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涨”的血氧仪,鱼跃医疗该如何解释?

商界观察
2023-01-09

1月6日,据财经网消息,江苏省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鱼跃医疗集团进行调查。相关人士称“正在调查中,对于调查进展暂时没有更多消息可以透露”。

 

防疫措施“新十条”于12月7日发布,短短三十多天,鱼跃医疗因“血氧仪涨价”、“私自召回已发货制氧机”等负面风波屡次引发热议,遭遇创立以来的最大品牌危机。

 

风波背后,暴露的是鱼跃医疗对于主营业务增长放缓的焦虑。

 

受益于疫情,鱼跃医疗的制氧机、呼吸机等业务飞速增长,随着四季度的疫情高峰过去,鱼跃医疗收益最高、市场份额最大的主营业务即将迎来变局,接下来,就是公司营收和净利的双双下滑,这一趋势已经体现在鱼跃医疗前三季度的财报中。

 

2023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3日),鱼跃医疗报收31.7元,较2022年11月15日40.74元/股的高点下跌22.19%。1月4日收盘,鱼跃医疗股价仅为32.80元/股。

 

血氧仪暴涨3倍,制氧机涨价1000元

 

2022年12月28日,有消费者发文称自己购买的鱼跃制氧机在即将抵达时被单方面召回,质疑鱼跃医疗借机涨价,该话题一度登上热搜,鱼跃工作人员回应称此次召回原因为发货失误导致机器型号错误。

 

事件目前仍在继续发酵,节后第一天, 血氧仪涨价再度登上热搜。社交平台上,不断有消费者表示,鱼跃医疗的制氧机、血氧仪产品存在不合理涨价现象,质疑其趁机发“国难财”。

 

1月3日,河南郑州的贾女士表示,自己于11月加入京东购物车的血氧仪和制氧机,价格分别涨了近2倍。贾女士告诉凤凰网《风暴眼》,购物车中原售价102元的鱼跃血氧仪涨价至299元,原售价2400元的鱼跃制氧机涨价至3590元,且产品一直处于无货状态,在这款制氧机的评论下,有多名用户反馈以1700~4500元不等的价格买到该产品。

 

鱼跃京东自营旗舰店的客服人员向凤凰网《风暴眼》否认了涨价,称没有这个价格(指贾女士加购时的2400元)。

 

凤凰网《风暴眼》发现,鱼跃京东自营旗舰店的价格趋势图,清晰体现了产品的真实价格曲线,进入12月以来,血氧仪几乎在几天内直线上涨至299元,这一高价此前从未出现过。

 

原材料成本仅18元,鱼跃回应遭打脸

 

面对用户对其发“国难财”的质疑,1月2日晚,鱼跃医疗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目前血氧仪没有涨价,因成本上涨,公司取消了折扣和优惠。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合理完善的价格管控机制。

 

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负责医疗器械出口的李金告诉凤凰网科技,去年血氧仪价格暴跌,主要组装材料PCB板才5块钱,加上外壳出货价才15左右,即便现在成本上涨到18元,出货价35元左右,算上3倍营销成本,也才100元。

 

“现在各品牌动辄299元、399元的价格,分明是趁着疫情坐地起价”,李金表示。

 

血氧仪生产成本并不高。全球最大的血氧仪供应商之一的康泰医学曾在财报中透露其成本,血氧仪单位成本仅为41.46元,平均售价64.74元。

 

鱼跃集团此前还曾表示,对价格方面不清楚,系商家自行定价。

 

鱼跃医疗董事长吴群在疫情刚开始时,曾严格限制过涨价。

 

2020年,鱼跃集团微信公众号曾发布《防控保障:鱼跃医疗 CEO吴群致员工信》,该文章明确提出,“鱼跃医疗产品不得涨价,严格控制经销商与零售体系价格,请相关同事务必通知到位,不得有误”。

 

这说明,鱼跃集团完全有能力严格控制经销商与零售体系的价格。只是这次,并未采取行动阻止。

 

凤凰网《风暴眼》调查发现,鱼跃医疗本次涨价,仅体现在最近被热炒的血氧仪、制氧机这2款产品上,雾化器、体温计、血压仪等其他产品的折扣和优惠都与之前一样,价格及供应并未出现明显变化。

 

针对涨价事件,1月3日,凤凰网致电鱼跃董秘办,截至发稿,暂未回复。

 

红利期将尽,主营业务颓势已现

 

鱼跃医疗产品主要集中在呼吸制氧、糖尿病护理、感染控制解决方案、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急救与临床及康复器械等业务领域。鱼跃医疗的前六大产品中,制氧机、雾化器、血压计、听诊器、超轻微氧气阀等五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制氧机产品全球销量第一。

 

相比于血氧仪,制氧机这类高毛利、高壁垒、高附加值的产品对于鱼跃医疗的贡献更大,呼吸治疗解决方案贡献了38.04%的营收,成为最大的主营业务。

 

wind数据显示,2020年,鱼跃医疗营收占比最大的是康复护理系列产品,以家用医疗器械为主,由于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受疫情影响,2019年因去库存拖累公司业绩的制氧机和呼吸机业务,在2020年成了抢手货,医用呼吸与供氧产品实现了11.6亿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9%。

