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对话|刘文涛,世博会博物馆:做好展览,站在上海看世界。

05-21 10:52
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谈世博馆。(02:01)

黄浦江畔的世博会博物馆位于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会场。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为上海留下了许多财产,其中世博会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该报走进世博会博物馆,与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进行了对话,该博物馆被调到世博会博物馆仅仅一年。


这位有着中国三大一流博物馆就职简历的馆长,畅谈了她心目中的博物馆展览、教育研究、世博馆今年的发展与转型。


“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是展览。世博会博物馆正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努力成为浦江沿岸的标志性文化地标。像我们这样的博物馆可以站在上海看世界,这是我们的优势。”刘文涛说。


2017年5月,世博会博物馆在上海浦江沿岸重工。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全面展示世博会主题的博物馆,也是国际展览局唯一的官方博物馆和官方文献中心。它记录了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也向世界展示了历届世博会自1851年以来为推动现代人类进步而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它被称为“承载快乐记忆的容器”。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夜景


在后世博时代,世博馆作为一个年轻的成长型博物馆,也在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努力成为浦江沿岸一个有标志性的文化地标。与中国艺术宫隔江相望,面对黄浦江紧张的建筑,充足的草原和户外空间,描述世博会历史,呈现开放式结局的常设展览,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建筑博物馆的背景,以世博会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年轻的团队...很少有博物馆同时聚集如此独特的优势和不可忽视的资源短板。又如其张力大、外形异形的建筑外观——云与谷、历史与未来的强烈冲击。


世博博物馆局部特写博物馆


2023年5月,新任馆长刘文涛在开馆6年后迎来了世博会博物馆。


我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了15年,担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一年,担任院长助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浏览了两个月,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运营模式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在上海博物馆担任副馆长3年...刘文涛在中国最一流的几个博物馆里走来走去,留下了中国老文博者的烙印。和《ThePaper》记者聊天时,能感受到她温柔的氛围,坚定冷静,声音温柔自信。她说正在计划的展览已经到了2027年。 .....在世博会整整一年,世博会博物馆的名声真的越来越响了。许多观众来到世博会展览,就像小红书的一位博主写的那样。“世博会博物馆被严重低估了,我以前去过几次展览。质量较差,长此以往就不再关注了。没想到最近几个展览刷新了我的印象!没想到最近几个展览刷新了我的印象!


刘文涛世博会博物馆馆长


“我以前在中国资源馆工作,但世博会博物馆让我对中国博物馆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很特别,来自国际合作,也很年轻,但因为它年轻,它有很多概率。”刘文涛说。


“你可以来我们的‘云厅’和世博咖啡馆感受一下。浦江沿岸,对岸是中国艺术宫。站在这里,你可以看船和船。想象一下当初世博会举行时黄浦江两岸的盛况。”刘文涛一直认为,世博馆的建筑空间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最近,我们都在努力整理室外的草地。我们应该打开2.7万平方米的绿化,让游客坐在上面,享受这种绿化,创造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博物馆会吸引什么样的观众。”刘文涛希望,经过两三年的塑造,世博会博物馆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观众画像和一定的观众粘性。“以展览为核心的不断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以及博物馆属性的文化休闲场所的塑造,以及充满活力的公园博物馆……”


从三家一流博物馆到年轻博物馆


澎湃新闻:到今年5月,你调到世博会博物馆才一年,谈谈你的心路变化。可以说你在博物馆的工作简历非常丰富,从南博、海峡两岸故宫、上博,到今天的世博会博物馆。这些著名博物馆的工作经历对你在世博会博物馆的工作有什么启发?


