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神秘之师”格力机器人

08-13 23:03

"企业的战略必须明确,不能做任何赚钱的事情"。


多年前,在央视的一个金融频道上,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明珠对新希望(000876).SZ)董事长刘永好说这句“警告”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带领格力从一个熟悉的家电领域走向一条更有钱的机器人跑道。


天眼查显示,今年8月初,格力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以下简称“格力金融投资”)(以下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参与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金融投资”),更新了一家外资公司——湖南隆深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格力金投对“隆深系”并不陌生,因为就在五年前,它还通过小米长江工业基金下注了隆深机器人的战略融资。


格力金投作为格力的重要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主体平台,近年来深度涉足直接或间接投资,帮助格力逐步从单一的“空调制造”走向手机制造、汽车制造和机器人制造的多样化布局。尤其是在机器人领域,格力深度介入,受到董明珠的高度重视。


据源媒汇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格力金投旗下共有12家参与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投资,包括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等。



格力除了参与投资外,还亲自下注机器人行业,有信心攻克这个长期被外资“卡脖子”的行业。如今,格力多年来打造的这种“神器”,不仅帮助自己的生产线实现了“机器替人”的目标,还逐渐渗透到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家电制造、3C等下游工业应用领域。


然而,在看似辉煌的背后,格力的“秘密武器”却有着自己的发展束缚。


01 机器人业务的神秘


格力机器人,可谓董明珠的“神秘之师”。


从过去的发展来看,虽然格力的机器人业务没有向外界透露太多消息,但通过零碎的消息和董明珠的一些言论,我们仍然可以窥见一二。



一些关于格力机器人的新闻报道


今年7月22日,珠海格力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智能设备”)与欧姆龙自动化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双方的合作领域涵盖了很深的领域,包括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光伏锂电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工程系统集成、智能仓储物流等多个行业。,这无疑为格力智能设备业务的进一步攻城掠地提供了帮助。


上述合作签署后不久,有传言称格力智能装备是特斯拉。(NASDAQ:TSLA)提供零部件制造设备支持。事实上,格力与特斯拉合作的谣言由来已久。早在2020年,就有投资者提问,但格力没有正面回应。他只说“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汽车公司合作,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储能和电池制造设备领域”。这种回应,反而让外界更加浮想联翩。


然而,最新消息显示,格力已经为锂电池和光伏领域开发了GR35。、GR50E、面向汽车零部件压铸的GR200工业机器人,GRS20等工业机器人,以及与液体工作站匹配的GRX5合作机器人,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提供机器人自动化应用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格力不可能为特斯拉提供零部件制造设备的支持。然而,与巨头携手并进对格力来说并不罕见。早在疫情期间,格力就联合京东物流(02618.HK)开发抗疫机器人。


格力的机器人业务看似成绩突出,但具体合作规模和额度外界并不了解。根据董明珠一贯的风格,如果在“数字”上有所突破,势必会向外界炫耀最后一波。但多年来,格力很少披露工业机器人的具体表现,如出货量、收入规模等。,而且很多时候还是闪烁其词。


这也可能从侧面验证了格力机器人目前的应用,主要在于“自研自供”。这一点可以从格力的“人均收入”中找到。


02 提高人均创收背后的推动力


伴随着年轻人就业观念的转变,“招人难”、“就业贵”已成为传统制造业的头号难题,尤其是像格力这样的大型制造企业,对就业的需求更加迫切。


资料显示,从2018年到2023年,格力员工总数从8.89万减少到7.24万;其中,生产人员从6.95万减少到5.02万,减少到28%左右。



与员工数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力的人均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源媒汇的计算,2018年格力的人均收入约为225.25万元,到2023年为282.36万元。


在很大程度上,格力人均创收的提高还是要归功于机器人业务的初步下注,后者为格力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了解格力机器人业务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源媒汇近日联系了格力智能设备业务相关负责人,并向格力秘书长邓晓博发送了电子邮件,截至发稿时未得到回复。


然而,关于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格力电气设备动力技术研究所应用研究所所长康燕告诉源媒体:“(格力)新建工厂的自动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有示范黑灯厂。”与此同时,康燕表示,“有些工序是可以做到的”,关于黑灯厂能否完全24小时运行。


所以,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人均创收有没有显著的效果?一位业内人士向源媒汇透露:“我提供了一组数据,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变化。以动力电池生产线为例。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我们机器人产品的投资回报周期约为8个月,而方形动力电池连接器自动生产线正线的投资回报周期为6个月。根据可以公开的数据,在相同的产能下,全自动线的成本比人工线每年节省180万。”


