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第一次蝉联!

2024-05-18

好消息!在2024年上海广播电视台媒体中心联合工作会议上,小嘉以年度总分182分的最佳成绩再次位居16区第一,首次获得先进集体金奖!


同时,年度稿件总数(超过1600条)、稿件总分(1061分)、年总分(5个月第一、4个月第二、3个月第三总分182分)、四个重要的品质层面,年度人物(2席)也排在第一位,并实现了自我超越,刷新了榜单记录。



其中,嘉定站获得2023年新闻工作坊十大站长,涂军获得十大编辑,印沁沁获得十大记者,张晓冬、秦建获得十大拍摄,司舒舒获得年度新手,姚卓林获得新星,沪苏获得“一网一线”。 在2023年度《新闻坊》中,坊记探秘11号线等7部作品获得了经典作品,共获得14次赞誉。



这些都是小嘉记者团在《新闻工作坊》栏目中的一部分~目前我们共有26名记者,“96前”和“96后”恰好各有一半;近一半的记者入职不到两年。全市16个区融中,团队规模和工作经验都不属于第一梯队。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中央“中央厨房”生产模式的旗帜定位、“策采编发”全过程的共同努力和各街道镇委会办公室宣传同仁的全力支持。


提高新闻敏感度,做足动态热点



数量是质量的基础。


目前区融和上视的联合合作主要包括中午的《民生一网通》和晚上的《新闻工作室》,两个新闻工作室都是日常新闻专栏,持续了近60分钟。尤其是《新闻工作室》,稿件主要来自16区记者的电影供应。这就要求记者以“永远在路上”的勤奋努力,保证日常内容的生产质量和数量,努力在日常海量报纸中脱颖而出。


因为是向上投稿,需要从市级媒体的角度和语气来讲述,自然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每天下班前的选题会议开始,部门就要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检查记者计划撰写的每一个选题:


这项活动/措施是否具有嘉定的特点?从横向上看,整个城市是否领先?嘉定的实际“二次创新点”有没有结合?垂直来说,目前的问题有哪些改进?有哪些强烈需求的回复?


这个故事/案例的核心动人点是什么?它能反映什么时代特征?你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色上,有没有被感动或者同情?


即使是“四季歌”,如天气变化、节气养生、蔬菜价格波动、市场形势等。,也需要找到至少一个亮点来演奏“强音符”,才能在众多同质化报纸中获得青睐。


质量是数量的目标。


引导年轻记者通过这些快节奏、高韧性、广阔视野的“为什么”,更好地拆解新闻话题,提高报道结构。日复一日,“思考、实践、发送电影、被选中/被选中”、在“复盘”的循环中,化“同场切磋的压力”为“不断提升的动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对新闻采写的把握。这种经历也被写入了我们的“新记者基本功训练计划”,要求记者每天浏览和观看上级媒体的报道,如《新闻工作坊》、《上观新闻》等,并进行自我比较。


台风、高温、雨雪都是记者团岗位训练的时候。所有记者都值班,接力“逆行”,记录风雨中的城市温度。一批又一批“00后”记者在这里完成了首秀,留下了“风雨中凌乱而坚定的身影”。


在这种获得感的滋养下,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记者养成了拍摄“随拍”的习惯。在申城第一个转瞬即逝的热点时刻,比如下雪、最美的水晶天、最美的日落等。,人们经常自动自发地走上街头,不需要部门安排任务,用航拍、自拍、自拍。vlog,给城市留下新闻瞬间。


有一次,“明天拍什么?”是每一位记者一生的“灵魂拷问”;现在,“我已经好几天没去新闻工作室了?”它已经成为“2.0版本的延伸”。在互相调侃的同时,我们也用这种肌肉记忆来鞭策和激励自己,把每一个话题都做好。



扩大传播声量,做活区重点



服务区委区府中心作为嘉定唯一的官方主流媒体,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上级媒体提供稿件的渠道让我们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轻便呈现硬核选题,提高宣传“到达率”。


汽车是嘉定最重要的名片。虽然这个“硬核”领域乍一看并不符合新闻工作室的民生定位,但“硬肌肉”下的行业脉冲、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一个值得铭刻的“城市步伐”。


比如嘉定启动了全市首批智能联网租赁示范运营项目,记者率先感受到了第一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精彩历程。再比如五一期间的“新职业我代言”系列,我们选择了一位在汽车城工作的数字孪生工程师,展示了嘉定在汽车新四化领域的不懈探索;还有各种房车展和黑科技展在车辆展览中心描绘未来生活场景。考虑到“有意义”和“有趣”两个新闻要素。


“到达率”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一个在说”或“一个不知道是否在听”。尤其是重大主题和硬核主题,更需要在软化、活跃和轻量化方面多下功夫。


西门是嘉定文化的根源,西门旧改二期,不仅是西门地块征收10多年的“最终任务”,也是老城区新生的破茧期。因此,我们推出了蹲点报道《再见》,西大街》。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们用光影和文字记录了居民搬家、交钥匙、拿新房、领取补偿金、项目签约工作结束等10多条报道。几乎所有这些报道都在新闻工作室播出。这种动态跟踪的报道方式,扎得够深,挖得够细,讲得够生动,也让西门成为全市最受关注的旧改项目。报告还获得了2023年上海广播电视(地区)奖。