 

2021年全年,鱼跃制氧机全球年销量超过了100万台。这一年,鱼跃医疗营收68.94亿元,同比增长2.51%。

 

华经产业研究院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制氧机产量保持增长的态势,大于国内市场需求,2019年前,中国制氧机海外市场仍较小,导致中国制氧机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2014年国内制氧机行业需求量为19.92万台,到202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196万台。2021年由于海外部分国家疫情加速扩散,我国制氧机海外订单激增,产量大幅上涨,达416万台,同比增长98.1%。

 

2022年上半年,鱼跃医疗呼吸治疗解决方案板块业务规模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85%,制氧机产品较去年海外疫情类订单影响下的也有一定下滑。

 

鱼跃医疗没有透露具体数字,但根据市场总体数据,这一业务下滑可能更严重。截至2022年1~5月,我国制氧机出口量同比下降了89.45%。

 

和主营业务一起下滑的,还有营收及利润,2022年上半年,鱼跃医疗实现营业总收入35.53亿元,同比下降1.11%,实现营业利润9.23亿元,同比下降18.36%,扣非净利润6.40亿元,同比下降 27.31%。

 

下滑持续到了三季度,报告期内营收约15.63亿元,同比下滑8.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48亿元,同比下滑10.61%。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51.16亿元,同比下滑3.65%;净利润约11.35亿元,同比下滑15.99%。

 

2022年四季度,随着疫情放开,鱼跃医疗经历了一波反弹,但中长期来看,总需求下降的趋势很难改变。当国内医疗资源挤兑的高峰过去,市场恢复正常的供需关系,鱼跃医疗或将面临更危险的局面。

 

起底吴光明父子发家史

 

鱼跃医疗背后,站着江苏富豪吴光明父子。

 

渔民出生的吴光明,是白手起家的典范。凭借资本运作,他先后收购优阅光学、苏州日精、上械集团、中优医药、优科骨科等多家公司,并入股云南白药、蚂蚁集团等明星企业,建立起了庞大的医疗器械帝国。

 

鱼跃集团官网介绍,集团旗下拥有80余家分子公司、1家上市公司(鱼跃医疗),以及鱼跃医疗、意大利百胜等10余个著名品牌,并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丹阳、西藏、德国、意大利等地建立了10大研发中心、7大生产基地。

 

凭借一系列资本运作,吴氏父子财富快速增长,并跻身富豪榜。

 

2020年,吴光明、吴群父子以36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130位,排在江苏十大富豪排行榜第8位;2022年胡润百富榜单上,吴光明、吴群父子以215亿元身价位列百富榜第261名,为江苏丹阳首富。

 

去年末,有消息称,吴氏父子关联公司以1.75亿元拍下了上海古北壹号665平米超大平层,单价29万元/平米。这笔巨资,相当于鱼跃医疗今年1个半月的利润。

 

吴光明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不乏利益输送、内幕交易。

 

鱼跃医疗IPO前,吴光明曾用通过股权巴结证监会发审委兼职委员冯小树,将个人所持有的鱼跃医疗3.89%股权,转让给冯小树岳母旗下公司深圳世方联公司。2017年,随着冯小树案发,吴光明行贿平安证券总裁薛荣年、向冯小树输送利益等灰色交易也被曝光。

 

2018年7月,中国证监会针对吴光明内幕交易“花王股份”、短线交易“鱼跃医疗”“万东医疗”等违法事实作出处罚,对吴光明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919.10万元,并处以2777.29万元罚款,两项罚没合计约3696万元。

 

随后,吴光明从公司管理一线的位置退下,将鱼跃医疗的CEO、董事长权杖交给31岁的儿子吴群。

 

吴群延续了父亲对于资本运作的重视,将“做好兼并收购及资源融合工作”写进其公司战略,主导了多起鱼跃的跨界并购。

 

鱼跃医疗认为,医疗器械行业特性决定了收购兼并是鱼跃做强做大的必经之路,公司将围绕核心业务板块发挥投资、并购经验,积极关注优秀标的,不断做好兼并收购及资源融合工作。

 

吴群就任董事长以来,在营销体系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在销售费用上投入了大量的成本,2020年以来,其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2倍左右。

 

在营销上的十几亿投入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线上市场的占有率,截至目前,该公司拥有超过1000人的渠道、终端线上及外销团队,多个区域服务中心,公司在各主要电子商务平台均设立有品牌旗舰店,主要产品线上销量也连年攀升。

 

此前,吴群在公开讲话时曾多次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强调鱼跃医疗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精神,以消费者为核心,推出更具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其父亲吴光明也强调过,不以回报率为出发点。

 

然而,经过本次“趁疫涨价”事件,多位消费者对这家公司的印象,变成了“以利润为核心而非消费者”,“短视而非践行长期主义”,截至发稿前,社交平台仍有消费者指责鱼跃“趁疫涨价”、“身价两百多亿发国难财”的行为与其塑造的“有担当、有企业责任、有社会责任”的品牌形象相反。

 

目前,针对市场上反映的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涨价问题,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

 

1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全国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市场监管总局决定,自今年1月至6月,部署全国开展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从严从快查处社会反映强烈的哄抬价格、囤积居奇、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