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离我们有多远?

06-20 17:35

最近,你身边有没有人时不时地干咳?百日咳,一种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古老病症,现在似乎有卷土重来的势头。


初夏,医院还是有很多百日咳患者。百日咳重现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公众需要知道,做好科学防控,百日咳可以预防和治愈,并不可怕。


如何看待“百日咳重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百日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所以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上个世纪 70 在时代之前,我们国家也经历了与百日咳菌“生死搏斗”的阶段,但是这一切都是 1978 2008年“白百破疫苗”推广后逐渐结束。


然而,每个人都认为消失的百日咳菌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失。现在 20 世纪 80 时代,一些疫苗覆盖率高的发达国家已经报道了“百日咳重现”。在中国,百日咳在婴幼儿和儿童中总是有一定的患病率,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患病率因检查手段的覆盖率和医护人员的知晓度而被低估。


直到去年冬天,在各种呼吸道病原菌叠加感染的高峰期,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长期咳嗽而去医院,百日咳检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也让百日咳这种古老的呼吸道传染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百日咳真的咳百天吗?


百日咳的典型症状可以表现为持续 2 — 3 干咳持续了近100天,因此得名。百日咳的早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表现为发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通常不易被发现。但如果干咳延迟,咳嗽严重到呕吐,或者出现憋气、喉咙或气管收缩等症状,需要去医院治疗。


百日咳的危害,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百日咳感染会导致严重的肺炎吗?感染后会有后遗症吗?


百日咳主要影响呼吸道,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症状,但不排除肺炎的概率。在确诊为百日咳的人群中,婴儿和儿童仍然是感染的主体,并报告了重症肺炎病例。即使健康的成年人感染了百日咳,也不用太担心,但免疫力低或基础疾病多的老年人要提高警惕。


目前,婴幼儿和儿童仍然是百日咳的易感人群,青少年和成年人也有一定的疾病。由于气道发育不完全,气道狭窄,婴幼儿更容易出现痉挛性咳嗽和鸡鸣声,甚至出现呼吸暂停或窒息。年龄越小,患病或严重疾病的风险越高。成年患者可能更多地将百日咳菌作为百日咳的传染源传播到周围。


百日咳怎样诊断和用药?


百日咳的诊断标准主要有:


■百日咳鲍特菌核酸在呼吸道标本中检测;


■百日咳鲍特菌分离在呼吸道标本中;


■血清百日咳 IgG 抗体检测阳性。


各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灵敏高效,操作方便;百日咳鲍特菌培养时间长,但特异性好,得到的药敏结果可用于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血清检查应考虑疾病的时间和疫苗接种情况。


世卫组织推荐,2 细菌培养是周内病程的首选,2 — 4 核酸检测是周首选,4 — 12 考虑每周进行血清检测,抗体只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然而,上述情况仍然受到百日咳检查的普遍适用性的限制。目前在上海,百日咳相关检查医院主要是儿科专科医院和一些具有儿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诊断百日咳的同时,一定要区分排除其他引起干咳延迟的疾病,所以胸部等一些必要的检查。 CT 而且肺功能也不容忽视。


百日咳被诊断出来,能用什么药?


《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指出,与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相比,百日咳经验性治疗最好使用阿奇霉素,使用阿奇霉素。 5 日后,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确定是否存在耐药结合症状,然后再决定是否治疗阿奇霉素。


但从我国百日咳菌种的耐药性来看,目前百日咳鲍特菌种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已高达 70% — 100%,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感染百日咳服用阿奇霉素是无效的。


次选方案是正确的 2 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恶唑)可用于月龄以上儿童和成人。 治疗成人的疗程是甲氧邈啶。 14 天。我们非常熟悉的磺胺甲恶唑。 SMZ,青霉素和头孢还没有普及的时代,SMZ 它曾经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目前,复方磺胺甲恶唑对百日咳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而言,磺胺类药物对肾损伤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在妊娠和哺乳期间禁用。另外,磺胺类药物也有一定比例的药物过敏。


所以,如果感染了百日咳,不要盲目地在网上购买药物,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循专业人士的建议。


相关链接:百日咳的保护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的三要素,百日咳的保护也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


切断传染源:百日咳病人是主要传染源,所以应尽量避免与儿童或老年人近距离接触;


阻隔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含有细菌的飞沫通过干咳、打喷嚏等方式传播到各个地方。因此,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必须戴口罩,用纸巾遮住口鼻;


保护易感人群:儿童、老年体弱者、免疫力下降者为百日咳易感人群。他们应该减少到人多的地方,勤洗手,经常在室内通风。


补充营养,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可以防患于未然。


作者:顾问


文章: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唐闻佳


请注明转载此文的来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