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河机务站有一场“高海拔”大讨论

06-24 08:34

原创 电波团队 电波PLA永不消逝。


盛夏,喀喇昆仑高原朔风凛冽,凉爽,位于海拔5120米的新疆红山河机务站。“新时期的战斗观”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奋斗的事迹令人兴奋,激动人心。我根本感觉不到屋外刮着寒风...


“1983年,第一任教官建勇只带了一根北针,跨越了几十条冰河,英勇赶往红山河机务站,这是军队海拔最高的……”在荣誉室里,教官王佳永开始讲述黄色照片的故事。“时间紧,任务重。到达后,官兵们白天用铲子修复营地,晚上点燃灯笼安装设备。不到一个月,他们就打通了连接新疆西藏的通信主动脉。”


「过去,先辈们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生命禁区’搭起‘信息天路’;现在距离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三年了,任务极其艰巨。为了铃响交卷,梦想成真,我们必须跑秒计时,继续奋斗。“在讨论阶段,一级军士长张建文率先发言,引起了士兵们的强烈共鸣。


参军28年后,张建文一直在雪域高原奋战,努力学习保通技能,成功完成数百项重大通信保障任务,被新疆军区评为“新时达卫国保边模范”。今年3月,48岁的张建文主动要求搬迁机房。他每天加班加点,制定计划,画图纸,推动流程。经过三个月的战斗,他终于在雪原边疆成功建造了一个智能现代化的机房。


奋斗源于信念,奋斗创造伟业。20世纪80年代初,部队前身千里跋涉,凯歌进入疆域。从一个半广播发展到现在的全疆全网和全球通信保障格局,孕育了“身处边疆,心向党,万里银线连接中心”的精神。自“新时期奋斗观”大讨论开展以来,他们充分发挥红色军事史的优势,重视军事史馆和荣誉墙中奋斗的故事,凝聚了士兵团结奋斗的精神。


“那一年,修复通信线路的士兵娄志成在暴雪中与战友分离,再也没有回来,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冰湖旁边。牺牲的时候,冰冻的身体还紧紧地抱着一台磁铁话机……”在英雄英雄纪念广场楼娄志成烈士铜像面前,大学生士兵张远心里一阵刺痛。“这位烈士牺牲时才18岁,比我小一岁。”


不久前,张远初去了高原。面对极端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值班压力,他一度消极悲观,产生了“两年后回家”的想法。听完娄志成烈士感人的故事,张远握紧拳头,激动地说:“只有心中有信念,努力才能有方向。在烈士的拼搏精神指导下,我们要不畏牺牲,敢于奉献,不断开创边疆网信事业的新局面,努力打好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硬仗。”


灯光越拨越亮,理越明。为了进一步提高“新时期拼搏观”大讨论的质量和效率,他们设立了“新时期拼搏观”大讨论板块,动员群众围绕“平躺”论调、“佛性”心态、“内卷”不知所措等20多个问题目标进行讨论,清理影响奋斗精神、消除革命意志、弱化承担能力的错误观点和误差,引导士兵明确是非、轮廓和共识。


"奋斗的青春是最美丽的,冲锋的姿态是最迷人的。在今后的军旅生活中,我将以永不停息的奋斗,增加生命的厚度,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永恒的价值。“本旅强军网“新时期拼搏观”大讨论栏目中,二级上士张仕梦的留言受到官兵的一致好评。在与张仕梦的专业比赛中,他经常加班加点,练习自己的专业。经过无数次汗水浸湿的日子,他终于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获得了一次二等功和一次三等功。


红色历史鼓舞人心,继续奋斗保卫边境。“新时期奋斗观”大讨论开展以来,官兵们将讨论形成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逐一解决了抗毁保通问题,值勤阻隔率明显下降,迎战保通能力明显提升。


编 审 | 张大鹏


主 编 | 陈一凡


校 对 | 金一鸣


编 辑 | 滕梓安


原题:《红山河机务站有一场“高海拔”大讨论》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