刘文涛:我觉得我很幸运。20年的博物馆职业生涯正处于中国博物馆工作快速崛起的阶段,时代给了我成长发展的机会。我以前在中国所有优秀的大型博物馆工作,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博物馆。我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了15年,去故宫博物院工作了1年,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了3年。我更了解这种大型博物馆的优势,也觉得理所当然:悠久的历史传承,优秀的学术积累,丰富优质的收藏,配备完整的梯队专业团队。如果有想做事能做事的领导,当前文化强国的背景和强大的社会需求下,将会出现非常火爆的现象。在世博会博物馆工作后,我对中国博物馆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世博会博物馆工作后,我对中国博物馆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只有当你真正成为这个博物馆的领导者,主持和运营推广一个项目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和那些资源馆有很多不同,优质资源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拥有。


澎湃新闻:这样会不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一些困难?由于您没有过去熟悉的经验可循,现在将面临更多的创新、开拓、破局?


刘文涛:就这类博物馆管理而言,我认为还不错。由于以前的工作经验使我对博物馆的整个业务流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行业的高标准和可能的路径也非常清楚。举例来说,南京博物院15年来,全面经历了南博改扩建的全过程,并参与了改扩建后的新商业模式建设。主管收藏、古代艺术研究、展览、教育开放等。这种链式的业务主管让我对各个环节的职责边界和需求有了清晰的认识;2020年至上海博物馆之后,我带头展览东馆,投身于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如此优秀的基本展示生产过程,感觉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2016年在故宫工作的经历对我来说很特别。去故宫后,我写了一篇名为《换个角度看故宫》的文章。我去故宫的时候,要么是作为游客,要么是出差。看故宫的角度和其他人一样。只有当我成为故宫的一员,有幸成为院长助理,我才能了解故宫背后的生产运作机制、布局和方向,以及故宫的“故宫”。在我的工作期间,我也和单金翔院长一起成为了中国南海博物馆建设的四大专家组成员之一。我还看到中国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博物馆,从挖第一铲土到建成,一年之内向公众开放。这个速度真的让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到达世博博物馆后,我要做的就是与团队一起,探索和实施符合这一博物馆特色的发展道路。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综合体


澎湃新闻:你的简历那么丰富,中国最一流博物馆的简历,那么你带头管理世博会博物馆,这一年你有哪些规划和想法呢?


刘文涛:到达世博博物馆后,首先要进行调查,与团队充分沟通,在探索理念上达成共识。我们博物馆的人不多,但各有各的优势。他们中的一些人非常优秀,是上海世博会的领军人物,但他们面临着从世博会到世博会的转型过程。但愿通过沟通,能够与团队在发展理念上达成共识,同频共振,这样以后做事更容易促进。第二,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还要充分发掘自己的长处。我们没有中国大多数以文物为主的文史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但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优势,比如国际特色。作为国际展览局唯一的官方博物馆,当很多文化机构寻求走出去的路径时,我们自然有这个优势。我们有来自国际展览局、哈佛大学、日本世博会等的中外共建理事会和外商理事会成员。我们已经成功参加了包括韩国丽水、哈萨克斯坦、意大利米兰和迪拜世博会在内的日本大阪世博会。这些都是我们充分发挥民间交流作用的有利平台。例如,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位置和建筑优势。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黄浦滨江沿线有46000平方米的建筑和27000平方米的户外绿化空间,建筑本身充满了张力和未来感。这么好的地方,一定要运用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让它充满活力。因此,我们必须挖掘国际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博物馆内外、行业内外的联动,提高认知度、传播度和美誉度,培养更强大的团队,推出更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塑造更好的品牌形象,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公共文化综合体。


夜晚的世博博物馆博物馆


澎湃新闻:你提到世博会博物馆是一个年轻的博物馆,概率很大。能给大众勾勒出什么概率?或者你认为世博会博物馆应该有什么样的气质?


