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年鉴”视野中,他山之石和长三角影像
2023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发起并主办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影像年鉴”)。这是一个基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一线观察和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现象,展示和交流文献和作品的平台。
近日,以研讨会、展览等形式推出了“影像年鉴”2024年春季系列学术项目。,并以数据和文献的形式向公众呈现了2023年长三角地区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并通过论坛提供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和研究视角。
“影像多伦-馆藏影像作品”亮相上海博览中心“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据悉,2024年春季“影像年鉴”系列学术项目包括“捕捉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战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2023年长三角情况报告发布”、“影像多伦-馆藏影像作品”和“未来影像创作者”两个论坛。
长期从事影像艺术领域研究和策划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实践、观察和思考,试图对当代艺术机构面对不断变化的影像艺术时的方案和方法进行基本的整理和总结,也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参考。
第19届德国波恩视频艺术双年展于2023年举行。展览从波恩艺术博物馆空间搬到了城市,展览建筑中间,各种各样的人加入了对话。
两个论坛,从不同角度讨论影像艺术的机构战略
浙江工商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屏与共同形象:美育社区的重构与创新”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长三角状态报告发布暨论坛”重要板块上,2023年“影像年鉴”长三角地区工作成果由祖宇(“影像年鉴”长三角地区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艺术设计学院学术副院长)发布。这些在该地区收集的作品,包括“个人记忆”、“身份建设”、“家庭历史”、“自然生态”、“城市景观”、“数字智能技术”等热点话题,能够反映新媒体创新、新技术应用、新理念对话的作品占据主要力量。
论坛上,顾铮(“影像年鉴”学术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施瀚涛 (影像年鉴执行总监)、塔斯娅·朗根巴赫(Tasja Langenbach,双年展创意总监德国波恩录像艺术)、孙炫晶(Hyunjung Son、策展人,韩国首尔市政府博物馆分公司、曾玉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影像年鉴”学术顾问)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考虑到自身的研究和策展实践,顾铮分享了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对拍摄收藏的重视、学术研究和推广,并提出中国大学图书馆应该依靠更多的社会力量与艺术馆和学术机构合作,形成一个真正的美育社区,拍摄收藏,保存和研究与文字和书籍文献同等重要的视觉档案,并为师生和研究人员开放。从而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美育、公民美育。
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的“捕捉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战略”论坛上,顾铮发表了讲话。
以策展实践为例,塔斯娅·朗根巴赫讲述了在博物馆展览空间展出动态影像作品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以观众为核心满足不同人群和社区的差异化需求,使艺术馆和双年展成为观众深度参与、交谈和交流的领域。她认为,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媒介,是艺术家、展览策划人和公众的邀请,邀请大家在处理视觉艺术时建立传统的范围和方法论,超越了几个世纪。
塔斯娅·朗根巴赫,德国波恩视频艺术双年展创意总监
韩国首尔市政府博物馆分公司策展人孙炫晶长期致力于在韩国建立第一个公共拍摄博物馆,并在此期间不断推动韩国拍摄收藏和研究的发展。她还谈到了公共拍摄博物馆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韩国第一个公共拍摄博物馆的收藏及其收藏的例子。
孙炫晶晶,韩国首尔市政府博物馆分部策展
顾铮、塔斯娅·朗根巴赫和孙炫晶也参加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捕捉鬼魂——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战略”论坛。在这里,顾铮强调了艺术体验中“停留质量”和考虑“观众身体空间”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提高艺术体验的关键。作为中国现代摄影的重要起源,上海尚未对摄影艺术做出充分的学术回应,期待上海采取行动。他特别强调,一个独立的摄影博物馆应该是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设备。论坛主持人施瀚涛探讨了技术发展对影像艺术的影响,强调了影像艺术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艺术机构在记录、储存和展示这些艺术作品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建设过程中,孙炫晶分享了公共影像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她认为,博物馆旨在建立韩国摄影的平衡历史,成为一个专业、受欢迎、具有全球视野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博物馆,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拍摄媒体特征。不仅如此,孙炫晶还介绍了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基础设施、研究与收藏、展览和活动等。,并希望通过演讲和项目的可见成就,将公众对韩国公共拍摄艺术博物馆能否建立的焦虑转化为期待和支持。
