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炉!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

行业趋势
2022-06-27

来源丨餐饮界(ID:canyinj)
作者丨艾媒咨询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元。2022年有26.2%的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表示未来消费频率将变多,消费频率减少的消费者仅占14.7%,消费者的需求将持续上涨,预计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中国疫情反复,冲击线下店铺的经营,对新式茶饮发展的阻力较大,尤其在上海、北京等地,部分店铺营业额损失过半。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网络支付技术的完善,使得网络购物更加方便,有效缓解了新式茶饮在疫情期间线下经营的损失。 (《艾媒咨询 | 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58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

 

    核心观点

 

2021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元,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3749.3亿元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元,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网络支付技术的完善,使得网络购物更加方便,有效缓解了新式茶饮在疫情期间线下经营的损失,预计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超九成消费者每周购买新式茶饮,超六成消费者购买单价在11-20元之间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每周消费新式茶饮的消费者占比达94.0%;多数消费者花费区间在11-20元,占比达68.5%。新式茶饮消费者产品认知程度普遍提升,消费者购买次数有所提升。

 

消费者需求持续上涨,新式茶饮行业竞争持续加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有26.2%的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表示未来消费频率将变高,消费频率减少的消费者仅占14.7%,消费者的需求将持续上涨。新式茶饮行业的玩家居多,且行业内品牌将加速扩张的步伐,促使行业竞争持续加剧。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定义与特点

 

新式茶饮是以茶叶为主原料,辅用不同萃取方式所提取的浓缩液,并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添加牛奶、奶油、芝士、水果、坚果以及各种小料调制而成的饮料。新式茶饮在原料选择、生产流程、品牌运营上均做出了升级和创新,成为了消费者喜好的一类饮品。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社会因素

 

调研数据显示, 59.1%的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表示未来消费频次不变,26.2%的消费者表示消费频次变多,减少的消费者仅占14.7%,其中表示未来频次增多的消费者年龄段主要在22-40岁之间。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频次将增多,这将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式茶饮企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运营赋能上游原料、库存和下游客户分析、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转型从五个方面解决运营的痛点,实现了对人员、货物、场地的管理升级,包括打造数字化团队、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新鲜血液、借助数字化驱动产品创新优化、依托大数据选址提升效率与精准度等。

 

 

中国新式茶饮产业链

 

 

中国新式茶饮产业图谱

 

 

中国新式茶饮产业链上游:原材料

 

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式茶饮行业原材料均保持上涨趋势。伴随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需求提升,茶叶、牛奶、水果类生产价格指数不断提升。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新式茶饮原材料的质量价格与新式茶饮的价格成本息息相关,应实时关注原材料产量及价格变动,以获得市场先发优势。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产业链中游:运营模式

 

新式茶饮的运营模式分为直营和加盟两类。现制茶饮是可标准化的产品,市场中茶饮品牌优先选择加盟模式,塑造企业规模效应。采取加盟模式的品牌多以低价产品获取顾客,店铺可以快速复制扩张,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赢得较多市场份额。

 

 

中国新式茶饮产业链下游:消费者画像

 

 

2016-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规模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元,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网络支付技术的完善,使得网络购物更加方便,有效缓解了新式茶饮在疫情期间线下经营的损失。新式茶饮消费群体接受程度逐渐上升,以及品类不断创新拓宽,消费者对新式茶饮的热情持续上升,随之需求上涨,预计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频次、价格

 

调研数据显示, 2022年94.0%的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每周购买新式茶饮;16-20元是新式茶饮消费者能接受最高客单价的区间,占比达41.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新式茶饮市场消费者认知程度加深,大多数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频次增多,可接受的最高客单价金额在16-20元居多,该价格段的茶饮品牌将增多。

 

 

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频次及原因

 

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次数变多的前三原因,分别是:尝试新饮品(62.1%)、缓解压力(52.8%)、口味好(50.2%);购买次数减少的前三原因,分别是:疫情购买不方便(44.8%)、价格太高(37.1%)、喜好度下降(35.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产品的迭代和创新可以吸引到更多消费者,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及低糖化可减少顾客流失。

 

 

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渠道、购买原因

 

调研数据显示,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渠道以线上为主,小程序下单率高于外卖平台。消费者选择线上下单,到店自取的比例为63.7%,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占比过半的原因有无接触取餐更安全、不方便去店内购买、节省时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消费者选择线上消费的主要考虑方便省时和安全两个方面,品牌可以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吸引到更多消费者。

 

 

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因素、品牌忠诚度

 

调研数据显示,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产品看重口感(29.4%)、质量安全(28.2%)两项因素。品牌忠诚度方面,有71.2%的消费者会集中在几个固定品牌内进行消费,仅14.1%消费者不看重品牌。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部分品牌已在顾客端打造出较高的口碑,目标群体忠诚度显著提升。

 

 

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喜欢的优惠活动及不满意因素

 

调研数据显示,满减活动(47.4%)、第二杯半价(45.6%)、办卡优惠活动(39.7%)是消费者排名前三喜欢的优惠活动;排队太久(49.2%)、价格太高(48.4%)、口味太少(34.5%)是消费者不满意的前三因素。

 

 

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小料消费行为

 

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消费者表示,会在购买新式茶饮的时候额外添加小料,其中有69.4%是为了调制新的口味,有52.4%认为添加的小料会使饮品口感更好。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不同小料的添加能满足消费者丰富多元的搭配需求,商家可以着重研发小料,以获得更多的客流。

 

 

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满意度

 

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新式茶饮整体满意度较高,其中,新式茶饮的口味比例最高达到79.2%,其次是配送服务和门店,分别占比74.8%和72.3%。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新式饮品的包装和价格满意度仍有提高的空间,从头部品牌的成本结构来看,原材料成本占35%-40%,仍有压缩空间来减低成本,包装上也能通过联名等方式推出更精致的外观产品。

 

 

2022-2023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趋势(一)

 

预计2022-2023年,新式茶饮果茶类将会持续受到市场青睐,56.9%的新式茶饮消费者表示喜欢水果茶系列。果茶品类颜值高、口感清爽,有效激发顾客购买欲望,且符合消费者追求健康饮品的消费理念,品类活力仍将持续。果茶细分品类中部分品牌已经初具规模,如:LINLEE、快乐柠檬、丘大叔柠檬茶、7分甜等品牌店铺已达上百家,行业赛道仍在扩大。

 

新式茶饮企业品类不断创新拓宽,有效提升消费者对新式茶饮的接受程度,拉动了新式茶饮的需求。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元,这得益于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部分线下新式茶饮消费者回流,且线上消费逐渐完善,消费者购买产品渠道逐渐完善,消费新式茶饮产品更加便捷,预计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2022-2023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趋势(二)

 

新式茶饮行业赛道玩家居多,且行业内品牌加速扩张的步伐,促使行业竞争持续加剧。近几年,新式茶饮品牌持续扩张,其中蜜雪冰城、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品牌已覆盖200余座城市。店铺数量方面,如CoCo、茶百道等品牌店铺数已超5000家,行业竞争持续加剧。

 

新式茶饮消费者购买次数减少的主要的原因是,疫情期间购买不方便以及等待时间太久。调研数据显示,新式茶饮消费者以线上消费为主,通过线上下单自取的新式茶饮消费者达到63.7%,第三外卖平台46.8%,品牌线上平台55.0%,线上消费减少疫情期间接触的风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