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到底是一门怎样的生意?有人爆赚20亿!

商界观察
2022-05-04

来源丨海哥商业观察(ID:hgsygc)
作者丨简小编

 

4月5日凌晨,上海某核酸检测实验室内依然灯火通明。张诚是检验科的一名普通科员,此时,他刚刚接收了定点机构送来的一箱检测样本。小心翼翼地撕掉外包装袋,张诚将样本移到专业仪器上。随后,通过核酸提取、核酸转移、核酸扩增、结果审核四步,实验室将最终得出这批样本的结论分析报告

 

在全国,像这类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越来越多。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全国共有12277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总检测能力达到4555万人份/天。

 

随着我国实行动态清零的疫情应对措施,核酸检测上下游的入局者越来越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行业生命周期似乎也会随着疫情的反复而不断拉长。那么问题来了,核酸检测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一年146亿元,是门大生意?

 

雯子住在上海浦东花木街道,自疫情以来已封控在家累计34天,期间共做过核酸检测15次,抗原检测7次,平均两三天一次的全民核酸她已经习以为常。

 

除了疫情爆发期的短时间内集中大规模核酸检测之外,大量服务相关行业即便在疫情平稳期也是要求核酸检测常态化的,如快递、餐饮、出租车等。此外,跨地区活动也往往要求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自新冠疫情发生至2022年4月,全国已经完成的核酸检测人次为115亿。

 

毋庸置疑,核酸检测一定是一门大生意。中商产业研究院在今年年初发布的分析报告称,2020年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达到121亿人民币,最近两年更是以18%-19%的速度增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6亿元。但事实上,随着近几月疫情频繁在诸如深圳、广州、上海、北京这样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爆发,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显然已远超该数值。

 

对普通人而言是“黑天鹅”的一场疫情,却让一些企业陆续站到了风口。

 

之江生物(688317)、圣湘生物(688289)、捷诺生物、伯杰医疗、达安基因(002030)和华大基因(300676),早在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初期,这6家企业就已先后获得了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上市资质。其中,圣湘生物、之江生物分别于2020年8月28日、2021年1月18日先后挂牌科创板。

 

整个2020年,毋庸置疑是属于它们的高光之年。

 

以疫情后上市的两家企业来看:之江生物2020年扣非净利润达到了9.27亿元,同比增长1993.02%,总市值一度达到140亿元。财报显示,其高通量、全自动化特点的全自动核酸提取仪销量增长显著是业绩提升的主要原因。圣湘生物表现更亮眼,其2020年归母净利润26.17亿,比上一年增加了65倍。其中,核酸检测业绩占比高达76.6%,仅核酸试剂一项,就给这家公司带去了一年20亿的纯利润。

 

此外,还有达安基因、金域医学、明德生物、东方生物等,无论是上游的检测设备、试剂生产商,还是下游的检测服务商都在2020年迎来了业绩爆发,净利润成百上千倍地增长。

 

据说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说过一句话,“判断一门生意是不是好生意,就需要问这样的情况能持续多久?”像2020年那样的高光时刻,对新冠检测上下游公司而言,能持续多久呢?

 

答案是并不久。

 

(图片来源之江生物官网)

 

    红利消退,业绩变脸

 

躺赢的快乐只持续了1年。

 

据之江生物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20.19亿元,几乎与2020年持平,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实现净利润7.59亿元,同比下滑18.61%。报告指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集采,是导致业绩下滑的原因。

 

圣湘生物作为2020年的行业黑马,在过去的一年同样表现欠佳。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业收入为45.15亿元,同比下降5.22%。归母净利润为22.43亿元,同比下降14.29%,上市次年即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这也直接反应到了股价上,上市当日创下151.79元/股的最高价后,截至4月25日中午收盘,股价已跌至42.19元/股。

 

一年之间业绩变脸,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因为集采导致的利润大幅下跌。

 

疫情之初,核酸检测就是以一个暴利的面目杀入市场的。据开源证券的测算,华大基因2020年的新冠检测试剂,单盒的净利润能达到50元。达安基因在2020的半年报里披露,它生产的核酸毛利率高达85.39%,比农夫山泉引以为傲的60%的毛利率还高,堪称比卖水更挣钱。加之早期市场上曾出现过黄牛倒卖核酸检测名额,一个24小时出结果的名额甚至可以卖出1780元的天价。

 