刘文涛:假设有气质的话,我想像,它应该是年轻、时尚、有活力的。有很多概率,我认为它应该更有方向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综合体。为什么强调它是一个综合体?博物馆是一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我们来自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通过分析我们的优缺点和国际大都市下的社会需求,我们可以努力创造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引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强化其文化休闲功能。因此,我们的公共空间也被制造成展示空间,户外空间也应该为休闲创造条件。最近,我们都在努力修复室外的草原。我们应该打开2.7万平方米的绿化,让游客坐在绿化上,享受这种绿化,创造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成为“公园式博物馆”。最近,我们还在计划充分利用原来利用率不高的闲置空间,建立一个儿童绘本图书馆,我们希望成为儿童型友好博物馆。我也在和大学生团队讨论给公共空间带来类似轻型戏剧的可能性,这样父母带孩子的时候就可以放心了,可以看书,可以看展览,可以去草坪发呆,可以晒太阳。


社教活动 手账市集


在给予文化产品方面,希望能够逐步建立自己的展览体系,打造自己的展览品牌。


在博物馆里,我经常告诉同事们,我们的博物馆是怎样的空间,会吸引观众。对观众的期望,我们一方面希望有数量的增加。与疫情前2019年的44万相比,我们去年共接待了92万观众。除了观众数量,我们还希望吸引目标观众,比如亲子家庭、时尚年轻人等。,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提供包括空间营造在内的优秀文化产品,让他们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空间,与我们的特点相匹配。


社教活动 专题音乐会


聚焦跨文化与设计展览展览。


澎湃新闻:近几年来,世博会博物馆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展,先后推出了“英国V&A博物馆收藏吉尔伯特精品展”、「粹美东方-加拿大皇室安大略博物馆藏日本文物展」、“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聚焦中西交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你根据什么想法策划不同的展览?未来还有哪些展览计划?


刘文涛: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其独特之处在于,上海拥有挑剔的眼光和较高的素养观众,这些观众只要拥有良好的文化产品就会引起人气。我们正在展出的“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最近在小红书上相当受欢迎,赢得了很多好评。大多数使用小红书的人都是年轻人。我觉得挺好的,因为当我们继续在线导出水平的展览时,就会成为观众愿意打卡参观的清单。


展览现场“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


“璀璨万象-英国V&A博物馆吉尔伯特精品收藏展”现场展览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展览?同时,我们也在澄清品牌发展的定位。以展览为例,拟围绕“汇融·世界”、“设计·世界”、“博览·世界”三大主题,构建特色临时展览体系。就像我们从去年到今年所做的三个重要展览一样,中西结合一直是我们办展的一个特色,专注于跨文化表达。“辉煌万象——英国V&A博物馆收藏吉尔伯特精品展”主要展示V&A博物馆收藏金银器;“纯美东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日本文物展”是从生活美学的角度解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日本文物;“洋瓷与华丽——香港中国大学文物馆收藏广珐琅特展”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世博馆本身就有促进国际合作的使命,可以算是基因决定。我们的展览不应该只关注“世博会”,而应该发扬“世博精神”,“世博精神”重视全球文化的聚集、交流和共享。


其次,举办设计展。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时尚,都推动了全球设计理念的变化。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诞生了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这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先进的艺术和设计博物馆。(V&A),所以我们与V&A的合作也将继续,设计类展览也将继续进行。


三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世博会,这也是一个与我们世博会博物馆定位和职责密切相关的领域。


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展世博会博物馆


目前,越来越多的数字展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展出的“华佗-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


“一梦华佗-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实体展品


世博会博物馆展出的文物


澎湃新闻:您提到世博会博物馆的展览已计划到2027年,能否提前剧透?


刘文涛:跨文化交流展一直是我们办展的方向,所以我们比较关注符合这一主题的国际展览。在与巴黎博物馆联盟的谈判中,我们可能会在明年推出一个比较重的设计展览。在2027年,我们正在谈论一个与时尚相关的展览档期。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与安徽博物院合作举办“潘玉良展览”。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主要想探索她与上海的关系。她是第一位从上海走出来登上世界舞台的女艺术家。


澎湃新闻:除了展览,我们如何促进收藏和学术交流?世博会博物馆的收藏主要集中在世博会遗留的捐赠物品和世博会相关的档案和文献收藏上吗?


