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放弃的理想,李书福实现了9次
来源丨何加盐(ID:ihejiayan)
作者丨何加盐
点击阅读原文
最近在研究李书福,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已经创办了9所学校。其中包括3所本科院校和1所研究生院。
我不禁想起了俞敏洪。记得他曾多次说过,人生理想就是要办一所大学。这个理想也打动过很多人。
于是就去查了一下,想看看俞敏洪的这个理想,实现得怎么样了。
一查之下才知道,原来,俞敏洪已经宣布放弃这个理想了。
在2021年6月23日播出的那一期《十三邀》里,他对许知远说:
我其实本来希望自己成为斯坦福那样的人,弄一块地建一座大学,把一辈子的钱都弄进去,最后变成一个中国顶级名牌大学。 我曾经有过这个念头和想法,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我觉得我可能没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环境,能把这件事做起来……(叹气)我现在被现实、生活和工作弄得焦头烂额的。
世界上令人叹息事情很多,其中一件,就是眼看着一个理想主义者放弃了理想。
作为一个多年来一直鼓励年轻人心怀梦想,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俞敏洪最终却屈从于现实,放弃了希望,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但我又不禁好奇,为什么俞敏洪说起来这么艰难的事情,李书福却成功了,而且还先后成功了9次呢?
从1997年创建第一所学校以来,到现在,李书福旗下已经拥有了1所研究生院,3所本科大学,3所高职,2所技校和中职学校。具体名单如下:
其中,吉利学院和三亚学院都已经发展成占地超3000亩,学生人数超2万人的综合性二本高校;而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则主要培养硕士和博士,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教职员名单中有多位院士。
为什么俞敏洪多年来想要建立一所大学而不得,而李书福却建成了这么多所大学?难道是俞敏洪的条件没有李书福好,或者说俞敏洪的能力没有李书福强?
其实,如果要说办学的初始条件,俞敏洪无疑要比李书福好得多。
从学历上来讲,俞敏洪是正儿八经北京大学毕业;李书福是高中毕业,有钱了以后才去拿了在职的文凭。用句俗气的比喻来说,在对大学的了解上,李书福充其量只见过猪跑,而俞敏洪可是整天吃猪肉的啊。
从行业经验上来讲,俞敏洪在北京大学当过老师,从北大辞职后,也一直从事教育培训行业;而李书福是照相师傅起家,后来开摩托车厂,汽车厂,和教育完全不沾边。要怎么弄一个学校,难道不是大学教师比摩托厂厂长更懂行得多吗?
从人脉资源上来讲,俞敏洪身处北京,且长期居于教育行业,所交往的朋友大量都是高校的老师、校长们,与教育部等主管单位也长期打交道,在这个领域不管需要什么人脉,他都能够比李书福更快、更好地找到关系。如果说要搞一个汽配厂,我相信李书福更知道该找谁,该怎么找。可问题是,他们是去办学校啊!
从可用资金上来讲,俞敏洪的新东方是轻资产、高利润,而李书福的吉利身处汽车制造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薄利润。在吉利最早开始办学的90年代末,李书福欠一屁股债,连供应商的货款都没法及时支付,而俞敏洪则钱多得都数不完。而且俞敏洪身边有一大堆亿万富豪朋友,有无数国内国外的投资人关系,筹集资金比习惯于独来独往的李书福要容易太多。
不论从哪方面条件来讲,都应该是俞敏洪比李书福更能建成大学。但现实偏偏是俞敏洪在此点上一事无成,而李书福却一成再成。
其中的关键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先和大家一起来回忆一篇初中学过的课文吧:
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 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拿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子,一只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买一条船去,到现在都没能成功?你拿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去完南海回来了,他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在我看来,俞敏洪和李书福在办大学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就很像文章里提到的富和尚与穷和尚。
俞敏洪想得太多,说得太多,却做得太少;李书福不怎么说,但是他埋下头去做了。
埋头去做,就成功了一半;说得再多,不去做,终究是白搭。
进一步分析,之所以一个停留于想和说,另一个却进入到实干环节,除了个人性格的差异之外,还有“愿力”大小的区别。
在俞敏洪这边,办大学是自己人生锦上添花的事情,能够成功自然更好,成功不了也无所谓。他要办大学的愿力,是相对不足的。
而在李书福这边,他早就认定,他的汽车厂必须要有充足的人才和廉价劳动力,当时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认为办大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
所以对李书福而言,办大学是涉及到汽车厂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汽车厂是他整个生命所系,大学办不成,汽车厂很可能会失败,他的整个人生也就因此失败。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把学校办成。他要办大学的“愿力”,是极其强大的。
愿力不足的人,总会借口于别的事情很忙,或者现实面临很多困难,就拖延开始行动的时间;哪怕是好不容易终于行动,只要遇到一点麻烦,就容易退缩、放弃。
而愿力强大的人,不管别的事情有多忙,现实有多少困难,都不能阻挠他开始的脚步;哪怕是路上遇到再多困难,他都会百折不挠地朝这个地方前进。
平心而论,俞敏洪并不是完全没有行动过。
在2007年前后,他曾经去找过北京某区县的政府部门打听这事,但是由于办大学有一个基本门槛,需要至少500亩的土地,而当时他能拿到的地只有200多亩,所以就放弃了。
2013年,他也曾经担任过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理事长,并一度把耿丹学院看作是实现自己办大学之梦的途径。但2016年,他就因“理念差距”和“民办学院生存艰难”而退出。
而这样的问题,在李书福那里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
李书福早期所建的学校,是先办学,后取得各种许可证的,政策的障碍根本就影响不了他要前进的道路。
本地办不了学校,他就到外地去,区域的限制也阻挡不了他要办学校的决心。
至于办学过程中的艰难,那更是数不胜数,但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就是了,暂时解决不了的先绕过去,把学校先办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李书福成功了一次又一次。
如果俞敏洪真的是有强大的愿力要办一所学校,以2007年前后他的名气、影响力、资金实力,以及当时各地政府部门对招商引资的饥渴程度,在地方上拿到500亩以上的地办一所大学,完全是可能的,又何必非要拘泥于北京呢?
毕竟,当时有那么多民营企业家都办起了民办大学,真心想办的话,俞敏洪完全是具备条件的,甚至是比那些民营企业家好得多的条件。
但俞敏洪直接放弃掉了。在若干年之后,他将原因推给了“我可能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环境。”而没有看到,在同样的环境之下,很多能力未必比他更强的人,干成了他想干没干成的事。
俞敏洪和李书福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理想从来都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没有行动的理想只是空想,有了行动的理想才是有机会实现的梦想。
如果你曾经心怀理想,现在却一事无成,或许你应该想一想:我的愿力足够强大吗?我为理想而付出行动了吗?
如果你仍然心怀理想,或许你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坐在这里空想,而是马上开始行动。
对俞敏洪老师的理想,我觉得没必要这么早就说放弃。因为俞老师现在还不到60岁。
如果创办一所好的大学真的俞敏洪念念不忘的理想,那么他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可以去实现它。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相信俞老师应该比我们更懂得这个道理。
毕竟,是俞敏洪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