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体谈到为什么年轻人对工作失去了热情,网友:一句话不谈薪水。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的意思是将无法忍受的情感感受转化为情感接受或可以忍受的感觉。
希望在这里,我们能互相治愈,把生活无法忍受的痛苦变成光,照亮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自己。 ······
摘要
1. 青少年职业观念的改变 :
●如今,年轻人更有特色,他们专注于只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愿付出太多。
●在年轻人中,传统的“努力进步”观念逐渐淡化。
2. 离职率上升 :
●据报道,近几年应届毕业生离职率持续上升,反映了年轻人对工作态度的变化。
3. 对于现状的不满 :
●年青人普遍对生活感到焦虑,对现状不满。
●年轻人似乎比老一辈更缺乏活力。
4. 焦虑的根源 :
●焦虑症主要来自于缺乏安全感,包括情绪、工作和经济压力。
5. 工资与焦虑 :
●许多年轻人觉得工资和付出不成正比,使他们缺乏工作动力。
●工资中位数显示,很多城市的工人工资并不高,很难维持基本的生活费用。
6. “工作”和“工作”的区别 :
●“工作”就是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为公司付出时间和劳动。
●“工作”就是要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人目标,更加积极主动。
7. 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
●不愿意工作是现代人面临的一种精神困境,反映了工作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
文 / 老 K
不久前,官方媒体提到: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早上来上班,一直在等下班。他们还声称“我只负责做好我的工作,否则我会为我的工资感到难过。”
看完之后,评论区完全是炸锅。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的职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拒绝“无限超越自己”的期望。父母过去引以为豪的“努力进步”不再是他们的目标。
根据国内某求职网站发布的《2017》 离职调薪调查报告显示:近三年来,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一直在飙升,其中 2016 年高达 26.5% 。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不知从何时开始, 60-70 在时代人们看来,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越来越多 90 后甚至 00 后嫌弃了。
前不久,有人在地铁道上说了一句话,让很多年轻人深有体会。这个年轻人挤在早高峰期,看到的都是无精打采的样子。相比我们老一辈每天早晚的广场舞和欢快的旅行,我不知道谁更有活力。
所以那句话,街上到处都是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和朝气蓬勃的老人在网上迅速火了起来。
网民们也纷纷表示认同,比如有人说凌晨五点下班还能见到晨练大爷,这也太巧了!还被夸自律,哈哈!
另外一位网友表示,如果自己一个月有几千块钱不用上班,自己也会精力充沛。这个评论得到了成千上万的赞扬。
每个人似乎都羡慕老人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更不满意。所以我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年轻人说:"我们似乎越来越焦虑地生活,越来越累"。
事实上,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处于焦虑的阶段。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我国 18 至 34 年轻人的平均焦虑程度远高于成人时期的其它年龄。
事实上,作为一个生物,我们焦虑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安全感。
面临焦虑,最明显的两种方式是,要么战斗,要么逃跑。在文明社会之后,战斗变成了自我内耗,逃跑变成了平躺。
但是作为人本身,我们从出生起就很焦虑。但是许多人不知道他们需要多少钱。英国格林威治大学 Oliver Robinson 教授,做过一个"四分之一的人生困境"的调研。
在受访的 1100 在年轻人中,「86% 年轻人承认他们在感情、工作和经济状况方面的压力超过5, 个人里就有 2 个人觉得自己很穷,挣的钱不够养活自己。」
许多人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获得安全感。
事实上,这一问题非常复杂,并非一篇简单的文章甚至一本书就能解释清楚。
但是前几年有一篇爆炸性的文章叫《被困在系统中的外卖骑手》,似乎可以看到一些线索,内容有一个核心观点,伴随着大数据的飞速发展,算法的最终目标是将骑手的体力挤压到极限,将成本降至极限。
看完之后,许多人对外卖骑手纷纷叫不平,但回头一看,自己又何尝不是,那套残酷的资本算法,其实无处不在。
我们的媒体似乎总是公布一些平均收入,这样看起来更好,但事实上,你和马爸爸也是亿万富翁,谈论平均收入似乎没有意义。而工资中位数似乎更能看出一些真实的状态。
以前能看到的关于以前能看到的。 36 氪的关于 2020 年薪中位数的统计离我们现在还不算太远,有些借鉴意义。
这意味着一半的城市工人工资不到五六千。如果你仔细计算大城市的基本生存,关注的是生存成本,焦虑是如何产生的是显而易见的,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年轻人没有工作的激情。
并且随着年轻人自我实现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面对与工作不成正比的薪水时会显得有些怨恨也是不可避免的。
记得 2016 2008年《圆桌派》第一期关于“呆着:不想上班怎么破?”这个话题被陈丹青一句话唤醒:“工作”和“工作”完全不同。大部分人都说自己“不想工作”,其实并不是“不想工作”。
