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三星堆对话 | 专家解码: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07-26 08:13

黄河流域中原文明的代表殷墟和长江流域古蜀文明的代表三星堆,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追溯中华文明的“满天星斗”。中华文明多元化的壮丽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产生无尽的力量?在这次访问中,我们分别邀请了三星堆文化与殷墟文化相关专家进行“隔空对话”,共同探索中华文明多元化的足迹。


探索中华文明的根脉


中国首个有文献记载的河南安阳殷墟,是甲骨文和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志鹏,殷墟博物馆副馆长。拍摄 于伟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国都,商人称之为‘大邑商’‘天邑商’。《诗经·商颂·殷武》载着“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话语,指出商都庄严而雄伟,在当时是世界的中心和向往的地方。”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志鹏介绍,殷墟博物馆副馆长。在他看来,殷墟在夏商周三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揭示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高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也是中华文明追溯的基石。


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之一。“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完善文本体系。它的出现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推进了大约1000年。”张志鹏说。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分布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文化底蕴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址。数千件珍贵的文物,如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揭示了独特的青铜文化,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三星堆研究所学术副院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拍摄 于伟


“三星堆文化继承了宝墩文化,连接了十二桥文化,始于夏末——在商朝早期和中期形成和发展——在商代晚期繁荣。三星堆文化外部兼容、开放、整合,内部持续、稳定、持久。” 雷雨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三星堆研究所学术副院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


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历史遗迹中,三星堆可谓辉煌独特。三星堆的研究成果自相继挖掘以来一直在不断涌现。正是因为三星堆,学术界越来越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化的共识。


生动的写照,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三星堆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与中原文明相似,而且保持了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立性。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化一体化格局的生动体现。


殷墟“亚长”铜方尊。 刘倩


“殷墟铜器造型丰富多样,图案复杂而神秘。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了中国青铜文化和礼仪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在张志鹏看来,以殷墟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和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艺术风格上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更多的来自于中原对三星堆的影响,比如青铜器的锻造、造型、图案等。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古蜀国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了一种与中原商朝青铜文明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在同一阶段以殷墟为代表。三星堆,一种巧妙的工艺品,在巫术文化背景的背景下,充满了视觉冲击,展现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在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雷雨说。


殷墟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峰期。近年来,学术界发现三星堆的一些铜器、玉器和殷墟有许多相似之处。各种迹象表明,几千年前,三星堆和千里之外的殷墟已经存在文化交流。


三星堆青铜尊。拍摄 刘倩


“三星堆的铜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见于殷墟的所谓‘三星堆风格’的器皿,如黄铜群像、面具、神树、神坛等。,另一类是与殷墟类似器皿非常相似的器皿,如尊、水瓶、盘、水瓶等黄铜器皿。“雷雨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器皿,三星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都与殷墟铜器属于同一个技术系统——块范法。块范法是夏商周青铜器的典型铸造方法,但与殷墟相比,三星堆青铜器在锻造过程中更常用于扣接、铆接等铸造工艺。比如将近4米高的青铜神树,就是能工巧匠将复杂的青铜神树分解成易于锻造的部件,然后精确拼接。


雷雨说:“在铜器的功能上,三星堆和殷墟一样,不是实用的工具,而是属于神器、祭祀工具、礼器的范围。然而,三星堆的铜器也不同于殷墟。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尊等。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器,而是用来盛海贝、玉石、象牙珠等宝物。它是中原青铜礼器的本土化产物,可谓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


"三星堆铜器大量借用中原青铜器装饰材料。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三星堆铜器上有大量的龙形器物和装饰品。两个地方的兽面纹也有相似之处,比如三星堆铜器中的兽面纹和尊等礼器上的兽面纹都能在殷墟铜器中找到相似之处。”张志鹏认为,三星堆青铜人像纹饰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数量远远超过殷墟。青铜人像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形状各异,多为站立、跪着或戴口罩。


张志鹏说:“中华文明多元化,开放包容。虽然中原文明和古蜀文明在商代末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明,但在艺术风格、民族宗教和社会结构上有很高的相似性,各有特色。”


开放包容与交流相结合的中华文明


三星堆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还展示了古蜀人与中原等地区的深度文化交流与互动,共同绘制了中华文明多元化的宏伟画轴。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可见,古蜀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们与中国许多地区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互动,体现了古蜀文明的高度开放和创新。古蜀文明的主要文化因素是本土和地域,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在雷雨看来,这些不同地区的文化因素已经在四川盆地融合,进而诞生了大量具有历史、科学、文化、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珍贵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化格局的极好表达和典型案例。


三星堆铜顶尊跪坐人像。拍摄 刘倩


“三星堆有自己独特的青铜艺术特色,创造了独特的青铜神树、面具、肖像和跪着的肖像。”张志鹏认为,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三星堆与殷皇朝有一定的交流。中华古代民族的文化多源共汇构成了统一的中华古代文化。


中华文明“多元化一体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事实上,三星堆和殷墟虽然相距千里,但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学术界已经基本确认了两地的交流路线。一是从中原到关中越秦岭进入四川盆地,二是从中原南进南阳,襄樊沿长江逆流而行进入四川盆地。这里再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和交流。”张志鹏说。


雷雨表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在起源和形成阶段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文明。一方面,它与华夏其他地区同阶段的文明具有良好的整合性和广泛的一致性,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地域特征是它最大的特征。正是因为三星堆的出现,中华文明才如此丰富多彩。


记者 | 刘倩 编辑 | 王珊珊


原标题:“三星堆对话殷墟 | 专家解码:探源多元化中华文明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