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企业,懂得建立“校园文化”+“军队文化”
来源丨酵母总裁班(ID:yeastbs)
作者丨酵研院
点击阅读原文
企业由小做到大,很多会犯“大企业病”。这个概念很抽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工作效率降低,创新能力不足。
比如内部信息不畅,各种审批等流程复杂,跨部门协作难以展开,创新项目进度缓慢,甚至有时根本找不到牵头人……
1、怎么解决大企业病?
人多了,队伍确实不好带,怎么办?
此时一个常见思路是,通过建立管理制度,让员工变得更好管理。
比如通过KPI考核和激励,建立某种“优秀”标准。
员工为了保住工作、升值加薪,会想办法在现有考核制度下努力卖命。
管理难题看似解决了,但长期来看却存在极大的风险。
德鲁克说,企业的职能有且仅有两个,即营销和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基层一线员工往往是创新行为的第一发起点。
但KPI很难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某种程度上,甚至会抑制员工的创新能力。
为什么?我们需要先明确一点,每个人都有“寻找舒适区”的本能。这种舒适区并不仅仅体现在体力上,还体现在心力和脑力上。
而企业人才基本符合二八法则,只有20%的人具有创新精神,愿意为创新承担风险。剩下80%的人,往往更愿意用确定性的方式追求各方面的稳定。
这些员工为了完成KPI,会使用熟悉的工具、方法和工作流程,用简单高效的方式完成工作量。
工作效率当然会提升,但时间久了,他们会受“惯性思维”左右,在自己熟悉工作习惯中,慢慢成为听话的“小绵羊”。
“小绵羊”随组织越积越多,直到这个组织不再关心外部世界,自身也已经脆弱不堪了。
所以作为组织创新力的第一发起点,一旦一线员工失去创造力和激情,组织很难创造价值,也将失去对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
那么,开掉小绵羊吗?你会发现开掉之后,还会出现更多。因为你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讲,是鼓励“执行”,而不是“创新”。
管理是为了寻求秩序和稳定性,而创新本质上是为打破稳定秩序。两者看似矛盾,但对组织来说同等重要。
老板们希望团队能服从指挥还有创新力,但想找到最佳平衡点很难,起码仅通过考核和激励是不行的。
2、阿米巴的核心是“激活微个体”
2010年,稻盛和夫重新出山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这一案例曾震惊全球。
导致日航濒临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失去了活力与创新动力。由于运营与管理体制僵化,内部官僚化严重,当时日航甚至成为政府官员“养老”的好去处。
但在年近80岁的稻盛和夫出山后,不到两年,日航实现了扭亏为盈。
稻盛和夫怎么做到的?一方面是他“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一方面是使用了“阿米巴管理”模式。就是将庞大的日航,拆分成无数小的工作单元(每个小的工作单元就是一个“阿米巴”)。
比如推进一项业务,以前需要上情下达层层传递的,现在只需根据一线实际情况,为该业务搭配几个阿米巴,比如工序A、工序B、工序C……
这样做的好处是:大企业信息传达效率低、反应不及时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同时,基层组织的增加,让基层中的“能者”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追求舒适”的人也变得无处遁形。
更深层的原因是,阿米巴激活了组织中的“微个体”,让每个员工最大程度发挥潜能和创造力。
因为阿米巴小组,都是一个独立核算单元,工作成效一目了然,同时根据业务需求,阿米巴可以灵活调整,这也保证了阿米巴小组内的创新土壤。
当组织中的每个员工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激发时,一个组织的效能才能得到激发。
每个管理者都要意识到,“利己”是人的本能, 员工加入一个组织,最高需求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于那些喜欢创新的员工,冗余复杂的流程不仅会降低效率,也会消除他们的积极性。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个人的善意。而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所以回到我们前面说的例子,当一个企业人多了,管理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管理给员工赋能,激活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根本。
3、“校园文化+军队文化”:组织创新能力的土壤
问题是,怎么激活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在此我们需要强调,“阿米巴”模式并不是方法论,而是一种组织管理的意识。
未来成功的组织形态,也不一定非要“阿米巴”,但一定是类似阿米巴的那种更灵活、更高效,更如流水一般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样的组织如何构建?我们在此介绍两种方法。
01.一个优秀的组织,懂得建立“校园文化”。
我们知道河南有家知名企业叫“胖东来”,将连锁巨头家乐福、沃尔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靠的是什么?就是把客户服务做到了极致。
零售行业有句话是这样说:一个企业最好的招牌就是员工的笑脸。消费者用心感知,用脚投票,品牌就起来了。
但一个组织怎样才能让员工发自内心地向客户传递温度呢?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说,企业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的文化理念,胖东来其实是一所学校,不是企业,目的是去传播科学的生活理念,让更多人懂得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人生。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却和德鲁克“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个人的善意”有些相似。
一个组织的存在,逐利并不是根本目的,也要担负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团队凝聚力、诚信求真、研究和思考,是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创造的。
所谓“校园文化”,核心是让组织中的每个人,保持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态度,以及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关注度。
学校是一个搞研究的地方,企业也需要研究对策、研究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早期在硅谷发展迅速的企业(如谷歌、脸书),早期团队都有浓厚的校园文化烙印,乔布斯、拉里佩奇、扎克伯格这些人都讨厌死板的KPI、讨厌复杂层级,因为校园文化强调的是个人意志。
硅谷这些公司在管理上大多自由度很高,但宽松的环境并没有让效率降低,相反,他们大多喜欢主动拥抱不确定性,甚至通过创新引领世界。
而开放舒适的环境,最容易激发团队探索和创新欲望,这点非常重要。
有人称其为“极客精神”。这样的团队其实更容易看到未来。
所以,KPI不是万能的,适当丢掉KPI,鼓励创新、试错,鼓励探索精神,长期看来,你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就提升了。
02.一个优秀的组织,懂得建立“军队文化”。
当然,企业毕竟不是校园,一味地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也会令组织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也应当对校园文化中的“无组织无纪律”给予限制。
用什么方式限制?就是引入军队文化。
与校园文化相比,军队文化更强调执行力和目标结果导向。那么军队文化会压抑个人自由意志吗?用得好就不会。
比如美国军队非常善于释放个人的创新潜力,从二战开始,美国军队经历了数次大战,已经从师、集团军为单位,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特种小队,通过无线电,调动后方火力支援。这种战术已经得到了多次验证。
从管理学上解读,你会发现,美军的“小团队+大平台”的作战方式跟“阿米巴”很像。没错,美军正在实施的,就是“阿米巴管理模式”。
既保证了一线团队的创造力,又通过背后的大平台,保证了战略的可控性。很多企业也正在践行这种模式,比如华为。
华为顾问田涛在《理念、制度、人》中写到,华为文化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类校园文化和类军队文化。
即通过校园文化保证年轻人的创造力,又通过军队文化塑造组织敢于冒险、敢于牺牲的拼搏精神。华为今天取得的成绩就是最好的例证。
好的管理是能够发现人性,发现组织内个体与群体的欲望,不抹杀、不打压,同时还能很好地实现控制与调用。
激活微个体,这是新时代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基本功,背后考验管理艺术,也需要讲究科学的管理技巧。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