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母亲李学明:母恩难报。

05-15 21:51

编者按:


小孩子,小孩子老了,不管多大年纪,一提起妈妈,我们就瞬间变成了小孩子,有说不完的温暖故事。在这个父亲节,我们邀请了这样三个年过古稀的“老孩子”,回忆起自己的母亲。他们是:80岁的张宝珠先生,75岁的沈光伟教授,71岁的李学明教授。他们都是德高望重、推动山东画坛的老艺术家。在对母亲的回忆中,三位老先生似乎又回到了童年...在他们泪流满面的回忆中,让我们感受到母爱陪伴我们一生的温暖。本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学明在父亲节特别采访——《母恩难报》。


☝☝单击视频查看☝☝(07:58)
在著名画家李学明的画中,这一幕被描绘了好几次:一个或多个孩子,戴着灯笼,头上戴着绿色棉帽...那种绿色棉帽是李学明小时候戴的,是他妈妈亲手做的。"材料是用一层薄薄的棉布,有时是青布,有时是一种偏蓝的颜色。帽子前面有一个帽檐,两边挽着帽垂,戴上后柔软舒适。"不只是帽子,小时候李学明姐妹七个全身上下的穿着都是妈妈缝的。而且这一过程就是从他母亲在地上撒下棉种子开始,从种棉、采棉、织布、裁剪、缝制,整个过程都是她自己做的。"光织布必须经过70多道工序。如今想起来,妈妈真是太辛苦了。” 上大学之前,李学明在农村生活了20年。“因为我爸当时在外地工作,这20年基本上我和妈妈、爷爷、六姐妹住在一起。”李学明的母亲非常努力,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纺织的场景。“一纺织到半夜,我带着最小的妹妹在怀里纺织。有时候半夜起来解手,看到妈妈纺织就累了。当我醒来时,我继续纺织它。” 除了努力工作,母亲对李学明也有很大的影响,还有她的孝心。“我妈妈对我爷爷特别孝顺。那时候,生活很艰难。我家喂了几只鸡,鸡蛋一般都是给我爷爷吃的。有时候蒸蛋糕的时候,妈妈会告诉我们几个孩子‘一定要等爷爷吃完剩下的,大家再吃’。当我们看着爷爷在旁边吃饭时,我们非常贪婪。爷爷总是吃一点,然后我们就可以吃了。” 就李学明的记忆而言,每顿饭的第一碗,妈妈都顶在爷爷面前。"把碗放好,把木筷子放好,把馒头拿好,把凳子搬好。年复一年,基本上每天,每顿饭,她都这样做。这一孝心,给我们七个姐妹,种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直到现在,想到这一点,李学明都觉得妈妈很棒。他说:“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不仅要照顾我们七个姐妹,还要照顾好爷爷,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工作。内外,风风雨雨,艰难险阻真是说不完。” 李学明去济南工作后,每年春节都要回莘县老家过年。每次她妈妈提前很多天晒被子。“每天晒太阳,直到我回去。我晚上盖着被子,又软又暖。”

拆迁前李学明老家的院子


回想起妈妈的各种努力,李学明觉得自己对妈妈的好处屈指可数。有一件事让李学明感到非常内疚。“我父亲去世三年后,我母亲住的房子将被拆除。爸爸在的时候,这种事情基本都是爸爸解决的,妈妈不用担心。但是父亲走后,面对拆迁,妈妈觉得自己很快就没有家了。”


年轻时的李学明(左一)与父亲和母亲合影


李学明的三姐曾经告诉他,在那些日子里,每天晚上,妈妈都会把李学明的作品日历放在一边,盯着日历封面上李学明的照片。“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安慰。当时她其实很期待我回去看她,但是她从来不愿意让姐妹们给我打电话,怕耽误我的工作。”


李学明与父母、姐妹、小外婆合影。


李学明知道这一点后,非常内疚。“通常,在关键时刻,你不在前面;在关键时刻,我们对母亲的好处真的很少。”之后,李学明和在济南工作的五姐妹一起回到了家乡,带着母亲去了一个房地产,看看她找到的新房子。“我们告诉她,当家里的老房子被拆除时,我们会把她带到这里生活,这样妈妈就可以放心了。”


和姐妹们合影的李学明


但这仍然不能让李学明释怀。“我们有七个姐妹,我是唯一一个男人。在母亲最孤独、最无助的关键时刻,我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古人说‘谁说了一寸长草的心,得到了三春光的回报’。作为孩子,我们真的无法回报母亲的善良。”(爱济南 记者:汤启卫 录像:王智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