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飞鹤的神话破灭了吗?
作者:刘雪儿 马微冰
来源:AI财经社
遭做空后,
飞鹤股价涨了7.21%
飞鹤和飞鹤股民都经历了惊险的一天。
7月8日,沽空机构Blue Orca(杀人鲸)放出消息:正在做空飞鹤,称其夸大婴儿奶粉收入,并虚报数十亿美元的运营费用、夸大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支出等。消息一出,飞鹤盘中跌幅一度超8%。
但大逆转很快发生:飞鹤发布公告,称指控不准确且有误导性,并透露公司2020年上半年营收预计增长40%。截至今日收盘,飞鹤股价涨幅达7.21%。
看起来飞鹤扛住了杀人鲸的冲击波,但乳业专家王丁棉却不乐观。他对AI财经社表示,“个人看来这是做空机构总攻前的试水和侦查,在小试牛刀,等待最佳时机下重手。飞鹤不要高兴得太早。”
他进一步解释说,做产品、做企业、做市场都要脚踏实地,讲究科学与务实,“聪明的企业应该更规范,哪里有不足就去弥补。”似乎意有所指,但不愿继续展开。
事实上,飞鹤在2019年11月登陆港交所的第九天就遭遇过第一轮做空。当时做空机构GMT质疑飞鹤盈利强劲,却在过去五年从未支付过股息,怀疑飞鹤伪造部分现金和业绩欺诈。
随后飞鹤及时澄清,称高利润率来自高端婴幼儿奶粉,并呈现纳税记录和解释股息政策,随后市场恢复正常。上市不到8个月,飞鹤股价较发行价已上涨126%,市值达1515亿港元,超越蒙牛成为港股市值最高的乳业公司。
但数次被做空机构盯上,不禁让人思考飞鹤一路高歌背后的“缝隙”。飞鹤被外界质疑最多的是高毛利。2019年飞鹤的毛利率达70.0%,而这一年澳优、贝因美、雅士利的毛利率分别是52.5%、50.1%、37.1%,仅为飞鹤的5-7成。
70%的毛利在消费品领域属于什么水平?这几乎能与暴利的酒水行业相比肩。拿2019年上半年数据看,飞鹤毛利率为67.5%,而五粮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的毛利率分别为69.5%、66.5%、65.9%。
飞鹤把此成绩归功于毛利较高的高端婴幼儿奶粉占比上升,比如超高端的“星飞帆”和“臻稚有机”等产品。
王丁棉此前算过,国内婴幼儿奶粉最近三年价格上涨了30%—50%,平均一罐250元左右,380元以上的超高端产品占到1/3的市场份额。而一罐国产奶粉的生产成本平均只有百元左右。
原来,2018年之前,乳制品企业还是靠多配方走量,但是2018年1月1日,奶粉新政《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全面实施。《办法》中明确,2018年起,未取得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将不得在中国境内销售。配方受到限制后,以前能做三五十个配方的品牌,现在只能做十几个配方,产量下降直接影响营收,所以企业只能讲故事,打“高端牌”。
尽管高价不一定等同于高端,但对企业利润来说,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由此高价成为乳制品企业的救命稻草。“有些企业很聪明,把高价格打进营销费用和广告费用算做成本,但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是为消费者提早买单而已。”王丁棉说。
但对于乳企而言,如果只靠营销,业绩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是飞鹤数次被做空机构质疑的第二个地方。
至少从业绩增速上看,飞鹤已经明显放缓。2017年到2019年,飞鹤的营收同比增速从58.07%下滑到32.04%,毛利润同比增速从86.36%下滑到36.90%,净利润同比增速从178.24%下滑到75.47%,几乎都是过半的降速。
此外,专注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飞鹤,对二胎红利渐退的大环境更为敏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历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的二胎红利后,我国出生人口连续下滑,2018年1523万人,2019年1465万人,预计2023年下滑到1300万人左右。这也给飞鹤的未来蒙上一层隐忧。
对此,AI财经社联系飞鹤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内部正在核实业务数据等情况,核实好会向外公布。针对业绩增速放缓、高毛利疑问等外界质疑,该负责人没有立即答复。
靠营销起飞
如果不是这次做空,很多吃瓜群众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坐在国产奶粉第一宝座上的,既不是蒙牛,也不是伊利,而是飞鹤。
飞鹤登顶之路并不顺利。这家乳企1962年诞生于黑龙江小城齐齐哈尔——丹顶鹤的故乡。2005年4月,飞鹤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转到纽交所。2013年6月,因为境外融资成本越来越高,飞鹤完成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当时股价仅有2美元。
哪怕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里,飞鹤作为为数不多的独善其身的国产奶粉品牌,依然没得到多少好处。毕竟当时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降到冰点。这是许久以来中国乳制品品牌的现状——洋品牌受人追捧,国产品牌不被信任。
反转出现在2016年。飞鹤以年销售额68亿元成为本土品牌第一,并由此开始了逆袭之路。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明确营销定位、加大渠道投入。
