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人了解这五种“战略方向”,就能更好理解商业意图

2022-10-24

以前学习榜样就好了,谈到战略觉得空,不实际;现在榜样没了,不确定性加大,市场机会如汪洋大海,自己的选择也是360度,无限自由应对无限机会,感受到自己的弱小,决策的困难,蒙圈了。这时候就知道战略的重要性了。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构建多多少少的战略思维能力。 

 

 

对于战略,我们的理解或许没战略专家那么深刻,但是我们都可以拥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这是可以实现的。有了战略思维,明确了公司发展方向,那工作中也将更加得心应手。 

 

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一书中罗列了10个不同思想学派对于企业战略的理解,这10种思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得到过印证,但都太过复杂,对于大多企业执行人员来说,有点简单的概念,能厘清正确的行动方向就可以了。 

 

从笼统的意义上来总结,企业的战略可以分为五大类型: 

 

01 增长型战略

 

所谓增长型战略,就是要销量和销售份额的最大化,追求的是市场占有率。依靠庞大的规模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边际效应的优势。在我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雪王”——蜜雪冰城,目前就是典型的增长型企业,全国门店2.2万家,依靠规模和产业链优势年销量突破100亿。

 

02 维持型战略

 

就是要保持目前的工作,巩固现有位置,尽可能不要有太大的变化,也不要被别人抢走太多市场。这种战略一般在行业结构比较稳定的B2B企业比较常见,在外部环境没有太大变化的时期,也算得上是阶段性的“可持续发展”。

 

03 收割型战略

 

和字面意思一样,这类战略就是当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日渐熟络之后,开始提价收割,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这种模式,比如街电充电宝行业,当培养好用户的消费习惯后,就开始提价。在行业刚起步时,我记得充电宝的租金是0.5~1元/小时,前几天我去了一家理发店,发现租金涨到了2.5元/小时,而且放置在不同门店,充电宝的租金还不一样,我印象中最贵的一次是4元/小时。还有像生态型企业,比如小米,过去只卖手机;现在,围绕一个用户的生活圈子,可以卖多个小米产品。互联网平台用户增长到顶后,现在基本都是收割战略。华为笔记本应该怎么营销?可以考虑收割,收割华为手机用户。

 

 

04 创新型战略

 

所谓创新,就是市场内卷的太厉害了,照着别人走过的路越走越难,这个时候就要守正出奇,用创新科技让其他企业无法追赶。特斯拉、苹果、华为是典型,一直被模仿,很难被超越。

 

05 退出型战略

 

有时候市场实在不行了,那就得退出,但在退出前,要把现金流最大化,把库存清掉。比如当iPhone出来后,很多MP3、随身听的厂家就开始清仓了,市场很快就会被全面占领。

 

为了应对实际的变化,一个企业可能同时采取两种战略,那就更需要分析清楚你所属的事业部门正处于哪种战略之下。 

 

在企业工作中,“战略”这个词对大多数职场人而言都比较遥远,有些企业会专设战略部门去制定战略,有些企业会找咨询公司去制定战略……久而久之,企业战略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神奇”的词语,大家都听过,也都会背,但基本不明白其中的门道,只有少数人能够完全理解战略,能够将战略思维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有些员工甚至觉得“战略=忽悠,听听就好,反正是高层的事,和我没关系”。 

 

 

那么,在企业工作中,企业战略和我们普通职场人士真的没关系吗? 

 

做一个简单的单选测试,“B站”是年青一代消费群体非常喜欢的媒体平台,每年的用户流量都在不断提升,但根据上半年财报显示,B站亏损超过40亿,近3年亏损上百亿,属于典型的“叫好不叫座”,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帮助企业实现财务报表上的逆转,作为员工的你可以往哪些方向努力工作? 

 

A

 

保持现有工作量,等领导后续指示

 

B

 

创新内容,加速拓宽流量

 

C

 

转化现有流量,

 

提高用户的付费增速和付费维度

 

选A的员工无疑是好员工,听话、执行力强、不惹事;选B的员工已经有了一定的战略思维,他知道流量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不管什么时候,提升流量总归是对的;选C的员工,未来很可能会成为顶级人才,因为他看明白了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本质,互联网公司是典型的“收割型”战略,积累流量只是第一步,流量转化才是核心,光有流量不转化,那就是暴殄天物。 

 

简单的一个测试就可以发现,员工战略思维的不同,工作方式就会不同,最后呈现的结果也会不同。当然,在实际工作中,选项肯定不止这些,大家如果是B站的员工,会选哪一条呢?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战略思维。简单来讲,“战略思维”就是一种为未来做计划的能力。它是一种想出点子的能力,既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又能考虑到未来的各种挑战。在全球许多国家,拥有战略思维能力的候选人将被视为顶级人才,这是许多经理、董事和高管成为成功领导者的一种品质,也是职场人士升职加薪的利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