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养贝产业-机械化、深加工之路有多远?

04-28 05:39

原创 芸芸 仕新 庞博 农民日报


无论是立足国内市场还是开拓海外市场,都需要看到,提高贝类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成本控制和市场发展。没有渔业设备和渔业机械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做好成本控制;开拓市场的关键是处理养殖密度过大、加工不足的问题。


沿着我国广阔的海岸线,由北向南,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贝类养殖强省众多。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2022年我国贝类养殖产量达到1588.56万吨,约占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的28.5%,2017-2022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增长8.4%。在贝类产品中,近年来牡蛎海水养殖总产值排名第一,鲍鱼经济效益高,海水养殖规模逐年增加。两者都是中国贝类产业蓬勃发展的典型代表。


中国不仅是贝类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中国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子飞表示,随着中国贝类海水养殖的快速发展,2022年人均表观消费达到11.75KG,同比增长4.3%。就供求关系而言,目前贝类已能实现完全自给,甚至供应略大于需求。


在大食品观的引领下,贝类行业作为多渠道食品的来源之一,能否保证供应安全?为了实现“吃得好、吃得好、吃得健康”的目标,行业应该如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转型中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记者带着问题来到贝类产地寻求答案。


南北差异化发展模式下的养殖模式


凌晨四点,位于北纬37度乳山河与黄海交界处的晨光微弱。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地区的渔民已经驾驶渔船前往养殖海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经过采摘、清洗、筛选、净化等。,被誉为“海洋牛奶”的牡蛎被安装在冷链物流车辆上,并被送往全国许多地方。


28小时后,能在冷链中生存7天左右的新鲜牡蛎被运送到四川成都市消费者手中。随着养殖技术和冷藏保存流通技术的发展,牡蛎、鲍鱼等贝类水产品已经成为消费者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谈到贝类养殖,山东和福建两省的贝类产量占全国生产的一半,是很有代表性的贝类产地。


威海市是山东省贝类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级市。三面环海,一城负山,水热资源优越,不受台风侵害,贝类养殖历史悠久。


山东省威海市,农民操作延绳吊养牡蛎机械采摘设备采摘牡蛎。受访者提供图片


乳山牡蛎是威海市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明星”水产品。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厅长陈丕松表示:“我们的牡蛎产业只用了6年时间,养殖面积从22.5万亩到82.5万亩不等,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


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经营主体、政府等多方的协同努力。


"早期威海贝类产业养殖主体规模‘大、小’,养殖方式各自为营。工业发展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陈丕松介绍,“改变分散养殖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场发展,是我们的发展思路之一。”威海市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社 “养殖场”模式,引导养殖大户牵头成立40多家养殖合作社,已培育150多家养殖场1000亩以上。


在贝类产业繁育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有助于产量的增长。


“近年来,新品种三倍体牡蛎技术的研发突破了夏季由于温度过高而停止牡蛎发育的技术瓶颈,完成了四季常肥,大大提高了牡蛎的产量。”刘子飞说。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王吉明表示,乳山还计划建设5个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总面积约2100亩,总投资约7亿元。未来,威海市牡蛎产业将“全球布局,聚焦”。


福建省贝类养殖主体与威海市贝类产业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相对较小且分散。他们也有独特的经验,如何依靠现有资源在市场上创造一片天空。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东靠台湾省海峡,南靠闽江入海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江一直试图在海上养殖鲍鱼。截至目前,连江已被称为“中国鲍鱼之乡”。


鲍鱼喜欢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获得丰收。受访者提供图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解决了鲍鱼杂交育种的问题。在育苗技术的加持下,我国鲍鱼养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福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贝类产业育苗的核心。”中国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鲍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游伟介绍。


自2007年以来,福州鲍鱼养殖场一直在探索“南鲍北养殖”的方法,即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福建省养殖场将鲍鱼分批运往山东水域“避暑”,11月返回南方养殖。这种养殖模式有效解决了南北温差大的问题,延长了鲍鱼的生长时间,是灵活养殖的成功探索。


“‘南鲍北养’年年增长的运输成本让小农场感到压力。因此,福州加大了R&D投入,培育阶段性成果‘福鲍1号’新品种与传统鲍鱼苗相比具有一定的耐高温性,夏季可在南方水域生长,为‘南鲍北养’提供了替代方案。”福州市海洋渔业局水产处处长刘友钦介绍。


除了繁衍创新,游伟认为有必要规范和引导市场。如何才能从行业获取更敏锐的信息,用信息引导行业发展?


