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正是时候!第六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开幕

05-28 15:13

再次看到东风起,创新正是时候。


2024年5月24日至26日,第六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在青岛隆重召开,旨在集结医学创新力量,共同推动医学新质量生产力。


会议由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指导。(CMIA)、健康界、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联合主办,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OPIC)、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EMDIC)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Xi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医院联合主办。


本次会议以“中国医疗创新方向标、中国医疗创新转型琅琊汇”为核心定位,以“新质量生产力与医疗创新”为主题,重点讲解《中国医院创新转型报告(2023)》和《中国医院创新转型最佳实践案例发布》,旨在凝聚创新共识,推动中国医疗创新方向标,链接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医疗等创新力量。对“新生产力与医学创新”的落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设置了70多个主题报告,包括主论坛、7个分论坛、5个创新对抗和70多个主题报告,涵盖医学人工智能、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等前沿话题。同时设有创新对抗、创新实践、高见思辩等环节。来自政治、生产、医疗、科研、资本领域的160多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吸引了1500多人参加课堂和展览。


风向推动:《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型100强》发布


参加5月25日开幕式和主论坛的主要领导包括: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九三学会中央副主席、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总发起人、董事长葛均波、中国工程院教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中国工程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范先群。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会长何振喜、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副会长刘希华、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副会长姚军、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厅长盖英群、青岛市政府副市长宋明杰、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柳忠旭、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工业委员会副书记、区长王清源、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副区长赵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疗工业交叉研究院院长樊瑜波、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上海理工大学原副校、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刘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同济医学院附属华中科技大学院长胡俊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医疗总监田国刚、中国医疗创新联盟发起人、健康领域创始人、赵红总裁。


开幕式和主论坛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院长、健康领域副总裁王娜主持。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院长董(左)、王娜(右),健康界副总裁


2015年,葛均波教授创立了中国心血管青年医生创新俱乐部,回忆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致词。(CCI)2017年,健康界有幸与葛均波、乔杰等16位教授、39位学科带头人、42家优秀医院联合成立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并且得到了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的指导和支持。六年多来,联盟一直坚持传播医学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打破思想和行动的局限,探索医学创新转型的路径和模式,寻找医学创新的典范和先锋,坚持大国创新的情怀和使命。他说:“虽然理想还是像星光一样遥远,但是现在创新的趋势已经到处都是花。”赵红感慨万千。



健康创始人,赵红总裁


她承认,CMIA医疗创新大会是医疗行业不可多得的行业盛会,坚持多年,以全链条医疗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内容。“青岛不仅有好客的风格和蓝天大海,还有中华民族祖先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始发地——琅琊台。希望大会能为青岛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为这里的“琅琊涅槃”做出贡献!”赵红说。


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区长王清源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区长王清源在讲话中表示,今年6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将迎来国务院批准成立10周年的重要时刻。十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经历了略海洋、融合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制度机制创新等国家的重任,努力创新突破。生产总值连续超过3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成为中国第12个地区,北方除直辖市外唯一一个跻身“5000亿俱乐部”的地区。本次会议发布了最新的医疗创新报告和最佳实践案例,将为国内医院的医疗创新和科技创新转型提供最准确、最权威、最高效的风向指导。



宋明杰,青岛市政府副市长


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新的生产力和医疗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青岛市政府副市长宋明杰在讲话中表示,目前,青岛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卫生发展与城市整体战略紧密相连,需要加快卫生健康体系创新、医疗技术创新,促进人才等资源要素跨地区流动,构建一体化、智能化、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与城市功能分区相匹配。为了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青岛市将全力为与青岛合作的专家学者打造一流的医疗创新平台。


齐鲁大地医学创新源远流长。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盖英群在致辞中表示,医疗创新是一项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公司、社会团体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和指导,积极争取中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重点R&D项目重点专项项目,如高能科研平台、申请“常见多发病预防研究”等,争取突破一批核心技术。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厅长盖英群


近年来,研究型医院的理念和实践日益深入。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主席何振喜表示,研究型医院作为医院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遇,始终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不断催生高端人才,在自主创新中取得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何振喜,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会长?


根据何振喜的说法,自2022年以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所、健康界携手推进研究型医院评估选拔,挖掘并表彰其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的突出典范。自评估选拔项目开展以来,共有179家医院、938个学科、1653名专家积极参与,86家研究型医院(含建设单位)、研究型学科160个,研究型人才307人脱颖而出。它不仅是我国医疗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研究型医院建设成果的高度肯定。


郑忠伟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要牢牢把握重要的新机遇和窗口期,有效帮助新质量生产力发展,赋能卫生行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服务中国建设卫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说。


CMIA医学创新大会每年发布《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研究报告》,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医院创新转化能力。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中国医学创新联盟在本次大会“风向推进”阶段。(CMIA)总发起人/董事长葛均波解读了《2023年中国医院创新转型报告》,介绍了2023年中国三甲医院创新成果的转化情况。



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安徽省立医院)、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总发起人/董事长葛均波