2015年,飞鹤对外营销中,把品牌定位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这引发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认为不符合实际。不愿具名的乳业专家告诉AI财经社,“业内对飞鹤的宣传语‘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非常反感,完全站不住脚。现在卖奶粉,讲故事才有卖头儿,老老实实做产品的,很多消费者反而不买账。”
有业内人士向AI财经社吐槽,重营销、轻研发是整个乳品行业的通病。2019年飞鹤的研发费用仅占营收的1.2%,而销售费用占到28.0%。
但飞鹤的营销定位确实让普通消费者耳目一新,毕竟中国人讲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该营销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妈妈们对进口奶粉的依赖。
除营销定位外,飞鹤也在整顿经销商队伍,并走近市场,给消费者做些亲子秀场、营养教育讲座等活动。
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飞鹤的零售网点已从2016年的5.8万个,增长到10.9万个,而经销商、零售商、零售门店支撑了飞鹤乳制品销售额的91%。此外,热衷宣传的飞鹤2019年还办了近50万场线下活动,相当于每天有1300场,一系列动作也使得飞鹤的销售成本较2018年增长21%。
乳业专家宋亮透露,过去几年里,中国三四线奶粉市场庞大而分散,各地区消费偏好差异大,品牌认知也薄弱,而渠道地推也不到位。他总结飞鹤能起来的重要原因,在于“线上强大品牌塑造,线下专业、高效地推,以及产品配方不断升级”,并认为“这次机构做空算是遇到钢板了”。
同样被做空,
有的上演多米诺,有的成为“不倒翁”
细数这已经是飞鹤第二次遭遇做空,但两次都算不上激烈的交锋。近年来,被做空机构盯上的企业名单越来越长,其间拉锯、撕扯、反转的故事屡屡上演。
在一众公司中,今年上半年“票房最高”的《大空头》剧情应该是浑水与瑞幸的交锋。1月31日,知名做空机构浑水发布一份89页的匿名报告,称瑞幸涉嫌财务欺诈和虚增门店销量。
面对指控,瑞幸第一时间予以否认,其股价当日收跌近11%,但随后几天快速反弹。在发年报前夕,瑞幸自曝内部财务造假,虚增22亿元营收。纳斯达克直接要求瑞幸退市。瑞幸创始人陆正耀曾作出挣扎姿态,申请开听证会。
但就在6月26日,瑞幸自己认栽,撤回之前举行听证会的请求,并进行退市备案。
与飞鹤同属乳业企业的辉山与澳优,也有过被做空经历。2016年浑水发布了对辉山乳业的做空报告,认为辉山虚增利润,并夸大牧场资本支出;董事长杨凯转移大量资产;公司财务遇到问题。彼时辉山乳业也都予以否认。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7年3月,市场再次传出辉山乳业大股东挪用账上30亿元资金投资房地产,资金没有回收,导致漏洞无法弥补。浑水再次指控其销量造假。随后辉山乳业股价崩盘,跌幅一度超过90%,至今仍无法翻身。
与辉山不同的是,澳优在被做空之后,反而股价提升。2019年8月15日,沽空机构杀人鲸资本发布报告,质疑澳优存在夸大营业收入、误导中国消费者、隐藏成本及关联交易等财务造假行为。面对多项指控,澳优予以强烈反击。在6天的殊死搏斗后,澳优最终收复失地,截至8月20日下午,澳优股价达到12.28港元/股,上涨11.43%,甚至超过了被做空之前的数据。
安踏体育、新东方也都遭遇过做空,但并未伤筋动骨。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跟谁学,这家教育机构近期接连被浑水、香橼、灰熊、天蝎VC四家机构10次做空,仍安然无恙。
面临多份业绩造假的指控,跟谁学多次回应是由于中国在线教育行业情况不同带来的差异。在众多做空者的狙击下,从2月至今,跟谁学的股价中间有过两次跌幅,但随后经历数次大涨,市值两度超过1000亿元。
跟谁学也由此成为做空圈的“不倒翁”。
资本市场造假成本哪家强?
做空机构对发展异常的企业提出质疑,在资本市场中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但细数近几年被做空的企业,也能从中归纳出一些规律。
从辉山、蒙牛、澳优到飞鹤,高速发展的乳制品企业,为何多次被作空机构盯上?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分析称,“乳制品做空最早是从辉山开始,国内乳业确实在国际化和管理水平上有待提升,之前辉山确实存在造假,因此影响到整个行业。瑞幸也是类似的情况。”
由于人口因素,消费品公司在中国最容易诞生长牛,但与此同时更容易被做空机构抓到“把柄”。董毅智认为,消费品类都跟大众比较接近,往往有品牌效应;其次,这类企业有时估值会偏高;再者,企业用户数据庞大,数据本身可能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同类公司中有造假先例,比如在用户、销量、广告运营费用、以及一些并购上出现问题,其他公司也有可能成为盯守对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不同资本市场的造假成本,这也是上市企业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业内人士透露,相比监管相对严格的美股,A股、港股造假成本相对较低。比如以“扇贝跑了”而闻名的獐子岛公司,在证监会动用北斗调查其财务造假后,顶格处罚是60万元罚款,并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金。这一罚金与该公司造假的上亿元损失相比,轻如鸿毛。不知道这钱够不够动用北斗的调查成本。
更著名的案例是3年连续造假300亿营收、虚增货币资金886亿元的康美药业,收到的也是一张顶格60万元的罚单。处罚后其股价甚至一度涨停,仿佛对监管方发出的嘲笑之声。
相比前两家企业,在美股的瑞幸自曝造假后,直接被勒令退市,未来的赔偿和处罚即使不是天价,离天价也不会很远。
在监管政策尺度偏弱的地方,做空机构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对于整个资本市场而言,专业做空机构的出手,可以不断警示企业不要造假,合规经营,否则付出代价巨大。当然也有做空失败的案例,这也很正常。”董毅智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