提高宣传“转化率”的重点项目生动呈现。


重点城建民生项目除重大产业和重要节点外,更是新闻价格高、服务范围广的源头活水。


去年6月,苏州和上海11号线手拉手“脱单”。我们首次与上海台长三角兄弟单位联动,同时推出大大小小的屏幕媒体视频互动,策划拍摄《手拉手11》!》前、中、后全过程跟进报道,如沉浸式探访系列、“无感转乘”攻略、“牵手”半年回访等。报告在上海播出后,被上海发布,学习强国等转载。很多观众、读者都被“种草”,纷纷按照图索,到现场近距离感受“一体化便利”、留下“一体化记忆”。


又如去年四月,上海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花落嘉定。跟上比赛进程,推出“小嘉探赛”系列报道,充分展示“比赛、展示、感受、观看”等元素。再比如金秋旅游节,我们量身定制了“美好生活嘉”频道,重点关注嘉北郊野、州桥老街两大IP,结合孔子文化节、小笼文化节等特色节日,呈现历史遗产和人文风情。经过上级媒体的传播,这些活色生香的报道不断提高了嘉定的声誉和吸引力。


重点宣传的“转化率”,在一次又一次慕名而来的人群中得到最佳测试。



加强统筹规划,做实内外通联。



推动稿件质量齐升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市级媒体需求和区级宣传需求之间共性的过程。我们需要回答“必答问题”、回答“附加题”,充分穿针引线,真正把内外通联做实做强。


精心准备高质量生产的系列策划。每年春节、五一、十一等关键时期,新闻工作室都会推出大规模重要规划,安排资深编辑提供全面深入的“保姆式”指导和指导。小嘉记者团每次都把这场同场比赛作为检测团队的宝贵舞台,引导记者勇于“揭示榜单”,用一次又一次“解锁新难度”的成就感滋润职业价值感。比如《今年我的朋友圈》,以新闻人物朋友圈故事映射时代变迁;《守“沪”佳节》聚焦节日在职劳动者等。在这些作品中,“零点,他们开始了“下半场”,还获得了“学习强国”季度全国县级融媒经典作品,也是上海唯一一部上市作品。而且《人民之城融媒联播》《花儿锦绣》 重磅系列策划,如海上迎春,我们更是聚集精兵强将,力臻卓越完成,不负信任。


日常合作,想方设法高效完成。抓住每年一次的全日制轮岗机会,安排新生力量前往上视学习4个月,让新人在监管报道中了解各种社会情况,学会做“杂家”。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派出的女性拍摄和记者合作伙伴,都以肯吃苦、善于学习的专业表现强势爆红,擦亮了嘉融媒品牌。手速和脑速的不断提高也体现在日常稿件上。比如去年新的房地产政策落地,记者从接到任务到完成报告只用了3个小时,记者默契拍摄合作。


主办重点,精心策划高频宣传。围绕每年的区委民生工程和区政府实事项目,我们策划推出“民生小目标”栏目,讲述项目给市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该栏目在新闻工作室的录用率超过80%。还有“善治新家”,讲述社区治理的良好经验和做法;《民生一网通》,关注城市治理数字化新场景;卫生、体育、文化旅游等根线,每周也有稿件播出。


街镇鲜鱼,相辅相成,高效合作。经过多年的“双向前进”,嘉融媒体在12个城镇融媒体站打造了一支敏感、反应迅速、善于挖掘、善于写作的骨干通讯员队伍,一直让各区同行羡慕不已。他们在风雨中呼应,现场感十足的“随拍”覆盖了嘉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对社区温暖的心灵敏锐,温暖细致的短视频往往会引起深深的同理心。通过整合整理,这些生动的素材也常常成为上级媒体版面中不可缺少的“烟火气”。《一顿饭,一位老人的愿望》是去年获得多项奖项的报道,是区镇联手的代表作。



“让记者看到更大的世界,被更大的世界看到。”自2002年开播以来,每天晚上与市民准时见面的电视节目《新闻工作室》就像一个共同的家,让16个区的同事互相看、互相鼓励、携手共进。如今,她已经从电视新闻逐渐扩展到微信、小红书、抖音等全平台同步,微信号在全国民生榜上排名第一。


小嘉记者团,因为在中央厨房生产的前沿,我们经常自称是“内容生产的第一步,意识形态的第一步,新手成长的第一站”,是一支致力于“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好”的年轻团队。


为了更好的出发,仔细梳理。


感谢所有的指导、鞭策、陪伴和激励,


同时,我们也将坚持“归零”的心态,


再次为新的征程而奋斗,


继续讲述嘉定的故事,传播嘉定的歌声,


探讨结合良好的做法,积累转型经验,


为了帮助媒体融合“嘉定样版”再做贡献!


撰写:涂军,印沁沁沁


照片:姚卓林


原题:“金奖!第一次蝉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