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风」最后还是卷到了星爸爸身上。

05-01 12:14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发现,曾经让他们在付款时感到缺钱的星巴克,正在悄悄地降价。


星巴克多年忠粉的消费者告诉我们。「财经无忌」,他们的星巴克卡包里有很多“39.9两杯”、49.9杯优惠券。星巴克还在众多电商平台上推出了“106元,103元/5杯”、拼写订单等折扣。“平均一杯不到20元,肯定和9.9有差距,但是和星巴克之前的定价相比,已经下降了很多。”一位客户这样评价。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也有很多“星巴克怎么买比较便宜”的羊毛教学贴纸。前不久,星巴克一年一度的“地球日免费咖啡”活动引发了很多店铺排队打卡。


在9.9元的中国咖啡商战中,星巴克的价格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然而,就在不久前,来访中国的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又一次硬着嘴说:"(星巴克)对加入价格战不感兴趣"。这种不同言行的“两面态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上——星巴克已经努力了20多年,无论是为了增加县区的规划,还是为了产品和营销的中国本土化。然而,它似乎成为最不了解中国的人。


两面星巴克,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1、星巴克“嘴硬”,偷偷降价


在过去的一年里,库迪率先推出,瑞幸跟进,然后成为行业基本运营的“9.9元”低价策略,使得中国咖啡行业成为竞争红海。然而,与竞争对手的坦率态度不同,星巴克在“降价”方面一直非常“硬”。


不只是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王静瑛在公共场合也多次表示:星巴克对卷入价格战并不感兴趣。


然而,财务报告数据正在悄悄打脸。星巴克中国2024财年Q1财务报告显示,虽然整体收入、同店销售额、同店销售额呈正增长趋势,但本季度中国门店平均客户单价同比下降9%。数量上升,价格却在下降。虽然星巴克中国反复强调“试图有目的地推广,个性化优惠,鼓励客户增加购买频率”,但这也说明星巴克在中国已经降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方面说不参加咖啡行业的价格战,另一方面实际上是通过各种促销和布局新渠道悄悄降价。认为诚实的星巴克降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不仅是被动的,也是故意的。


第一,目前的消费市场正面临着低价周期,对于相对高频刚需的饮料行业来说,低价已经成为必备武器。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咖啡行业“价格战”的势头已经放缓了一年,比如瑞幸等巨头对定价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但低价显然已经成为行业新手最直观的引流方式,老年人增加老年客户消费频率的关键动作。


不久前,百胜集团旗下的肯悦咖啡KCOFFEE通过“整个9.9”限时活动,在客户中获得了一波好感。「财经无忌」观察,至少在营销和产品方面,库迪、瑞幸等玩家并没有停止强调“低价策略”,而是玩家在“降价”方面的玩法和动作更加多元化和隐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在产品端,“组合降价”越来越多。咖啡玩家擅长“主要产品” 同类产品的组合促销,促进不同梯度产品的销售。


•在营销方面,“降价”包装通过匹配公司的典型品牌活动成为品牌价值的宣传。典型的“咖啡杯”活动,星巴克的“地球日免费咖啡”活动等。



第二,在线电商与当地生活巨头的低价补贴对决,也给星巴克的“低价”带来了东风。


在上一季的财务报告中,星巴克特别提到了其数字业务的持续增长(专星送和啡快)。星巴克在中国已经入驻抖音很多年了。目前官方账号粉丝已经超过500万。早在2021年,据媒体报道,星巴克在中国的GMV直播就超过了1200万,是视频咖啡行业的“头梯队”。


「财经无忌」通过对“星巴克中国”抖音直播间的观察,发现星巴克中国通过抖音本地生活的东风,获得了团购的收益,根据“抖音团购全国周榜”,星巴克中国在今年4月前三周分别排在25/39/77位。


星巴克也很早就与美团外卖合作,打通了会员数据。双方的合作不仅仅是在配送方面,更是在美团的直播内容端衍生出来的。去年4月,美团开始了第一场外卖直播,6月份开始了第一家餐厅618。在去年618美团的神券节上,星巴克推出了美团外卖的专属新产品,并以19.9元的美团神券收获了一波新客户。


