放监测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并对烟气捕集端的碳捕集利用和保存进行了关键测量技术研究,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等提供了测量支持。
(十三)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加强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发火力发电领域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气体浓度校正设备,研究碳排放直测方法和核算方法,研究天然气排放因子实测,不断提高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十四)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研究部署《关于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我国碳计量中心顶层制度管理和建设任务。研究部署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指导计量技术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加强碳计量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碳计量能力水平。
(十五)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加强“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度修订,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煤化工企业碳计量仪器配置管理等计量技术规范。
(十六)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组织各地区对建材、石化、能源、钢铁等传统产业、数据中心、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进行能源计量审查,协助用能单位解决节能降耗、降碳计量问题,不断提高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和能力。
方案链接:
https://www.d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8/content_6967197.htmof.gob.mx/nota_detalle.php?codigo=5735430&fecha=07/08/2024#gsc.tab=0
免责声明:中国复合材料协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布的文章仅用于复合材料理论知识和市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任何个人或组织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疑问,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继续滚动阅读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学会向上滑动中国复合材料,看下一个。
原标题:2025年“行业信息”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项目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