来自中国的分享者包括周大为(ART021创始人、CC基金会创始人、iag艺术院线创始人、收藏家)和陶寒辰(策展人、杭州氧气场博物馆项目经理),他们来自“捕捉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战略”。周大为认为影像艺术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最精英的媒介,但在收藏界却很少有人关注,而且收藏起来也很困难。在整个现代艺术生态圈中,他提出了影像艺术的人物和未来方向。陶寒辰分享了他在新媒体和影像艺术展览策划和空间运营方面的工作经验,并探索了影像艺术在机构实践中的未来方向。
论坛现场“捕捉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战略”
展览与讨论同步,在实践中探讨图像与社会的关系
“未来图像创作者”论坛作为春季系列学术项目之一,从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身体缺席旅游-中德现代艺术交流展”展出,探讨了艺术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他们在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新思考影像的意义和价值。
杨迪是“身体缺席的旅行”的策展人,也是展览艺术家、高郁韬、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毕业的艺术组合Hedda Roman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方法与图像、技术与创作的关系。
2018年,李亭邈,24\7,单屏影像,彩色,有音,
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美术系的自由艺术专业,曾在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和同济大学。她的作品深入观察了个人使用数字的习惯,探讨了数字工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手的影响。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代表性的方式讨论了人类未来身体衰退和数字工具使用的影响,并表达了对云数据存储对环境影响的担忧。以本次展览的作品《24\7》(即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缩写)为例。艺术家们讨论了“24/7”的市场和支持持续工作,并在全球范围内消费了很长时间。这种新的人类生存模式让人失去了睡眠,消除了自然的时间感,形成了当下的幻觉。在数字时代,她的作品构成了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也对人类未来的存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思考。
2020年,高郁韬,《对白系列·春江花月夜》,单屏影像,色彩,声音,
高郁韬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试图在创作中探索一种诗意的艺术方法,而不是日常事务中的平淡功能。艺术家利用手机的智能语音助手功能,完成了作品的对话——启动Siri功能后,Siri会以“她来我往”的概率读取下半句,当作者读取一首观众广泛、著名的诗歌时,互相吟诵古诗。在展出的《对话系列春江花月夜》中,艺术家选择了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莱茵河畔与Siri互读。这首诗是关于游子的思想,艺术家也是无数游子之一。在异国河畔,在艺术家和人工智能的演绎下,这首代代读的唐诗产生了新的关系和新的情感。
《对白系列·春江花月夜》高郁韬
Hedda Schattanik和Roman 由Hedda组成的Szczesny Roman,他们将电影元素与超现实的动画、文学、戏剧、雕塑、摄影和绘画交织在一起,创作沉浸式视频设备和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展览《公寓独白》以半封闭的百叶窗开始,而其他场景则充满了红色、粉色和橙色的花瓣,布满了郁郁葱葱的欧洲土地。观众看着他们在一场无法控制的大雨中淋湿,然后回到“家”。卧室里的电脑嗡嗡作响,扬声器的平衡器条上下跳动。观众能听到好像有人在说话,扣上“公寓独白”的标题。
Hedda Roman,2020年,公寓独白,单屏影像,色彩,声音,
关于创造与技术的关系,Hedda Roman认为,在使用技术之前,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艺术想法,只是在技术的帮助下无限接近它。个人审美是他们抵制作品相似性的有效策略。他们更注重今天作品的有效性,但他们不仅记录了这一刻,也希望将来成为永恒的证据。
论坛现场“未来图像创作者”
除博物馆内的展览外,4月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作为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出现在“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展示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一些藏品摄影和动态影像内容,并以数据和文献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了2023年长三角地区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