据葛均波介绍,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医疗机构成果转化的具体情况,在调查论证、充分考虑政策导向和医疗机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本次医院创新转化评价增强了转化相关权重系数,将专利转化层面的整体权重从55%提升到65%,并增加了账额(权重25%)和合同金额(权重10%)指标。同时,为了更均衡地评估结果的转化情况,减少了相关的基本数量指标,将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的权重降低2.5%,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权重降低5%。总体形成“1 医院创新转换评价体系,包括整体实力、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成果转换和变化趋势。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党委书记刘连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延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医疗总监田国刚依次登台发布《2023年中国医院创新转型100强》。以及9个不同维度的评估清单,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转化量等。


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型100强颁奖典礼,2024年颁奖典礼,2023年颁奖典礼, 年度研究型医院评估选择启动式相继举行。





高端对话:探讨“政治、产业、研究、医疗”创新合作机制



马延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延斌主持,主论坛进入“领航定向”和“教授前瞻”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作为“科技创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演讲。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有力武器。从世界医学科技创新史来看,疫苗接种和抗生素发现是两项标志性技术发明,结合其他医学技术突破,促进人类平均寿命从30多岁提高到30多岁。 70 几岁。



郑忠伟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如爱国卫生运动、群众运动等,促进了我国医疗服务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后,中国启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卫生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进入新时代,我国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优化科技规划布局,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体系,建立新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郑忠伟还介绍了20大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科技创新推出的一些措施,包括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建立“1” 2 2 3 X“工作机制、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优秀人才选拔负责科研任务、专家组建设方式改进、评价标准健全多样化、评价反馈提升等。这些措施将促进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


“医学科技创新实践与成效”是中国工程院教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的主题。他承认,世界科技革命与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密切相关,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对医疗和生命健康的技术投入。同时,她也认为高校和附属医院是国家医学研究和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加强高校与附属医院的合作,从人才、平台、整体发展等方面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另外,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提高医学技术创新能力。



范先群,中国工程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分享了中国工程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院长“医学科技创新驱动成果转化”的观点。对他来说,医疗器械是一个高附加值的行业,是多学科交叉和“1” X"交叉产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巨大,预计2024年将达到6000亿美元,中国市场也在快速增长。虽然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在从低端向中端和高端突破,但在一些高端领域仍然依赖进口。


范先群肯定了医疗临床需求对产业转型的促进作用。他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统筹规划,完善责任和权利的平衡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果转化方式,完善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支持教师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搭建多层次、多功能的中介机构平台,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蒋光峰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是创新实践与创新协作环节的主持人。



蒋光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现阶段,以“元宇宙-人工智能驱动公立医院改革创新”为主题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她提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中国首个全面的国家医学中心,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创新引领医院的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


比如建立一站式中山医疗服务生态系统,建立数字中台,建立业务中台和智能中台,探索防治康一体化,探索元宇宙创新患者服务,建立无界虚拟诊所,研究应用医生助手,建设智能ICU病房,探索病理学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建设中山“元医疗”模拟实验室。


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疗交叉研究院院长樊瑜波发表了一篇题为《医疗与工程融合促进医疗创新发展》的演讲。


樊瑜波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工业交叉研究院院长。


樊瑜波指出,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主要由西方主导,医疗器械大多依赖进口,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匹配,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他认为,制约我国医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医学专家和工程科学家缺乏医学工人交叉结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在投资和历史上的债务。同时,他也认为,医学工人的交叉与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医学创新的源泉。


企业不仅是新质量生产力和医学创新的守护者,也是这一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者。沈阳兴齐眼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强就“创新转型中的企业实力”进行了演讲,介绍了该公司在医疗创新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眼科领域的创新转型平台和经典案例。与此同时,他指出,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迭代商品,迅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沈阳兴齐眼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强


琅琊论剑:一场思想盛宴,聚焦于新的生产力与医疗创新的对抗。


在“琅琊论剑”阶段,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主持,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彬、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刘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乐城市先行区管理局医疗总监田国刚、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分享了医疗工程融合、医院创新氛围塑造、机制设计等话题的经验和看法。


胡俊波向与会者介绍了武汉同济医院在营造创新氛围和机制设计方面的经验。比如专门设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医学交叉研究所和转型医学研究所,从机制上明确临床转型管理。


刘彬讲述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破解经济环境给医院创新带来挑战和压力的经历。他还表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医院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的交叉和科技创新,打造科研平台。


据刘连新介绍,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视医疗创新与医疗工程融合,成立了首席创新官,成立了医疗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部门。


刘平介绍了泛血管领域的医疗创新和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设备创新学院的建设。比如,我们将建立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转换体系,相信会极大地促进泛血管设备的创新。


唐熠达说,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虽然空间小,但有两栋非常特殊的建筑,一栋叫天工大厦,代表着“做科研的巧妙工作”,另一栋叫贯通大厦,意思是“整合教学”,给医生和科研人员尽可能宽松的空间。


田国刚分享了乐城先行区在使用国外进口药械方面取得更好转化效果的经验。如今,乐城先行区已有44家医疗机构落户。


肖渊表示,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实施制度第一、统筹赋能、创造生态、保障支持等措施。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成立了临床医学高等院校,着力推进临床医学科的统筹管理和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医学创新,空间无限,再接再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