成都格力基地鸟瞰图


此人还向源媒汇算了一笔经济账:“客户曾经尝试过人工线,如果想要达到同样的生产能力,至少需要13名熟练工人。由于人工不能达到与机器人相同的节奏,所以需要增加2台塑料机。现在单人工成本在85,000-95,000元/年左右,而人员流动辞职、招聘、培训等隐性成本,不包括在内。一台注塑机的费用是35万元,两台注塑机的费用是70万元。70万元 人工成本12,总额约180万。”


尽管不能知道格力机器人的投资回报率,但是格力智能设备公布的家电行业应用案例显示,2013-2014年建成的25条冲压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115人的减编减员,产能从每月5963吨提高到8850吨,提升率达到48.4%,人均减员投资达到46,000元。


比如格力长沙暖通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车间,需要10个人按照常规方式操作整个车间。引入格力自主研发的合作机器人产品后,整个线只需要两个人配合,最早每分钟生产10次。


由此可见,在“机器替人”的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下,格力自己的生产线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制造周期,降低了成本,而且可以实现生产管理的可视化。


在降低成本的背后,机器人业务无疑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03 一大早起床,赶着晚上聚会。


到目前为止,格力的机器人业务已经发展起来,可谓“苦尽甘来”。


格力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涉足机器人和自动化业务。当时格力全面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却遇到了外资公司“卡脖子”上游核心装备的问题。


2013年,不愿受制于人的格力宣布进军高端设备,成立自动化设备制造部(格力智能设备公司前身),同年开发首款6轴工业机器人和首款AGV。、第一个数控五轴机械手和吉大基地一期机器人工厂已经准备好并投产。


经过两年的探索,以机器人业务为核心的格力智能设备公司于2015年宣布成立。同年,其第100台8KG六轴工业机器人下线,并开发了第一条空调盒自动装配线。


2017年,在智能设备业务逐步企稳的情况下,格力先后成立了珠海格力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格力机器人”),一家独立的机器人公司、格力机器人(洛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洛阳机器人”)。然而,从业绩来看,格力仍然将机器人业务收集到智能设备行业。


或许是因为机器人业务的突破,格力智能设备业务在上述两家机器人公司成立之初就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Wind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格力智能设备业务实现了21.26亿元、31.09亿元和21.41亿元的收入。但奇怪的是,2020年以后,格力智能设备业务大幅下滑,到2023年仅实现收入6.7亿元。



2020年格力智能设备业务落后后,另一家电巨头美的公司(0003333)几乎同时布局机器人板块.SZ),但在机器人和自动化业务方面却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并立即跻身于机器人头部序列。



2015年,美的在机器人领域正式开始布局。首先,它以1.78亿元获得了国内工业机器人公司埃夫特(688165)。.SH)股权17.8%,随后与全球机器人巨头安川电机联合成立广东安川美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 ,德国机器人龙头KUKA股份有限公司被业界称为“四大家族”之一。


2022年11月26日,美的花了很多钱,经历了7年的长跑,终于迎来了梦想的时刻——正式宣布完成KUKA股权的全面收购,私有化退市。私有化后的KUKA并没有让美的失望。财务报告显示,2023年美的实现营收为3720.37亿元,特别是以KUKA为核心的机器人和自动化业务贡献了311亿元,同比增长了12%。


另一方面,格力经营多年的智能设备业务,不仅营收增长乏力,还陷入了许多买卖合同纠纷。截至2024年8月8日,天眼查显示,在与格力智能设备相关的39起案件中,79.5%的案件是由买卖合同纠纷引起的。


图为天眼查


另外,源媒汇注意到,今年6月5日,该公司首次被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执行,执行标的为39.4万元。


图为天眼查


在格力智能设备投资成立的两家机器人公司中,最新状态显示格力洛阳机器人被取消,曾声称要投资150亿元建造。然而,格力此后回应称,该公司仍在发展机器人业务。


珠海格力机器人现有的另一家公司虽然运营正常,但在行业内并没有很强的存在感。源媒汇曾经向很多业内人士询问过格力机器人的发展情况,但都被对方以“不熟悉”为由拒绝了。“这种自研、自产、自用的东西很难了解具体情况。”一位人士说。


与美的在机器人板块的收购布局不同,格力更注重“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使用”,这似乎符合董明珠的操作风格。虽然格力多年来也通过格力的黄金投资投资了一些机器人企业,但总的来说还是略显传统。


从产品层面来看,格力目前涉及伺服电机、伺服控制器、运动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实现机器人产品负荷从1kg-600kg覆盖全系列,部分产品实现从自用到出口。然而,与同龄人,尤其是美国人相比,这一成就仍然相形见绌。


一些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来源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源媒汇”,作者:源媒汇,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