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在海外“杀疯” | 深见

05-26 04:02

生产|妙投APP


作家|董必政


头像|视觉中国


海康威视作为“安防茅”,曾被许多基金经理视为核心资产。


不过,海康威视这几年也不香了。


2021年7月68.84元,海康股价下跌至2023年5月13日33.22元,腰斩。


资本追求利润,树木倒下。


目前,海康威视已从易方达等明星基金商品的十大重仓股中消失。


同时,海康的业绩也大幅下滑。2022年、2023年海康的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仅为个位。


(资料来源:choice)


多年来,海康威视的成长到底发生了什么?海康威视能否重启增长引擎?


第一,国内市场需求下降。


妙投认为,海康威视近年来业绩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下滑。


海康威视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即国内主营业务、海外主营业务和创新业务。从2021年的61.68%到2023年的52.40%,三大业务中,企业的国内收入占比下降了61.68%。


(资料来源:choice)


几年前,在平安城市和雪亮工程建设中,以政府和公安为首的部门增加了对安全的需求。为了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许多公司专注于集中市场。


海康,也是如此。


海康威视作为一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背靠中电海康集团,与民营企业大华股权相比,在安全跑道上很容易受到政府等客户的青睐。


所以,以政府客户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务群(PBG业务)也成为海康过去发展至今最大的业务群收入来源。


伴随着雪亮工程建设逐步进入最后阶段,政府投资整体下滑。2022、2023年,企业PB业务利润略有下降。


另外,中小型企业事业群(SMBG业务),即长尾客户在安全领域投入的信心,与宏观环境高度相关。2022年和2023年,在宏观环境压力的背景下,企业SMBG业务的利润仍然低于2021年。


尽管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但企业EBG业务增长速度快于PBG、SMBG,但是不能带动整个国内业务的增长。


另外,从国内安防市场规模来看,2020-2022年中国安防市场规模分别为8510亿元、9020亿元、9460亿元,各自同比增长3.02%、5.99%、4.87%。


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不像往年那么快,有“见顶”的趋势。


可以看出,海康威视国内安防业务的增长也遇到了天花板。


第二,“海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正因为如此,安防企业开始看外国市场。


2023年,安防企业出海已成为必答。“不出海,就出去”,已成为安全行业的共识。


根据前瞻性研究院的预测,2024年后全球安全市场将开始恢复增长,预计到2026年全球安全行业市场将达到3306亿美元。许多海外新兴市场增长迅速,这也让安全企业看到了出海的新机遇。


由于安全与国防安全有关,地缘政治成为影响安全企业出海的一个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安防企业面临着地缘政治的冲击,例如:大华股权出售美国全资子公司,撤离美国市场。


另外,海康威视的子公司萤石网络,除了欧洲、东南亚、中东等美国之外,还把重点放在了其他市场。


除地缘政治外,拉美、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与北美这一竞争激烈的市场相比增长更快。


据有关机构统计,东南亚(以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为代表)安全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20%~33%,以南美为代表的非洲安全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16.1%,远高于北美市场。


市场差异化在不同地区也比较明显。


以欧美为代表的成熟市场有相对完善的消费体系,消费者也有较高的认知度。比如客户习惯于把摄像头当成消费品,对比性能参数就像买手机一样。


而且,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仍处于商品普及阶段,消费者认知有限,其线上、线下的商业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另外,新兴市场具有价格敏感、本土厂商少、依赖进口等特点。


所以,海康威视能否将国内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国外市场?


第三,推进“海战”


海康威视在国内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能够赢得政府客户的订单上,而且能够彻底了解碎片化的长尾市场。


国内安全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碎片化——客户分散,应用分散,商品分散,客户对“既要又要”的定制需求。


对安全企业来说,商品定制,单个项目额度小(几万到几百万不等),用户基数大,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想象一下,客户通常会有目的地选择相机,每个相机的购买规模相对较小。如果单个产品数量不够,单位的生产成本会很高,很难达到规模效应。


近几年来,海康威视凭借先发优势打造了一个下沉的渠道网络,快速交付系统,最终实现了规模效应。


目前,海康威视有3万多种硬件产品。其中,海康推出了数千种针对细分场景的摄像头。除了丰富的硬件配置类别,海康还有200多种软件产品。


这样,海康就像用乐高积木搭建不同的建筑,贴合“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和长尾的安全市场,以丰富的产品库,对软硬件产品进行选择和排列组合,快速交付。


就销量而言,近年来海康威视的物联网产品和服务销量均有所增长,并在市场上领先第二大华股权。


(资料来源:choice)


海康威视的毛利率在规模效应方面高于大华股权。


(资料来源:choice)


同时,海外民用市场也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在“国内一战”之后,海康拥有丰富的产品库,规模效应使得单品的边际成本低于竞争,并具有一定的品牌口碑。


而且很多新兴市场除了看品牌之外,还注重性价比。凭借这些优势,海康可以直接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对海康来说,唯一需要大力建设的就是渠道。


在中国,海康不断下沉渠道。从2018年开展省级业务中心建设,重点城市设立二级子公司,到2021年,可以到达区县级门店,获得碎片化市场。


同样,海康威视也不断细化海外战略。


从最初的对外贸易模式,海康的国际业务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进行本土化销售,再到以“一国一策”战略进行本土化营销。


根据2023年年报,在海外市场,海康以城市为核心进行渠道下沉,一二线城市“渠道深化”,重点介绍和回购二级渠道的战略产品;三四线等地“渠道拓宽”,重点关注二级渠道的覆盖和转化。


截至2023年,海康已在国际和港澳地区设立80个分支机构,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本地化服务。


大华有限公司在海外营销中心设立了69家海外分支机构,产品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在全球拥有1000多家服务合作伙伴。


海康在渠道上的优势并不明显。


从效果来看,2021年至2023年,海康海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89.26亿、220.32亿、239.77亿,各自同比增长15.09%。、16.41%、8.83%。


从2021年到2023年,大华的海外收入分别为134.9亿元、147.7亿元和153.3亿元,同比增长28.62%。、9.48%、3.79%。


相比之下,海康虽然收入较大,但比大华股权增长得更快。


可以看出,海康的“海战”能力也不在话下。


(资料来源:choice)


另外,根据投资者记录表,海康管理层判断,海外业务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持续增长,比较乐观。


从业务增速来看,管理层认为2024年企业业务增速由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创新业务、海外业务、EBG、SMBG、PBG。


海康管理层对海外业务的乐观预期,预计归母净利润将达到160~170亿,同比增长13.47%~20.49%。


如果是这样的话,海康在2024年的表现将会回到两位数的增长,重新启动增长引擎。


而且,重视押宝海康的基金经理冯柳,也许可以看到基金产品“加血”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文所表达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