“目前,连江县已经启动鲍鱼价格指数体系建设,能够及时反映鲍鱼市场的价格变化,为农场、加工企业、经销商等提供决策参考。”中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执行总裁、连江鲍鱼行业协会总裁、中新永丰董事长吴永寿介绍。


连江鲍鱼产业协会每天询价五个定点交易点,从而集成前一周的均价,形成鲍鱼价格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价格指数可以作为鲍鱼价格指数保险的参考,也可以作为鲍鱼抵押价格的参考。


“2023年,国内鲍鱼价格创下近10年来新低,鲍鱼养殖户收入大幅下降。鲍鱼产业协会提前对此进行了风险预警,帮助农场提前掌握采购信息,有效减少损失。”吴永寿说。


据刘子飞介绍,2023年国内贝类批发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但各品种调整不同,牡蛎、鲍鱼各自受肥满度降低、供应结构过剩等影响,降至10.48元、62.32元,相应降至13.47%、3.78%,是贝类行业价格变化较大的品种。


是什麽导致肥满度下降?过密养殖是一个重要原因。


种植作物不能太密,这是农民所熟知的道理。但是把情景转移到海里,要解决这一问题却面临着许多困难。


对于农民来说,水域是一个公共空间,不能像地块一样清晰地划分。海洋资源是非排他性的,农场希望在相同的资源中尽可能增加农业数量,以获得更高的利润。长此以往,过于密集的农民越来越多,但农民却陷入了养殖越多、死亡越多、损失越大的恶性循环。


为了保证养殖承载能力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贝类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许多地区颁布了促进贝类亲密养殖的养殖技术标准。


威海制定了《地理标志乳山牡蛎》标准,推广生态疏养方式,限制养殖密度上限。比如“每个牡蛎生产区一般不超过2000亩,牡蛎养殖筏间隔由6-8米改为15-30米,每个筏子架上的牡蛎养殖笼数量由80-100个减少到40-50个”,每年4月初至6月中旬至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也控制了苗期。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海洋这种广阔开放的特殊环境也给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未来,我们也期待基于传感器和水产养殖的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刘子飞说。


人工成本飙升下的机械化试水


夜色还没有退去,海面上雾蒙蒙的。农民们穿着防水衣服和大灯。几个人尽最大努力把挂在养殖绳上的牡蛎从海里提起。运到岸上后,牡蛎会从绳子上分离出来。清洗是另一个大项目。吊秤后,采摘阶段结束。


“我从1993年开始养殖牡蛎,我知道在海里采摘牡蛎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农民工作强度高,愿意做这份工作的农民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不愿意接手。即使他们支付三倍的工资,他们也不会被感动。”山东荣成市荣金牡蛎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荣金合作社”)董事长闫荣金说。他身边的“90后”儿子小闫也点点头。


闫荣金算了一笔账:在过去的10年里,劳动力成本增加了10倍,占总成本的70%-80%,但牡蛎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即便如此,招聘的员工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原来招聘的工人都是从村里和镇上招聘的,现在都是从西部地区招聘的。这些人招完了,不知道从哪里招人。”


随着牡蛎大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迅速增加,人手不足、工作后继无人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卡脖子”问题可以通过设备化、机械化的采摘设备来处理吗?


牡蛎养殖包括喂养、种植、拆笼、倒笼、分拣、清理附属物、采摘、清洗、开壳等。其中,大部分阶段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在现有渔业机械化研发的基础上,似乎有可能在采摘和清洗阶段实现机械突破。


想到这,闫荣金开始成立自己的研究团队,试图开发牡蛎采摘设备。然而,在自主牵引阶段存在技术困难,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使R&D陷入困境。在牡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闫荣金认识了中国贝类产业体系的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的研究员沈建。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拥有强大的团队研发能力和科研资金。金荣合作社实践经验丰富,双方优势互补,决定合作,共同填补牡蛎机械采摘领域的空白。


沈建领导的科研团队长期扎根于荣金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设备实验、测试和中试生产实验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技术设备验证和优化研讨会,克服了自主牵引、漂浮在线分拔、苗绳持续脱料等技术问题。,并成功研发了延绳吊牡蛎机械采摘设备。


