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一体:汽车交互的未来?
2021年上映的德国电影《Ich bin dein Mensch》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科学家艾玛受邀与一个名叫“汤姆”的人形机器人共同生活三周,这个高度精巧的人工智能产品被量身定制成她理想的生活伴侣。
举两个小例子:当艾玛开车时,“汤姆”会监测她的驾驶姿态,然后给出“座椅向前倾斜12度,视线向后延展,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会降低27%”的真诚建议。
再比如,当艾玛被白天的工作折磨得筋疲力尽,精神涣散到无法开车时,“汤姆”会主动接过方向盘,用比老司机更行云流水的驾驶技术,将她安全送回家。
靠着无数类似贴心的细节,人类和人工智能间的情感桥梁,就这样一步步搭建起来了。
羡慕吗?羡慕。想要吗?想要。
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于现有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与进程预测,想在社会生活的第一空间(居住空间)和第二空间(工作空间)拥有像“汤姆”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知冷知热的完美人形伙伴,或许还为时尚早。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与先进的人工智能科技红利擦肩而过,因为在第三空间——汽车座舱内,打造一个比“汤姆”智能化程度更高、情感化能力更强的的数字伴侣,早已不是什么难事。
宝马集团刚刚在2023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全球首发的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范本。
在这台名为Dee(Digital Emotional Experience)的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上,宝马清晰地展现了集团对未来出行的态度与愿景:在人与汽车之间建立更加强大的联系。
那么,联系该如何建立,又如何让已经建立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强健?
答案是,至少要过三关:第一关,足够抓人的人机交互方式;第二关,足够顺畅的人车交互通路;第三关,足够宽敞的情感共鸣管道。这三个关卡,其实对应了唐纳德·诺曼在 《情感化设计》 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入手,看看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是怎么一关一关闯过的。
一眼定情
首先来看“本能层”。
这一层很“肤浅”,检验的是产品能否在表象上,让用户产生最本能的直接反应。说得直白些,就是用户看到产品的第一眼,是否会在一瞬间产生想要摸一摸、碰一碰、试一试的原始冲动。说它浅,是因为本能层不涉及深度思考与逻辑判断,这就要求设计师交付的作品必须简单粗暴:在功能需求符合的前提下,为用户带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向的直给,理想状态是用最短的时间让用户对产品“一见倾心”。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汽车公司有三种常见做法:增数量、扩尺寸、玩花样。
第一,增加座舱内屏幕的数量。主驾视线前方的HUD(抬头显示)、仪表盘、中控屏,副驾的娱乐屏,后排中央扶手的功能控制屏,挂在前排座椅后部或车顶棚上的娱乐屏,都是当下智能电动汽车的标配,甚至已经有车企将一台车上的屏幕数量堆砌到了10块。
第二,扩大座舱内屏幕的尺寸。比如从未量产交付的拜腾汽车,就在其车内使用长1.25米,高0.25米,面积高达49英寸的共享全面屏。再比如克莱斯勒刚刚公布的新一代智能座舱,就用上了造型不规则,尺寸达到37.2英寸的中控双联屏。座舱内单块屏幕的尺寸,正变得越来越大。
第三,玩透屏幕打开的花样。比如利用旋转机构让屏幕旋转起来,横屏和竖屏可选。利用升降机构,让屏幕根据驾驶场景进行上下移动。利用隐藏划归,让屏幕左右滑动,并根据当下位置自动调整显示区域和UI位置。甚至还可以上下左右、螺旋升天,通过加装机械手臂,实现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天旋地转中控屏。
这些做法能让用户“一见钟情”吗?能,但概率很低。
因为无论是增数量、扩尺寸,还是玩花样,依旧没有跳脱出“屏幕”的硬件限制和以“屏幕”为原点的思维定式。宝马当然不会选择这样落入窠臼的座舱构建方式,在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上,宝马工程师利用全球首发的“BMW先进平视显示系统 (Advanced Head-up Display)”,打造了一套屏幕数量为零,尺寸为零的交互底座。
在Dee的座舱内,宝马取消了一切物理实体的显示介质,以整个风挡玻璃宽度为投影内容显示区域,该投影区域负责呈现车内所有的信息,包括基础的车速、娱乐、AR导航、行人及社会车辆侦测、社交账号状态,未来还可以作为增强虚拟现实世界的接口。
宝马大胆抛弃了实体屏幕,让前风挡玻璃成为车辆与人类之间唯一的数字互动载体。
因为显示量大,为了减少驾驶过程中各类信息对人类驾驶员注意力的侵占,BMW先进平视显示系统只有在系统启用状态下可见。不使用时,该区域一直处于隐匿状态,从驾驶者的视角出发,就是一块正常的前风挡。从2025年起,BMW先进平视显示技术会在宝马“新世代”车型上量产应用。
这意味着,当各大汽车公司还在“有屏时代”互相较劲时,宝马已经大步跨入了“无屏时代”——一个对手只有自己的时代。
那,这样的做法,能让用户“一见钟情”吗?当然能,因为这是见惯了大屏的用户,见所未见的“新玩意”。想象一下,你刚被一台车内动辄两位数的超大屏幕晃得头昏眼疼,转身坐进这样一台极简主义大师看了都想退隐江湖的概念车座舱内,心灵会产生怎样的震颤。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被风挡玻璃上的投影技术震撼过后,该讲讲细节了。