工作就是公司为你的时间和劳动买单。你必须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做事,工作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
简单地说,工作就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就是给自己。
随后,一位网友在百度贴吧更形象地定义了“工作”与“工作”的区别。
「工作」 那些家境一般,没有特殊天赋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有着勉强、不情愿、被动、单纯为了不被“失业者”打着屈辱的帽子所做的事情。
“混日子”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是没有这个收入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比较高,这在狼多肉少、攀比心重的国家最为明显。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惯性而习惯了(他们习惯了上去),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日子。
「工作」有一种积极的人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失业者,而是为了有目标,能够结合自己的能力,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乐在其中。
网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为什么年轻人一伤心就想回家种地,因为大米不会半夜种。 12 点击打电话让他说明天要长火龙果。
在《圆桌学校》中,窦文涛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他辞掉老师的工作,回到家乡“蹲着”。他甚至没有饿着吃东西喝水的欲望。他整天蹲在家里不出门。最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他之后,全村人都发现他饿死了。
陈丹青说:有些人天生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却别无选择,只能生下来。他们看着这个世界,发现没有什么可活的,于是选择了离开。
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中国,在日本,与代表激情和英雄的“昭和男儿”相比,是在宽松世代长大的“平成废宅”。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变成了一个“蛰居族”,呆在家里,没有上学、工作和固定收入。
在当地流行的一本书《蛰居族》的作者斋藤环将这种“流行病”命名为“社会退缩症”,他指出,在英语国家,也有类似“蛰居族”的“尼特族”。
所谓蛰居族,是指不上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或学习的“社会闲人”。
尽管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做,但是许多人都有一个时刻,他们什么也不想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这一心理学做了解释:
“工作倦怠”来源于个人微观层面的过度疲劳和压力,以及控制感、获得感和价值感的减少。
然而,在宏观层面,伴随着现代生产的“工具人化”和竞争氛围也让今天的许多工作失去了成就感,成为一件消耗积极心态的事情。
在做心理治疗的时候,伦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发现,那些不想工作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困境:
“每个人都被现代工作和生活所困扰,他们感到压力和疲惫。他们的病情通常会因为工作中的不满和无意义而加重,不仅困难,而且无聊。
几乎没有任何目标和意义,除了处理递给你的事情。"
这种恐惧与自己永远不满意的态度密切相关,即既要,又要,还要。
既要悠闲,又要家近,又要高薪工作。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在内卷和平躺这两个极端之间进行选择,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叫做 45% 状态。
也就是说,它可以是一种蓄势待发的起跑状态,也可以是一种稳定的心态。
例如有人问拳王阿里每天做多少俯卧撑,阿里微妙地回答:“在我有肌肉疼痛的时候,才开始数”。
这是一个答案 45% 选择态度,也是一种尊重自己内心感受的状态。
毕竟,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成功,那就是以你喜欢的方式生活一辈子。正如《我的阿勒泰》所说:“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 END -
作者:老 K
老 k 简介: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两证),从事工作。 10 2008年,神经症亲历者 ,佛教爱好者,公众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经验分析。 110 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监督小时数:50。 小时以上。
培训 / 教育经验: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 60 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法 50 讲座、施琪嘉创伤治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干涉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愈”系列课程等。
我是老 K。
最近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按时间顺序排序。
如果你想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所以每次读完之后就可以了点击[在看]。
那你就不会错过馆君了!
点击[在看],老 K 给予您更多好的内容。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