可以说,在美团和Tiktok本土生活的竞争中,在官方流量的倾斜和大额补贴下,巨头们作为头部商家的星巴克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然而,在上述外因下,星巴克选择“自降身价”也离不开内因。


星巴克中国在2022年发布了其2025年中国战略愿景。在这一规划中,星巴克设定了“中国总门店数量达到9000家,净收入翻倍,营业利润是目前的四倍”的激进目标,这也迫使星巴克尝试更多地转型中国市场。


回到定价策略,低价其实不是策略,低成本低价是策略。客观来说,星巴克在中国咖啡行业的“价格战”中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


优点是星巴克有完善的供应链,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同时,随着星巴克在下沉市场加速拓展门店的节奏,依靠品牌实力可以获得相对较少的租金,降低重资产成本,平均分摊规模优势成本,保证利润。


但是缺点也摆在桌面上。低价产生的后遗症实际上是星巴克对高端定位的损失。高档定位是星巴克品牌的不同之处,但正是因为它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呈现出“双面”。


2、在坚持品牌化的同时,取悦年轻人。


一位咖啡行业人士曾经向「财经无忌」提到过去一年咖啡行业价格战带来的最大副作用是:“让顾客觉得一杯咖啡应该值9.9”。他进一步解释说,“以价换量”对于大众咖啡来说是可行的,比如库迪、瑞幸,甚至便利店咖啡。然而,对于像星巴克这样的高端咖啡来说,这显然与其品牌定位分离。


正因为如此,在面对中国顾客时,特别是咖啡主力群体——那些更容易接受咖啡品类的年轻消费者,在坚持高档西式小资风格的同时,星巴克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双面性:一方面坚持高档西式小资风格,另一方面是走下神坛,主动取悦本届中国年轻人。


多变性,是今年中国年轻人最明显的特征。他们不仅能买到大牌包包,还能在拼多多直播间抢到卷纸,不仅能为几千次治愈服务买单,还能为特种部队出行。回到咖啡行业,我想取悦这群多变的年轻人。参考瑞幸等咖啡玩家的实践,其实为星巴克提供了“开卷答案”。:


第一,在产品方面,一方面,消费者的好奇心必须通过持续高频推广来满足,另一方面,他们需要稳定自己的菜单,打造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利口咖啡饮品。


第二,在营销方面,一定要“会玩会玩”,联名、私域运营这些老套已经成为瑞幸们咖啡行业的必需品。


第三,在渠道上,考虑到“如何更接近消费者”的实际点位和城市布局。


星巴克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做得很“扭曲”。


第一,在产品方面,星巴克并非没有尝试过本土化的味道,而是在提高自己的新速度。


去年10月,由星巴克中国团队开发的“浓浓”系列,被称为“由内而外全新”,被外界视为星巴克加码“奶咖”的信号。来自星巴克的对手瑞幸生椰拿铁的“奶咖”概念的普及,味道更甜。星巴克也试图推出“茶咖啡”,也适合中国的新年。比如龙年推出了红烧肉味的“年丰咸拿铁”,但速度和口碑相比瑞幸等卷王还有差距,但人们对星巴克真正的爆款还停留在“太妃榛子系列”。


出圈爆款越来越少的原因是星巴克产品的味道扭曲了。星巴克确实在努力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但是在具体的产品研发上想要的太多了。


例如在“茶咖”这一类中,星巴克在2023年推出的星巴克专星送时空系列的第一期就是茶咖。但是,一方面“时空系列”的卖点是“为外卖而生”,打出“外卖到家=到店消费”的感觉牌。另一方面,从产品口味来看,推出的桂花铁观音拿铁和美式乌梅山楂红茶叠加了“名茶” 果味 奶味等成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另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葡萄酒咖啡”。事实上,星巴克在2020年推出了“葡萄酒咖啡”——选择威士忌桶酿造咖啡,但“葡萄酒咖啡”真的在大众圈爆炸了,还提到了瑞幸和茅台联合命名的“酱香拿铁”。