这恰好是“行为层”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层,考验的是产品与用户在行为动作中产生的交互关系是否合理,顺畅的交互操作设计会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反之则会产生负面情绪,“这东西怎么那么难用”。在行为层,工程师要基于现有用户行为调研数据基础,对用户将来的可能行为进行预判设计(Anticipatory Design),并根据预判进行有效引导,以此来缩短用户行为路径。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步骤是“细节处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Mac上一段时间内不停摇晃鼠标时,系统会判断你可能正在寻找鼠标,因此会放大鼠标箭头,借此交互来提示用户鼠标的准确位置。这样的细节让用户感觉,这个产品比我想得更远,比我自己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上,就有很多类似的细节,尤其是在概念车中央控制系统的另一底座——混合现实交互界面 (Mixed Reality Slider)中。
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的座舱内,不存在一个物理按钮,只有中控台固定区域“虚拟投射”的五个控制按钮,操控它们的方式也不是传统的按下或旋转,而是滑移。与五个基于Shy Tech传感器打造的控制按钮相匹配的,是五层可自由选择的交互界面显示层级:真实环境,驾驶信息、社交沟通、增强现实投影,以及虚拟世界。
这里的细节是,随着交互级别上升,风挡玻璃上的投影面积会按照固定比例增大。比如增强虚拟现实的导航界面,要显示实景引导、实时路线、未来路线规划、行人及社会车辆侦测等信息,为了容纳这些必要信息,系统会主动调用更大的投影面积来应对。
在Dee成为虚拟世界入口后,车辆会进入L5级自动驾驶状态,整个前风挡也会随之进入“全屏显示”模式,你可以打游戏、刷视频、看电影,也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换衣服、调发型,和朋友们一起整活儿。不借助任何外接穿戴设备(VR眼镜),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可以让人车交互的距离变为零,通过调动不同感官,创造沉浸式座舱。
最后,我们来聊聊最难的“反思层”。
这部分的难点在于,市场上的现有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产品内涵不够独特,品牌差异性不够明显,导致无法在用户心中根植独有记忆,用户自然也就无法在“反思”这份记忆时触发情感共鸣。
在这一层,工程需要尽可能充分地调动用户深层记忆感知,完成视觉效果、产品功能和用户认知的强绑定,让产品和品牌的思想钢印,牢牢地烙印在用户大脑皮层深处。对车企来说,这样的钢印,不是几块屏幕,几个伸缩机构,几个虚拟助手皮肤能搞定的,只有打通车与用户间的情感通路,才让抵达“真·人车一体”的理想彼岸。
在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上,宝马给出了一种解题思路:内外结合。
当用户站在车外时,利用大灯和封闭式双肾型进气格栅,组成人机情感交互模块。该模块可通过触发相关图形元素和声光效果,来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情感,例如喜悦、惊讶或赞同,与人交谈,达成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欢迎。
同时,利用全彩E Ink技术,推出完全可变、可单独配置的彩色外观,通过不同的电脉冲,车身可在几秒内生成和变换几乎无限多的图案,呈现32种预设颜色。
当用户想进入车内时,车辆通过传感器多重作用,识别用户的身份和位置。当车辆检测到驾驶者走向驾驶舱时,车门会自动打开到适合上车的角度,并将驾驶者设定好的虚拟形象投射在侧窗上,让驾驶者感受到情感交互的生动性。
在未来,宝马想提供给用户的,是这样一个出行场景:用户带着预先完成绑定的手机走向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车辆会首先通过基于Shy Tech的交互面板显示表情,比如微笑、眨眼、wink。距离足够近时,车门会自动开启,座椅、方向盘、空调等装置自动调节到适配该用户的位置,香氛系统开始释放,语音助手开始打招呼“早上好我的伙计,今天是周五,要不要给Stella打电话,约个晚餐,城东新开的意大利餐厅评价很高,适合约会哦”。
行程中,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会根据用户选择,提供五个层级的交互体验。抵达目的地下车时,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会在侧窗上展现用户的虚拟形象,如果用户愿意,还可以变换车身颜色,上班开白车,约会开红车,自驾开绿车。
写在最后
过去的汽车,因为主要聚焦于通勤出行、功能服务层面,并不对用户的情感化体验负太多责。如今,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驾驶辅助能力的不断提高,汽车正愈来愈倾向成为用户情感投射的幕布。
过去的汽车,是一台合格的交通工具;现在的汽车,则必须是一个从长相到身材,从脾气到性格,都无限接近于完美的智能伙伴。
就像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说的: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全新可能性,让我们能够充分挖掘数字化创新的潜力,实现汽车向智能伙伴转型,这是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伙伴”是新世代用户对车企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将车辆控制技术与情感智能巧妙融合,构建一个高度自由的交互式座舱,实现驾驶员与车辆的不间断沟通,让车上的每一位乘员都能获得高情感价值的出行体验,是下一阶段车企资源倾斜的重点方向。
宝马集团的做法是,将电动化、数字化和循环永续的未来进行三位一体式的融汇贯通,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就是科技注入情感后的首个结晶。在这台概念车上,我们看到了先锋硬核的硬件架构体系,也看到了以人为本的软件设计思维,更看到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后迸发的新火花。通过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宝马成功将一台汽车升格为用户进入数字化世界的第一入口。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