在3月的威海桑沟湾,一串串牡蛎被机械臂拖到了海上。自动机械将牡蛎从绳子上分离出来,运输到输送带上。在海水的强力清洗下,饵料和藻类粘在牡蛎壳上,沿着输送带流入海洋,可以在海上完成收割、切割和清洁等一体化操作。


过去人工得到牡蛎真是费时费力,挂在绳子上的牡蛎在提及时不可避免地会撞到船边。看着肥美的牡蛎掉进海里,我感到非常心痛,收获率约为91%。延绳吊养牡蛎机械化采摘设备的应用,将原本需要30人完成的工作流程减少到3人,采收率也提高到99%以上,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同时,年轻人也愿意在海上操作机械作业。传统的牡蛎养殖已经走出了机械化收割的新途径。”闫荣金自豪地说。


据沈建介绍,延绳吊牡蛎的机械采摘设备完成了牡蛎的“机器替代”和高效、低损、绿色制造,有效解决了牡蛎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扇贝、贻贝等其他吊贝的机械采摘也可以通过系统改造使用。这是机械化贝类养殖生产全过程的坚实一步。


牡蛎产业机械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鲍鱼机械化养殖的痛点仍然没有得到处理。


“虽然有一些海底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但不适合近海的鲍鱼筏式养殖。鲍鱼机械化养殖的痛点是没有适合海上筏式提升和采摘的机械化设备,也没有适合新鲜鲍鱼分拣的设备。”山东荣成寻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寻山集团”)负责人孙保通介绍。


“贝类养殖业整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大部分养殖场的养殖技术还停留在30年前,没有明显改善。虽然一些采摘设备的研发让农场看到了机械化的可能性,但大规模机械化营销的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因为不同地方的水域条件和养殖模式不同。”刘子飞告诉记者。


目前,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已尝试建立贝类筏式养殖和生产的整个机械化模式。“应用的前提是规范统一筏式吊绳的直径、苗绳(养殖笼)的长度、漂浮间隔和系绳的长度,以满足机械化连续运行的要求。筏式设施的工程化和规范化是机械化改造的前提。”沈建说。


加强设备与技术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的有机衔接,有效解决渔业生产中“无机可用”和“无机可用”的问题,是实现贝类产业机械化的关键环节。


但说到延绳吊养牡蛎机械化采摘设备的应用和推广,闫荣金除了需要加快机械化改造过程外,还有一些顾忌:“科研人员和合作社的R&D人员在一体机的研发上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创新不易,但模仿成本很低。我不知道设备相关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保障。”


养殖机械化的推广除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制约外,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适宜的机械化改造过程决定了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养殖环节的机械化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收获后如何对牡蛎进行分类?第一,看大小,第二,看质量。生吃牡蛎无疑是高档产品之一,一只牡蛎的价格可以达到40元或更高,是普通牡蛎的几倍。牡蛎能否生吃,打捞后的净化程序是关键。


在乳山鼎呈鲜海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呈鲜”)牡蛎净化高标准示范区,记者看到了一套先进的净化系统设备:牡蛎暂时在净化池中饲养,循环泵、微滤机、增氧器等。在战斗中,杀菌后的海水根据一定的空间和水量不间断循环。牡蛎中的细菌、污泥和藻类随着牡蛎的吞咽而排出。经过24小时的“磨练”,一个个肉质丰满,鲜美可口的可生吃牡蛎走向百姓餐桌。这种先进的净化系统设备,由鼎呈鲜自主开发,并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寻山集团也深信科技能够赋能企业发展,其科技推广和R&D总投资在2022年达到7612万元,在2022年中国农业企业水产前500名中排名第六。让科技和创新成为第一生产力,逐渐成为贝类工业企业甚至水产公司的共识。


“贝类产业机械化在不断尝试更新,仍有探索和进步的空间。网具清洗、养殖绳粘附基培养、拆分阶段等。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的重点突破。”刘子飞说。


在自然风险下,产业链延伸


北方三月,天气温暖寒冷,万物尚未复苏,天地之间的颜色依然单调。然而,当你走进荣金合作社时,你会看到五颜六色、生动的海洋生物标本。不同形状的贝壳产品,如黑色鲷鱼、黄绿色鳗鱼和蓝色剑鱼...标本的体型、骨骼和表情恢复得非常准确,在视觉效果和着色性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养牡蛎是我们的主业,但近年来,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自然风险不可估量。我们也认为我们可以丰富行业,抵御生产风险。”闫荣金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尝试了产业延伸。”