除了产品思维的纠结,星巴克在营销思维上也在努力取悦年轻人,但其营销却很难打动年轻人。比如星巴克也在积极跟进国内咖啡品牌熟悉的跨境联合品牌。去年,星巴克中国与“大闹天宫”联合品牌,专门推出了新产品“冷冻拿铁”和一系列周边地区,这也是星巴克第一次与中国本土IP联合品牌饮料。


然而,仅从IP特性来看,从星巴克目前的行动来看,创新思路更加保守。与国内玩家跨行业、跨品类联名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星巴克喝“大闹天宫”联名是一种不会出错的选择,但是并没有产生更多的破圈效应。


同时,在渠道上,星巴克也在积极地向县城探索“第三空间”。在上一季度的财务报告电话会议上,王静瑛透露,截至上一季度,星巴克已覆盖3000个县级以上城市857个,新入驻城市27个,其中新增门店7个以上已成为五线城市。


这个县是咖啡巨头们的下一个角力场。「窄门餐饮」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星巴克四五线城市及以下门店约占5.5%,瑞幸约占16%,星巴克远远落后于国内玩家,这对于一二线城市的星巴克来说,攻击县区无疑是一场持久战。


3、进入华中25年,越努力为什么越不幸?


自1999年在中国正式开店以来,星巴克25年的“中国实践”已经印证了这句话:越是努力,越是不幸。


一方面是抄作业努力本土化,另一方面似乎越来越不了解中国。


核心问题是什么?本质上,星巴克高估了“高价” 强空间 在中国咖啡市场,西式风格的固有模式正在增长,这种模式并非没有增长空间,而是他们的期望过高。


在过去穿越消费周期的过程中,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连锁咖啡品牌验证了两条简单的规则,这也是整个咖啡行业历史的共识:


首先,共识是同质化背景。随着行业发展进入后半段,咖啡行业品类同质化的竞争水平将会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咖啡消费习惯的成熟,门店品类的竞争更加集中在传统咖啡含量较高的单品上。女人,店铺口味创新节奏逐渐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事件。


这将导致一个结局:随着时间的推移,连锁咖啡品牌产品之间的差异会变得更小,没有品牌可以垄断一个产品。瑞幸过去的“咖啡奶茶”证实了上述规则。


第二个共识是咖啡需求的分层。从长远来看,客户的咖啡需求最终会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功能需求,对口味要求低,对价格敏感,对品牌忠诚度低,比如美式9.9杯,顾客喝瑞幸、幸运咖啡或便利店咖啡,本质上没有区别;第二,升级需求,这类顾客渴望品质和口味,对价格比较不敏感,更注重品牌,第三,猎奇需求,咖啡只是作为一种社会货币,对口味、品牌等要求较低,比如各地区咖啡店推出的特色调。


这种长期的“大共识”孕育了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但中国咖啡市场也有自己的小共识,这是实用性和独特性的区别,恰好是星巴克需要追求喝酒学习的地方。


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小共识”:


第一,基因,中国咖啡没有味道的历史基因,所以咖啡巨头注定要承担市场教育者的身份。幸运的出现无疑增加了竞争,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目前的咖啡市场已经“供大于求”,还有发掘需求的空间。


第二,竞争。星巴克最大的竞争对手瑞幸,在一定程度上从星巴克忽视的大众市场崛起,叠加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瑞幸带来了流量红利,为其后续的规模效应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瑞幸比星巴克在短时间内更早进入“万店时代”的原因。


共识叠加小共识,在短期内,星巴克仍将继续以激进的目标卷入中国市场。目前,更多的中国咖啡品牌正在寻找更多的模型和方法,并做出更多的尝试。星巴克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未来这个行业仍将出现新的玩家和新的想象。


参考资料

1、国金证券:日本咖啡产业启示录供应文章-连锁咖啡的竞争与最终结果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山核桃,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