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惨独角兽IPO诞生了
全球抛售中连续10个交易日暴跌后,印尼独角兽GoTo成为2022 年最惨的科技股IPO。
看股价,今年4月11日上市当日,GoTo股价落在390兆印尼盾(249亿美元),到12月25日收盘,已经下挫至82兆印尼盾(53亿美元),下跌约79%。
论市值,按IPO发行价338印尼盾算,GoTo上市时估值达400.3兆印尼盾(280亿美元),如今却只有104兆印尼盾(66亿美元),不到一年,市值蒸发200多亿美元。
要知道,GoTo来头不小,它是印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由印尼网约车巨头Gojek和电商巨头Tokopedia于2021年合并而成。简单理解的话,这个组合相当于印尼版“滴滴+淘宝”,主营业务为网约车、线上购物及食品配送。
作为明星项目,GoTo股东阵容堪称豪华。在官宣合并5个月后,GoTo完成了IPO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金额高达13亿美元,谷歌、阿布扎比投资局、春华资本、富达国际等全球资本纷纷押注。此前,这家公司就已经网罗了一众知名投资者,阿里、腾讯、京东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红杉资本印度、软银、黑石、KKR、DST、淡马锡、贝莱德、华平投资等一线VC和PE,均在其股东名单上。
落得如此结果,不能不令人唏嘘。但在东南亚市场上,GoTo并非孤例,今年陷入抛售潮的科技公司还包括网约车巨头Grab和电商平台Bukalapak。前者自在美国上市以来下跌了74%,后者自去年8月在雅加达上市以来下跌了75%。
科技独角兽们在二级市场表现惨淡,估值倒挂,对于VC和PE来说,东南亚还是那个令人兴奋的新兴市场吗?
一、锁定期满,股东意欲离场
这场失败曾有一个亮丽的开场。
根据招股书,GoTo计划发行520亿新股,占总资本的4.35%,IPO的价格范围设定为每股316至346印尼盾,这意味着其预估市值在376.6兆印尼盾(262亿美元)至413.7兆印尼盾(288亿美元)之间。尽管俄乌局势导致全球市场波动,投资者对科技股的兴趣减弱,但在询价圈购过程中,GoTo的IPO计划仍吸引了不少机构投资者,其IPO最终定价为,每股338印尼盾,这是一个中上位的价格。
4月11日,GoTo在印尼证券交易所上市。顶着“2022年亚洲第三大、全球第五大IPO”的光环,上市当日,GoTo股价在盘中交易期间一度跃升了23%,截至收盘上涨了13.02%,每股股价为390印尼盾,市值约为320亿美元。
但好光景转瞬即逝。2022年,全球科技股遭遇残酷抛售。GoTo股价暴跌,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投资者对禁售期到期的担忧升温。
在招股书中,GoTo规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不得在IPO后立即出售其股票,锁仓时间为8个月。今年11月30日,GoTo股票锁定期已到期,理论上,约1 兆印尼盾的股票有出售资格,占已发行股票总数的90% 以上。
为避免股票大量抛售,GoTo不是没努力过。10月,GoTo一度与阿里、软银在内的主要股东进行谈判,计划有序出售其持有的GoTo股份,同时协调沟通增发事宜。(由于淘宝早年在tokopedia身上下重注,在两家公司合并之后,淘宝共持有GoTo公司9.16%股份,是其第二大股东。)然而,这次协商并没有成功。在锁定期的最后一天,GoTo表示,IPO前股东决定不进行增发。
GoTo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下跌,在锁定期到期后,GoTo的股票开启暴跌模式。12月1日,GoTo股价随即下跌7%。
除大股东不再支持外,围绕这家公司的利空消息还包括:在2018年到2021年中,GoTo连续4年亏损。2021年,其亏损达14.7亿美元。今年前9个月,GoTo累计亏损就飙升至近13亿美元。甚至在招股书中,GoTo的管理层也承认,未来公司将难以盈利,亏损主要来自于为支持业务增长而产生的运营、销售等各项成本。
这还是一家处于烧钱阶段的互联网公司。只不过,大环境已经变了,旧有的模式难以为继。在互联网企业降本增效的风潮下,今年11月,GoTo也宣布将裁员12%。
二、东南亚独角兽小败局
GoTo是印尼本土第二家上市的科技独角兽,它的一举一动也将左右着投资者对东南亚市场的信心。
东南亚,一度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热土,也备受中国投资者的青睐。2019年的《东南亚科技创投发展报告》显示,近三年半来,东南亚科技项目获得了262.95亿美元融资,其中,中国资本是最大的资金来源,国内投资机构总计在东南亚投资了132.11亿美元,占东南亚科技类企业全球募资额的46.8%。
以GoTo总部所在的印尼为例,这片土地上素来流传着“得印尼者得东南亚”的说法。投资者们津津乐道的是,此地拥有2.76亿人口,是世界上第四大人口国,且59%的人口在15岁到55岁之间,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9岁,这意味着其人口结构非常年轻。数字经济也被视为印尼经济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DealStreetAsia报告显示,2021年东南亚新诞生了25家独角兽企业,其中7家是印尼公司,在东南亚仅次于新加坡。
上市的东南亚科技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了进入东南亚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的机会。然而,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对科技股造成冲击。
去年12月,东南亚网约车巨头Grab在纳斯达克完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SPAC,交易估值近400亿美元,但上市首日股票即下跌21%至8.75美元,市值跌去五分之一。截至12月23日收盘,Grab股价收于3.27美元,市值约125.9亿美元。
去年8月,电商平台Bukalapak在印尼上市,募资15亿美元,成为印尼首个上市的科技独角兽。尽管Bukalapak首日股票飙升25%,后续数周却开始下跌。截至12月27日,Bukalapak股价已经跌至270印尼盾(约0.017美元),仅占IPO时股价850印尼盾(约0.054美元)的三分之一。上市前,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蚂蚁金服、微软等都是Bukalapak的投资人。
一度,乐观的情绪在东南亚市场蔓延。进行IPO前融资时,GoTo集团首席执行官Andre Soelistyo曾对外表示:“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最令人兴奋的增长市场之一,我们希望我们的首次公开募股能够向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和整个东南亚地区存在的巨大机遇。”
GoTo的上市也担负着重振人们对东南亚科技股信心的责任。印尼Praus资本研究主管Alfred Nainggolan透露,在经历了Bukalapak上市的表现后,GoTo等大型科技公司的上市将为印尼市场注入新的乐观情绪。
但目前来看,结果并不如他们想象得那般乐观。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