刘文涛:我们博物馆收集了从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到未来世博会的相关收藏。收藏品近2万件。除了根据世博会的分类,还根据世博会历史事件中各种收藏的用途,分为文献宣传资料、证章、字画、日用品、工艺装饰品、建筑零部件、交通工具等15类。我们博物馆还长期选择世博藏品和文献。


常展厅4:挑战重重


常展厅6:世界文明


关于收藏的选择,可以选择历届世博展品,当然是好的,相当于给未来留下了记忆。然而,世博展品涉及的范围很广,分散在世界各地。如果你特别实际地收集它们,你也应该考虑实际操作的难度。我认为,如果你有机会选择以前的世博会图像,让这些图像成为最丰富、最全面的系统,也是一个方向。


1851官方目录(展览页面)世博会博物馆藏品


1851奖章套装 世博博物馆收藏


此外,作为国际展览局授权的唯一官方文献研究中心,世博会博物馆还不断收集世博会档案资料,从事与世博会发展相关的研究和文献记录。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世博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实力的专家学者进入这个平台,这也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关注非典型博物馆


澎湃新闻:近年来,世博会博物馆举办了许多文物艺术展览。如前所述,我们在这方面没有收藏资源的优势。如何填补收藏的局限性和不足?否则,我们只能一直依靠合作展览。会不会有一些原创展览?


刘文涛:第一,我们的原创展览可以做,也可以做。收藏真的不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博物馆本身就是数据的发源地。当我们向观众介绍世界文化时,我们并不真正拥有这些文化的载体。我们想做的是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观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毕竟历届世博会也是一个平台,半年后终究会有结束的时刻。然而,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它的辉煌和对未来生活的启示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中国博物馆的常设展中,国际视野很少,但是世博博物馆的常设展就是描述世界。能站在“上海看世界”的世博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发力点。


常展厅7:中华智慧


世博馆面临的真正困难不在于收藏,而在于如何激发活力,让所有符合标准的资源在我们的平台上运行,培养我们的粘性观众,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方向。


虽然我是从传统的资源型博物馆出来的,但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他们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学习和复制的。今天,我更关心新形式的博物馆或文化场馆,以及苏州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等没有那么大博物馆的成功做法。


澎湃新闻:许多馆都提到了展览资金的困难,大家馆在展览资金方面怎么样?


刘文涛:展览费用不多。去了博物馆后,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解决。因为博物馆做文化产品的资金要得到基本的保证,才能发挥场馆的作用。如果没有好的展览,好的文化产品,就会逐渐被大众遗忘,也更难发挥作用。财政也有财政困难,增加资金的概率不是很大,所以我在内部思考,压缩和调整其他业务资金。幸运的是,每个人仍然理解它。另外,我们希望每年都能做一些好的项目,用收费来增强我们的活力和能量。


社教活动 微距摄影


澎湃新闻: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即将到来。作为一名资深文学博物馆博士,你对中国的博物馆行业有什么新的认识,经过中国最一流的三家博物馆和一家年轻的成长型博物馆?


刘文涛:我们正处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博物馆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2008年免费开放之前,很多博物馆仍然是门可罗雀。当时南博每年的观众人数在40万左右,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10倍的增长,达到了400多万,可以说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想起来,第一次看到观众排长队的感觉还记忆犹新。2014年,南博改扩建后开放的第一个清明节,小雨还在继续。博物馆门口第一次排起了几百米长的队伍。从老正殿到医院门口,我立刻非常感动。我立刻给同事打了电话,过来拍照!而且现在,这种排长队是一些博物馆的正常状态。例如我亲身经历的 2023上博“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览,观众的热情可以说是排山倒海,持续了整个展览时间。博物馆里的人们不仅感到巨大的压力,而且感到无上荣耀,这一案例的成功可以深入研究。


社教活动 WE talk讲座


目前全国有6565个在册博物馆,一票难求,大排长队的博物馆备受关注,但估计不准确可能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博物馆的全面、平衡、优质发展,以及赖那6000个博物馆的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使用效率。也许政府、各界人士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多加一把柴火,他们就有了闪光的可能,这是我们要呼吁的。相信政府也是每一个公众的期望,建立和培养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文化服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