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郑奕,复旦大学博物馆:基于实物的博物馆和教育

05-21 10:37

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的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综合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从2007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全新定义开始,教育已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的首要目标和功能。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博导、博物馆馆长郑奕长期致力于博物馆教育研究,并出版了多本专题书籍。


随着全球博物馆日的到来,ThePaper采访了郑奕博士就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目前流行的研究旅行等话题进行了采访。她提到,博物馆提供独特的“基于实物的教育”,这是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所没有的资源和优势;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研究等幕后工作是基础和前提,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博物馆在舞台前更好地发挥展示、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作用,为更多的受众提供服务。在研究热潮下,目前很多所谓的“研究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仍然非常有限。


澎湃新闻: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的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综合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解读它?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郑奕:事实上,今年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了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33年来首次将教育和研究纳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教育和研究作为两大核心职责,对于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尤为重要。


东馆上海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从2020年开始,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每年都在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些内容,因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希望与联合国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世界。202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重点是“目标4”:高质量的教育-保证包容和公平的高质量教育,让全体员工终身享受学习机会。


法国奥赛博物馆


放眼国内外,“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目标和功能。这是从2007年国际博览会对“博物馆”的全新定义开始的,也可以从2022年的修订版定义中看出。另外,2015年实施的《博物馆规则》——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也是如此。事实上,与中小学等正规教育机构相比,博物馆属于非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独特的“基于实物的教育”,这是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所没有的资源和优势。


同时,“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博物馆的主要目标和功能。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的科研属性和能力普遍较弱,从2008年开始的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价和后续运营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希望中国博物馆在从事科研工作时,能够拥抱更多的合作、更多的信息宣传和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而不是完全局限于文化博物馆内部或单个博物馆内部。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和研究等幕后工作是基础和前提,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博物馆在舞台前更好地发挥展示和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为更多的观众提供服务。


澎湃新闻:十多年前,你就开始了博物馆教育研究,那个时候有什么机会?你在《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中提到了当时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中国博物馆长期以来“重展”而不是“重教”,教育活动仅限于展览的单一方式,博物馆只关注观众参观阶段的教育活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管理模式粗放。十几年过去了,回放这些问题有没有改变?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现状如何?


郑奕:医生期间,我去了美国乔治。﹒在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群——史密森博物学院,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系学习博物馆教育等。这段经历成为我博士论文《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我在博士期间首次单独主持了第一个省级项目——国家文物局项目《博物馆展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研究》。博士学位毕业2年后,我出版了《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并有幸获得3项全国奖。


公共教育活动,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


当然,在我去美国留学之前,我从导师那里学习了策展。所以我一直坚持博物馆教育或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展览发展的“展览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事实上,大多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展览有关,展览本身就是最典型的教育产品。


澳大利亚是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的儿童展厅,由设计二人组成的“餐厅”。


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发展迅速。就数量而言,2022年我国博物馆举办了近23万场线下教育活动,推出了4万多场线上教育活动。在质量方面,我们越来越重视从分众化、一体化、衍生化等角度来规划和实施教育活动,尤其是在一体化方面。具体来说,一方面,活动的发展不仅限于观众的实地参观阶段,还包括前后参观阶段,因此从三个阶段的角度和广度进行一体化规划和实施。此外,三阶段活动不仅缺一不可,而且需要由浅入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另外,参观博物馆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教育活动。所以,“观众参观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博物馆必须基于展览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一系列延伸和扩展教育活动,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观众在博物馆的停留时间,为他们呈现精彩、难忘、有价值的博物馆之旅。


澎湃新闻:在博物馆教育项目中,你特别关注“博物馆与基础教育”。国家一直倡导深化馆校合作机制,打造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你认为博物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有什么现实意义?


郑奕:国际社会将博物馆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重视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事实上,博物馆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和要求是:服务青少年教育,重点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效融入中小学教学计划。鉴于此,博物馆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是将博物馆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博物馆发达国家的普遍行为。


上海自然博物馆(资料图)


博物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并存在递进关系。首先,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好地给予青少年信息和知识;在此基础上,集体提升信息获取、沟通、科学知识、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创造性、文化素养、全球意识等能力。但是,最重要的是,激发目标情绪,真正点燃每个人的态度和精神,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在馆校合作和文教结合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润物无声地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上海天文馆


澎湃新闻:根据你的知识,近几年馆校合作实践的推进情况如何?有哪些障碍?


郑奕:自2008年以来,中国博物馆开始逐步开放未成年人,基本减少免费开放。可以说,中小学使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当然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事实上,博物馆和基础教育的结合并不容易相当于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而不仅限于博物馆和学校,而是覆盖政府、学校、博物馆、家庭和社区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它必须用“点”带“线”和“面”。;另一方面,它以政府为“主导”,以博物馆、中小学为“主体”,尤其是场馆的积极“主动”。总之,这项工作迫切需要“制度管理”。


暑假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了游客高峰


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我国博物馆的校均、生均占有量急需扩大。二是重点法律法规,计划待补位,专项政策有提升空间。 三是重点经营资金保障急需扩大和稳定。四是博物馆对中小学教育的供给急需常态化、平等化,内容、方法总体单一。这些是我为了为相关实践提供智力支持而编写的第二本书《博物馆与基础教育结合:制度管理研究》的初衷之一,我有幸在“教育学”领域获得了三项政府奖项。


上海玻璃博物馆公教项目,灯工演示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当前文博“研究热”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新形势下是否出现了新的博物馆教育实践?


郑奕:经过前期试点,研究旅游是我国未来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我国重大文化教育政策和政策的措施,也是博物馆进一步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机会。


“学习旅行”又称学习旅行,是儿童集体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计划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此外,研究旅行还具有“两不算,两才算”的特点。第一,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等。在校外安排课后,不符合学习和旅行的范围;第二,有意组织。也就是说,对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发挥作用。假如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走走,那就不叫修学旅行;第三,团体活动。也就是说,团体活动是以年级、班级甚至学校为单位进行的。同学们在老师或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动手,一起体验,互相讨论,这就是学习之旅。小孩跟着父母到异地转一圈,那只是旅行而已;第四,亲身体验。同学们一定要有感觉,而不仅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动手,动脑,动口。在一定的前提下,应该还有机会抵抗、逃避演练,出点力气,流点汗,甚至经历风雨,见世面。


文博研学


与这些标准相比,一个主要问题是,很多我们认为的所谓“研究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此外,博物馆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毫无疑问,它是新时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一种新形式,也是馆校合作、文教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0月发布的《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基础教育教学的建议已经列出了“提高博物馆研究活动质量”的要求,包括“地方教育部门要会同文物部门加强对博物馆研究活动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开发一批具有独特特色的博物馆研究优秀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究资源网络。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博物馆研究活动要注意分龄设计。博物馆研究活动要注重分龄设计”。毫无疑问,这将引导当前博物馆研究实践的热火朝天的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