行业暴利+市场乱价,让核酸检测这门生意沦为香饽饽。但随着疫情常态化和动态清零政策的推进,核酸检测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刚需”和“急需”,高企的价格和混乱的市场注定不可能长久。

 

今年4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要求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规定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这已是全国第四轮核酸检测降价。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定价已经逼近3到5元的生产成本,薄利多销已成为行业主基调。

 

其次,核酸检测技术的壁垒并不高,最主要的门槛是资质审核。而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如今核酸检测入局的企业早就不止最开始的6家了。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的一份文件显示,仅仅到去年6月,就已经有29个核酸检测试剂被批准通过,市场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瓜分的局面将得到一定的改善。

 

    1000亿赛道崛起

 

犹记2020年初,疫情滚滚袭来时,一罩难求是多少被封闭在家的普通人的真实写照。KN95口罩机、熔喷布、鼻梁条等纷纷迎来价格翻倍,原来几毛钱的口罩应声上涨至5元以上。

 

如今,口罩早已走下神坛。据瑞士《一瞥报》报道,到2020年年底,中国有95%的口罩生产商濒临破产。

 

如今的核酸检测,会走上如口罩一样的老路吗?

 

目前下定论为时尚在。但好在和口罩生产相比,核酸检测背后大多是生物医学类富有一定技术含量加持的公司,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资本层面,都不乏上下求索的精神和实力。

 

A、抗原检测,1000亿元的新赛道

 

核酸检测一直有两种路径,此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行的是有着新冠检测金标准之称的PCR方法,此外还有一种基于免疫学的新冠抗原检测。和前者相比,抗原检测不需要太过专业的技术手法和设备,仅凭盒身中提供的元件,就可自行在家完成抗原自测。

 

今年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将抗原检测定性为核酸检测的有效补充手段。这意味着新冠检测由PCR检测的单一方式,过渡到“PCR检测为主,抗原检测为辅”的分级诊断阶段。对相关企业而言,无异于是在现有核酸检测的市场基础上,开辟出抗原检测的巨大市场空间。假设参考海外抗原检测试剂盒每月2次的最低发放频次计算,预计国内抗原检测一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

 

消息推出当天,A股新冠检测板块集体直线拉升,截至当天收盘,万孚生物、九安医疗等个股涨停,东方生物、华大基因等个股涨超10%。事实上,这些企业早就将抗原检测瞄向了国际市场。

 

目前,这些生物公司已经从抗原检测中大幅获利。以万孚生物为例,其今年第一季度营收26.25亿元,同比增长276.87%;净利润为9.04亿元,同比增长481.32%;扣非净利润8.99亿元,同比增长535.50%。也就是说,它赚的钱已经超过了去年一年。

 

九安医疗因拿到了美国的上市批准与美国相关部门签订了抗原检测试剂的大额订单,曾在两个月内股价涨超10倍;万孚生物的抗原检测产品销售已覆盖欧洲、亚洲、拉美、中东等区域超过100个国家;除此之外,迈克生物、华大基因、迪安诊断、明德生物等公司均已斩获海外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上市资质。

 

B、未雨绸缪,降低单一业务依赖

 

除了不将鸡蛋全部放在核酸检测这一个篮子里之外,也有不少公司利用在核酸检测上获得的红利未雨绸缪。

 

今年3月,与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并称中国ICL(独立医学检测实验室)四大龙头的艾迪康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摇身一变成为了最受瞩目的拟IPO公司之余,也试图将中国ICL市场版图拼凑完整。

 

招股书显示,艾迪康2021年的营收达到33.8亿元,净利润为3.22亿元,看上去似乎没赚什么钱,背后却透露出了艾迪康下的一盘大旗——规模化。

 

过去两年里,艾迪康在全国共建立起了26个自营实验室,尽管数量在四大龙头里不算最多,但却穿透了31个省市1500多个市县与170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起专用冷链物流网络,检测量可达到1年8050万次。

 

显然,无论新冠疫情是否终将过去,这26家自营实验室,才是艾迪康为未来发展铺就的一条黄金跑道。

 

尾声:

 

作为一门生意,目前看来核酸检测短时间内无可替代,但要想回到2020年的荣光,已经很难了。红利期渐渐暗淡以后,有的企业或许会步上熔喷布的后尘,有的企业则可能已经吹响了弯道超车的号角。

 

不管怎样,风还在吹,但远没有那么大了。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