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汛期健康,科学应对传染病和皮肤疾病的挑战

08-10 17:58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和厄尔尼诺现象自然衰减交织的影响下,今年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降水挑战。自汛期开始以来,全国1000多条河流突破警戒水位,洪水肆虐。


我们深知,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伴随着健康隐患的悄然增长,尤其是传染病和皮肤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所以,本文将为大众深入分析汛期后应重点预防和控制的疾病,以及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健康。


图片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导致版权侵权


防控汛期传染病:


科学警告,精确发力


1


肠道传染病的秘密威胁


在洪水肆虐的环境中,被污染的水和食物成为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渠道。细菌性腹泻,如伤寒、痢疾、霍乱等。,以及由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这些疾病的病原菌通过洪水扩散,侵入人体后,会在肠道内引起炎症反应,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类病原菌对肠粘膜的侵袭和破坏,是疾病发展的关键。所以,确保饮水安全,食品安全,做到“病从口入”的严格防控,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


2


自然传染病的潜在风险


汛期也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类疾病的病原菌大多存在于鼠、蚊等媒介中,通过接触或叮咬人类而传播。这类病原菌侵入人体后,会对全身多器官造成损害,病情复杂而严重。因此,公众除了加强防蚊灭鼠工作外,还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进入高风险地区,减少感染机会,改善生活环境卫生,减少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度接触。


图片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导致版权侵权


防止汛期皮肤疾病:


细心呵护,远离伤害


皮肤感染:微生物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入侵


在汛期抗洪过程中,长期浸泡在污水中,加上高温高湿的环境,为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条件。细菌感染常引起皮肤发红、发热、疼痛,而真菌感染则可引起红斑丘疹或水泡。这种感染不仅影响皮肤的美观,造成深层组织感染的可能性更大,甚至造成败血病等严重后果。因此,为了防止皮肤感染,保持皮肤干燥、定期出水、休息和清洁皮肤尤为重要。一旦出现感染症状,要及时就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过敏性皮肤疾病的困扰


持续湿冷刺激皮肤屏障受损,促使潮湿、皮炎、寻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疾病在汛期后尤为常见。这类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且由于瘙痒难以忍受而导致失眠。过敏性皮肤疾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有过敏史或家族史的人来说,更应该注意预防工作,如保持清淡饮食、减少化学刺激、使用抗过敏药物等。


3


蚊虫叮咬的隐患


蚊子不仅是夏天的“常客”,也是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汛期过后,随着积水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蚊子的繁殖速度加快,咬人的次数也增加了。蚊虫叮咬不仅会引起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还会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等严重传染病。因此,做好防蚊工作尤为重要,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服、避免在蚊子活动期间外出等。蚊子叮咬后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图片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导致版权侵权


结语


面对自然灾害和健康隐患的多重挑战,我们应该携手共建健康防线。希望大家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汛期后的传染病和皮肤病,确保“汛期后没有重大疫情”,共同保护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策划制作


生产中华医学会


作家樊蕊蕊蕊 翔安医院附属厦门大学 医学博士


审批丨张 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教授 主任医生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导致版权侵权


请在后台回复原创图文转载“转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