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深耕实体经济!非互联网客户占52%
来源丨易简财经(ID:ejfinance)
作者丨吉尔
点击阅读原文
云业务,阿里第二引擎
2022年2月24日,阿里发布了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2021年10月-12月)。
财报显示,三季度阿里营收2425.8亿元,同比增长10%。截至2021年末,阿里全球年度活跃用户达到12.8亿,较9月净增4300万。净利润方面,三季度为204.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财报中阿里在收入多元化方面更进一步,特别是云业务。
财报显示,三季度整体营收中:
中国商业部分营收1722.26亿元,同比增长7%,收入贡献比71%;
国际商业营收164.49亿元,同比增长18%,收入贡献比7%;
本地生活服务营收121.41亿元,同比增长27%,收入贡献比5%;
云计算营收195.39亿元,同比增长20%,收入贡献比8%;
数字媒体及娱乐营收81.13亿元,同比增长0%,收入贡献比3%;
创新业务及其他营收10.34亿元,同比增长63%,收入贡献比1%。
该季度内,经调整EBITA利润1.39亿元,是阿里云连续第五个季度实现盈利。对比历史数据,2015财年,阿里巴巴首次披露云计算营收,当年阿里云全年收入为12.71亿元,到最新三季度营收195.39亿元,成长性可见一斑。
并且,阿里云的营收已经超过国际商业,仅次于中国商业,是名副其实的阿里第二引擎。
阿里在财报中表示,阿里云的收入组成正愈趋多元化,其中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贡献正在稳步上升。截至2021年12月31日,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已经占到了阿里云总收入的52%。
这意味着,云计算的下一个周期将会改变,互联网客户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实体产业将成为云计算的下一个增长市场,而如何深入这个市场,将成为阿里云的首要目标。
2、云钉一体服务实体经济
云计算如何切入实体产业,钉钉自然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工具。
据第三方分析咨询机构Gartner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个性化企业级应用场景,为了满足所有业务场景的需求,需要开发至少5亿个新的APP,花费4年时间。报告指出,近九成企业都面临应用开发的挑战,预估到2024年,全球约有65%的应用程序都将涉及低代码开发。
以一汽为例,原本一汽集团采用的是汽车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启明公司,自研的企业协同平台ECP,ECP平台只有协同办公、应用集成等能力,这让一汽只能进行一些普通的管理。
2019年,一汽集团和阿里达成战略合作,开始在集团内全面推广实施钉钉。
之后,启明公司以钉钉为底座,用户场景为驱动,构建一个“泛在链接、一切在线”的一汽数字化办公生态平台“启明智钉”,建立一汽集团与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泛在连接,打造合作共赢生态圈。
如今,整个一汽集团有超过300个移动应用集成到钉钉上,集团总部12万余人上线后,红旗300多家经销商、奔腾经销商也陆续上钉钉。除此之外,一汽红旗销售公司的营销体系,也都在钉钉上,主机厂和经销商之间实现了信息协同。
2020年9月27日,阿里巴巴还公布“云钉一体”战略的新一轮部署:将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并整合集团所有相关力量,确保“云钉一体”战略全面落地。
顾名思义,“云钉一体”就是将阿里云和钉钉融为一个整体,阿里云提供水电煤一样的算力基础设施,钉钉则像Windows操作系统那样,让企业可以快速开发管理组织和业务的应用。
数据显示,工信部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以上都在使用钉钉。而从2022年第三季度来看,制造、零售、物流等实体经济相关企业的数字化效率大大提高,其中包括山东能源、鲁花集团、越秀地产、立白、百丽、蒙牛、复星、卡宾服饰等企业。
3、软硬一体,构建技术壁垒
在服务企业的同时,阿里云自身的技术也需要不断进步。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奥会上,阿里云就实现了什么叫“云上奥运”,其支撑赛事运营所需的核心系统100%迁移上云。通过阿里云支持的奥运转播云,首次在云上传输高清电视及网络直播信号,转播超6000小时内容,将奥运实况无碍传送给全球数十亿观众。
这其中,无论是隔空取物传递奥运圣火的“云任意门”,还是能让观众放慢动作看清冰场黑手的“子弹时间”,都是阿里云软硬一体结合的代表。而这些“黑科技”的背后,都是阿里云多年以来坚持的自研技术。
2021年6月,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强调了阿里云发展的四个核心战略: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做好服务。
其中,“做深基础”投入最多、期望最高、挑战最大,同时也是阿里云的立足之本。要提供最好的计算产品和服务,就必须坚持自研,把“做深基础”做到极致。
人才的厚度往往决定了技术厚度,阿里巴巴集团38位合伙人有三分之一是技术出身,10万名员工有60%属于技术人才。
科技感最浓的阿里云,则拥有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研究覆盖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芯片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在国际顶级技术赛事斩获60余项第一,在国际顶级会议发表论文1000余篇,公司9成员工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国内第一,他们构成了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底座。
阿里巴巴布局的每个前沿技术领域,背后都有全球顶级人才的支持。2018年5月,犹他大学终身教授李飞飞加盟阿里,担任阿里云数据库负责人;2019年3月,深度学习框架Caffe之父贾扬清离开硅谷,成为阿里云计算平台负责人。不论来自学界还是业界,阿里的科学家们总能在科学、技术、工程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用最前沿的技术,服务最广大的人群。
在阿里云这块技术土壤上还诞生了多隆、吴翰清、李响等一大批杰出的技术工程师,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顶尖的成就。
过去十二年,阿里云持续投入自研云技术,打造出中国唯一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今天阿里云继续“向下生长”,从飞天云到倚天芯片,打造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AI平台等以云为基础的软硬件技术体系。
显然,阿里云将继续做深云的底座,在核心基础软硬件领域加大自研力度,基于云的特性来构建整套IT基础体系。
4、行业最好的示范
近日,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第三季度)跟踪报告》,报告披露了2021年Q3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
其中,Q3阿里云市场份额为38.24%,位列第一;腾讯云市场份额为10.92%,位列第二;华为云市场份额为10.74%,位列第三。可以看到,在国内市场中,阿里云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而在云厂商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阿里云之所以能在这场行业长跑里获得显著优势,正是得益于向上承接企业需求的云顶一体,与向下构建技术壁垒的软硬一体。这二者的完美结合,让阿里云通过数字技术服务实体经济,并给云计算行业的后来者做出了示范,推动整个数字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