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策略:花木、花园、文学-桃花坞的古今变迁。

2024-05-19

原创 吴文化博物馆


桃花坞桃花庵,桃花庵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果树,折枝叶当酒钱。


酒精醒来只在花前坐着,醉酒还需要花下眠。


花前花谢日复日,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在车马前鞠躬,希望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枝叶贫者缘。


如果财富比贫穷,一在平地一在天。


如果把贫穷比作车马,他就得开车我得闲着。


这个世界嘲笑我的疯狂,我嘲笑这个世界。


记住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明代唐寅的《桃花庵歌》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桃花、诗酒、隐逸,这些文学意境总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桃花坞也成为苏州历史人文的名片。一旦提到桃花坞的名字,人们自然会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唐伯虎在枝叶繁茂的桃树下喝酒写诗的场景。但是今天的桃花坞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之后,并没有留下一片果树。所以,桃花坞真的是以唐伯虎命名的吗?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整理桃花坞的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 唐寅《明清人画册十一》 明朝 大英博物馆藏


今天桃花坞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位于门与齐门之间。这个地方最初是汉代张姓长史上种植桑树的地方,当时显然是比较荒凉的。这个长史的实际名字还没有定论,包括张肱、张霸、张业、张宏、张嘉。清末苏州士人谢家福认为这些说法不能排除,张长史的名字无法确定。从纪念碑来看,这个人被称为张平子,他的姓氏和字符与科学家张衡相同,但谢家福指出,这个长史绝不是张衡。由于缺乏清晰的文献记载,也不能确定园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桃花坞的传奇阶段。


1


五亩园阶段


桃花坞所在的土地最早是在北宋中期开发的。根据谢家福的《五亩园小志》,梅宣义在宋代熙宁时期首次被称为五亩园。梅宣义的儿子梅明仁在杭州认识了苏轼,所以苏轼给梅宣义的庭院发了一首诗:


神仙真后,还隐藏着吴市门。


不惜十年力,治这五亩园。


早期橘子是奴隶,渐见桐有孙。


清池压丘虎,异石来湖。


敲门无贵贱,遂性各琴瓶。


本人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虽然小庐还在,但小圃是谁当樊。


羡君欲归,此未报恩。


爱子幸僚友,长期怀疑弟昆。


明年去君西,喝我的空瓶盆。


——苏轼《寄梅宣义园亭》


(上下滑动查看全诗)


所谓“十年力”,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无论如何,与之前种植桑树的阶段相比,五亩园的土地发展迅速,不仅首次被治理成园林,还引起了大作家苏轼的关注。梅氏改造了花园,保留了汉代的印记。清朝发现了一批宋代纪念碑,其中梅氏为花园做了纪念碑,可见张长史的衣冠冢已经保存下来。


∆ 木俑 西汉 收藏吴文化博物馆


然而,由于梅氏在苏州的名声并不高,苏轼本人也从未亲近过,所以这一时期五亩园的人气并不高,甚至明清两代都对此含糊不清。明正德的《姑苏志》对此完全失载,清同治的《苏州府志》则称“梅宣义五亩园,不知其处。"这表明,作为桃花坞的前身,五亩园仍然鲜为人知。得益于清朝的记忆,以及谢家福等先生对其文化典故的抢救性研究,五亩园的这段历史并没有完全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2


桃花坞的盛衰


在宋代中期的神宗年间,梅氏有五亩园,直到这时,这片土地仍然与桃花无关。熙宁、元丰间推行了轰轰烈烈的熙丰变法,新党崛起。此后神宗死亡,高太后主政,实行元佑更化旧党得势。但是几年后,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苏轼等老党士再次受到重创,而新党士则占据了朝廷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个复杂的阶段,两个章氏家族搬进了苏州生活。这两个章氏家族分别由两位名人领导:章惇、章惇、章惇官到丞相、章惇官到同知枢密院事。


∆ 青瓷花瓣口小盏 宋朝 收藏吴文化博物馆


她们两家各自位于苏州城南城北,实力雄厚,吴人称之为“南北章”。在这些人中,章惇家族有名的沧浪亭,而章惇家族则创造了桃花坞。印度爸爸开始在苏州定居。嘉佑年间,印度在苏州州中学任教。后来,他买了一个五亩园,向南扩建。他建造了一座桃花坞别墅,种植了更多的桃花,这使得桃花坞成为苏州享受春天的选择。清顾震涛《吴门表隐》中说“园林第宅,卓冠一时”。正是这里建造的园坛,遍植着桃花,才使这片土地被称为桃花坞。桃花坞“广七百亩”,在章氏家族的运作下,空前宽阔,风景清新:


章申公有妻之葬,葬于檀庵,后有五亩园原址,汉张平子衣冠墓,都是梅校修复者。柳堤花坞,风景一新,西南即章氏膏地,建筑交通,溪流萦绕,广七百亩,诸公子顾而乐之,广辟池沼,旁植桃李,坎坷十余里,依旧是桃坞的老名。又建了一栋五亩园西的马楼,俯瞰园景,记忆犹新。三月的莫春,油油的菜花,金色的土地,无边无际的一望无际。它的西方是申公福报祠,曲室洞房,上下环绕,非常优雅。


∆ 在民族谱中画章的画像


值得注意的是,“桃花坞”这个名字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光是苏州就不仅仅是城北,比如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参观的洞庭山桃花坞,城南横山的桃花坞都不是这里说的。文献中存在的“桃花坞”应该被筛选出来。得益于章氏家族对桃花坞的创造和宣传,苏州城北的桃花坞已经成为各地众多“桃花坞”的核心代表。


宋末,蔡京再次主政,竭力攻击章氏。大观年间,蔡以调查章子章为由进行了大规模打击。最后,章子章受到的惩罚是刺面配沙门岛、追文字、除名勒停、废籍为民。他的家庭中有许多同龄人和同龄人甚至坐下来降级官员。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如此大规模的狱案,在宋代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也给苏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南宋时期,曾亲眼目睹章氏狱案的龚明之回忆起此事,说:


甚至有1000多人被逮捕。遣甲士500围他家,鼓的声音昼夜不停。俗话说“吵吵闹闹”。国民是前所未有的,他们都很震惊...至此,每个人都从门隙里窥视,不敢正视。


从那以后,章邈家族失去了动力,他们的家族资产桃花坞也消失了。进入宋代后,桃花坞的归属无从得知,其中有些可能是为了著名的文人范成大而拥有的。晚年,范成大在城市住宅旁边修建了另一个花坛,被命名为范村。范村的位置靠近桃花坞,所以他修复了古桃花坞,这样他就可以每天在桃花坞和范村之间玩耍。他曾在诗歌的侧面用小字补充道:


淳熙丙午重9后10日,家人多余时间生病,适新修小苗,劝余扶头一出,以屯滞。于是到北城校检桃花坞。


∆ 桃花坞和桃花桥在宋代《平江图》中


从“校检”这个词来看,桃花坞大概已经被范成大拥有了。范成大之后,桃花坞的情况就更加无处可寻了,宋代的《平江图》也不见了,只是一个很大的空白区域。然而,“桃花桥”的名字仍然保留在桃花坞的周围。


∆ 吴文化博物馆“优雅颂吴中”展厅藏明发簪,明明“荀君佳器”小碗


唐寅和“桃花庵”直到明朝才出名,桃花坞及其文学意境再次为世人所熟知。


3


小 结


经多次兴废,进入清朝后,桃花坞再次衰落,成为苏州城市居民种植蔬菜花草的田园。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如今桃花坞设立了“桃花坞历史人文区”、“唐伯虎故居”等文化创意旅游空间,“唐寅故居文化区”于2023年正式开放。姑苏区有关部门组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改造和装修,行走其中,游客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桃花坞历史人文区


纵观桃花坞自汉代以来的兴衰历史,其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因是桃花、诗歌、酒精、朋友等经常出现在诗歌中的经典文学意境,从大量种植花木开始,保证了“桃花坞”能够在苏州人的记忆中长久存在。无论是章邈家族遍植桃李,都吸引着苏城人民回味无穷;或者唐寅花下豪饮,诗歌流传了一百年,让苏州的桃花坞得到了无数的关注和赞赏。如今,虽然曾经繁花似锦的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漫长的历史中,见证过章邈、范成大、唐寅等人活动的果树已经消失,无从寻找。现在桃花坞只有三棵老树,其中桃花坞街道176号的桂花树已经死亡。桃花坞创意园有一棵110年的罗汉松,桃坞高中有一棵110年的梓树,证明了民国时期人们在战后恢复了城市生态环境。


∆ 现代苏州桃花坞


虽然曾经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已经不存在于世界各地,园林已经成为市民休息和欣赏的历史文化区,但只要提到“桃花坞”这个名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苏州城北的这个花园,唐伯虎和他们留下的精彩诗歌。这就确立了苏州城北桃花坞的正统地位,也肯定了桃花坞是苏州历史文化承载着灿烂悠久的重要名胜古迹。


参考文献:


[1]王稼句.五亩园小志题咏合刻外两种类型[M].济南:2011年山东画报出版社.


[2]顾震涛.吴门表隐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龚明之.中吴纪闻[M]//全宋笔记:第3编第7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4]同治苏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范成大.范石湖集合[M].上海: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6]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199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


特展名称:优雅颂吴中


展览时间:常设展览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二楼


发文:吕涵


协调: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技术


原标题:《观展攻略》,花木,园宅与文学——桃花坞古今变迁》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