第一个尝试是制作以贝类和鱼类标本为主的手工艺品。将贝类和鱼类制成标本,提供给博物馆、研究机构和中小学作为展品和科普标本。这些标本不仅是中小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依据。由于博物馆、科研机构等单位需求量大,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也相当可观。


“合作社带领我们10多名当地渔民学习技能,积极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海洋标本制作系列奖项,为我们当地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标本制作师刘增彬说。


“第二个尝试是贝壳破碎和锻造后的深加工。合作社将破碎和锻造后的牡蛎壳的功效细分为食品级贝壳粉、饲料用贝壳粉、土壤调理剂、水果和蔬菜清洗剂等产品。目前市场需求量很大。”闫荣金介绍。


“回收服务养殖是第三种尝试。”小闫争先恐后地说。合作社回收牡蛎壳、扇贝壳和蛤蜊壳,并将其作为牡蛎和紫菜苗的附着基再利用和销售。在没有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资源的回收已经完成。


贝类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面临着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安全和价值链提升的挑战。


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靠天吃饭的农业产业,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自然风险。


“鲍鱼养殖不同于其他贝类,这需要龙须菜、海带等作为诱饵。在饲料价格上涨过快的独特年份,运营商的生产成本会迅速增加,利润率会大幅下降。”游伟伟说。


3-5月海带收获季节,农场一般喂新鲜海带。然而,海带和龙须菜也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在8-10月的高温季节,福建的龙须菜不容易繁殖,农民会用鲍鱼块饲料、盐海带、干麒麟菜等替代产品喂养。


伴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恶劣天气频繁发生,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复杂的环境对海洋动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由于极端气候的增加,2022年春天,山东省海带大规模歉收,6月以后福建省龙须菜产量不理想。作为替代品,鲍鱼块饲料的需求近年来开始急剧增加。2021年以前,我公司的订单从每年不到1万吨增加到5万多吨,2023年块饲料消耗增加到6万多吨。”福州博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端理介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场普遍希望给鲍鱼喂海带、胡须等天然饲料,但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变化,确实需要考虑饲料的储备。


他说:“作为我国北方贝类的重要产区,我们从抵御风险入手,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规划进行科学规划和协调。”王吉明说。威海市安排了贝类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行业基础,加强了行业管理;整合资金超过5000万元,规划牡蛎协同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推进现代海洋种植园区建设。其中,威海荣成市支持寻山鲍鱼港、俚岛鲍鱼交易市场建设鲍鱼等海鲜流通基地。


荣金合作社成员在山东荣成市制作贝类标本。受访者提供图片


假设安全和稳定是生存的问题,那么价值链的提升就是一个发展问题。同为贝类深加工,华信食品(山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集团”)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说:“我们最初的业务是进口海外水产品,经过处理后再出售。但如今中国市场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我们的产品销售额已由国外市场和中国市场37分转为55分。开发出适合国内不同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华信集团副总经理矫强介绍。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华信集团对贝类进行了多元化的研发和深加工。面向年轻消费者,华信集团推出了牡蛎和扇贝加工的辛辣即食产品;面向节日市场,推出了佛跳墙等礼盒产品。充分利用食品深加工的高标准优势和产品研发的市场敏感度,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乳山牡蛎”作为店内高品质食材的代表,在北京餐厅的海鲜池前显眼地标注出来,让顾客一进店就能看到。乳山牡蛎经过多年的品牌建设,在消费市场上得到了高度的接受。目前,乳山牡蛎品牌价值已达193.85亿元,是首批当选“好品山东”品牌。优秀的品质,再加上精心经营的品牌传播和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贝类产品逐渐为消费者所熟知。


受访公司表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希望立足国内,同时也能扬帆起航。


"东南亚国家在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出海”的挑战依然存在。”刘子飞说,“目前贝类行业最大的市场仍然是国内消费市场。无论是基于国内市场,还是开拓海外市场,都需要看到,提高贝类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成本控制和市场发展。没有渔业设备和渔业机械化的发展,就无法做好成本控制;开拓市场的关键在于处理养殖过密、加工不足等问题。抓住发展中的牛鼻子,产业才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芸芸 关仕新 庞博


【版权声明】本文的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题:“海养贝产业-机械化、深加工之路有多远?”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