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吉林|徐氏中国结

08-13 17:46

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晓雪说:“学结绳一开始只是个人爱好。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结绳的内容不仅创新,而且技能的传承和发展也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作为“徐氏中国结”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和丈夫李亚峰通过文化旅游融合的平台,创造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路。


编织中国结的徐晓雪



一根丝线,一盒串珠,一双巧手,细致地将这些物品缠绕在一起,做成一件巧妙的艺术品。多年来,徐晓雪默默坚持家族传承了100多年的手工结绳技艺。


徐晓雪家族中国结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后期。当时,徐晓雪爱人的曾祖母是一位熟练的工匠,专门为朝廷制作宫灯、钱包等物品。这时,绳结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从衣服到装饰,绳结无处不在。


《大美长白》


从那以后,绳索结合技巧在徐家以婆媳传承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在徐晓雪的爱人奶奶手里,绳索结合技术发展得更加产品化。马车的鞭子、钓鱼的渔网、装菜的网兜...都可以通过绳索结合技术编织。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结绳在徐家,发展成了用塑料输液管编织工艺品的方式。一个金鱼钥匙扣卖3分钱,可以用来补贴家用。


家族传下来的香囊


随着时代的变迁,徐晓雪继承了婆婆的手艺,并在家族编织中国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传统的中国结相比,“徐氏中国结”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红色,而且选择了混色丝线编织,还将“越来越精致”作为自己技艺的精髓。


“徐氏中国结”于2019年传承了100多年,并获得了“长春市级非物质遗产”认证。



非物质遗产是一种以人为媒介的特殊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经济效益。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活态”。


自2005年学习结绳技术以来,徐晓雪从未放弃学习,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结绳上。除了研究结绳技术,她还研究了结绳的设计,开发了新产品。但当时她的劳动认可度很低,无法更换相应的报酬。


手工编织的“人参”


“当时绳结没有市场。我设计了一两天的绳结,只能卖20块钱。我还得去一些万文和淘宝平台卖。”徐晓雪回忆道。


除了对手工中国结的认知度低之外,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的机械编织绳结,价格很低,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绳结设计单一,耐久性不高,与传统手工绳结相比有明显的缺陷。


2018年,国家提出文化旅游融合这一概念后,徐晓雪的结绳技艺赶上了旅游的“快车”,并逐步成长起来。



“文化是商品,旅游是汽车。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可以卖得很好。”徐晓雪的丈夫李亚峰表达了文化旅游融合带来的活力。


从2017年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徐晓雪夫妇的工作室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政府给了我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个平台,不仅让我们在省内出名,而且在全国也越来越受欢迎。”李亚峰有自己的事业。为了支持他的妻子,他还把精力倾向于结绳。


中国结京剧造型


2018年,政府跟随政府参加全国各地的展览,政府搭建的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不仅让技能走出去,还让技能活起来,更多技能的传承打开了市场。


“过去,我们依靠口碑。现在,一个展览下来,可能会有一两百个用户。”李亚峰说,每次出去展示,都是开拓市场的好机会。


此外,吉林省各地的景点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席之地。伪满宫博物院、长白山景区等。,而“徐氏中国结”在这些景点的销量也在上升。


七星神的“天地人和”系列


“长白山景区是吉林省旅游的名片,徐氏中国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片。两者的结合代表了吉林的特色。”对于长白山景区,徐晓雪开发设计了一套名为“天地人和”的中国结饰品,包括七星神等元素,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


在吉林美景和民俗的帮助下,徐晓雪说:“我的创作灵感从来都不缺。”一个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回忆。徐氏中国结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