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南鹏、邓锋到庄辰超,盘点“创而优则投”的大佬们
来源丨IT桔子(ID:itjuzi521)
作者丨吴梅梅
点击阅读原文
古语有「学而优则仕」,而国内创投圈里的「创而优则投」的现象其实也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了。
据 IT 桔子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至少有 30 位创业较为成功的大佬们转行当投资人。早前有携程&如家的沈南鹏做红杉中国、NetScreen 的邓锋创办北极光创投;中间有新东方徐小平做真格基金、猎豹移动的傅盛做紫牛基金;在近几年还有 UC 的梁捷创办不二资本、去哪儿网庄辰超创办的斑马资本等等。
这 30 位创投大佬们从何时开始创业,何时开始投资,投资成绩又如何,详见如下表格:
这些大佬基本至少有过一次相对成功的创业经历,比如将公司做到上市的腾讯创始人曾李青、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阿里巴巴合伙人陆兆禧;顺利把公司卖给了国内外大公司的邓锋、邵亦波、向海龙、吴世春;或者在某些方面做得独到,获得了一定的声望,比如麦包包创始人叶海峰。比较共性的一点是,他们绝大多数通过创业获得了财富基础,这也是大佬们后来进行独立投资的底气和资本。
企业家转行做股权投资的方式有很多种,最灵活的是做个人天使投资,以个人身份参与投资;最隐蔽的是做 LP,成为机构的投资人;而最常见的是作为 GP,成立专业的投资机构。当然也有较为特别的案例,如比如哎呀呀、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正在加紧投资孵化类似连锁项目,包括 ACC 超级饰、WOW COLOUR;比如去哪儿庄辰超创办斑马资本,用斑马资本重注投资了便利蜂,边做投资边创业。
从出生时间来看,上述 30 位创投大佬中,80 后仅有谭思亮(趣头条)、姚欣(PPTV)、杨圣辉(龙图游戏)3 位,超过 16 位是 70 后,包括曾李青(腾讯)、邵亦波(易趣)、卫哲(阿里巴巴)、吴世春(酷讯)等;其余有 9 位是 60 后,如邓锋(NetScreen)、沈南鹏(携程&如家)、雷军(金山、小米);还有最年长的 50 后薛蛮 子(UT 斯达康),如今高龄 68 岁了;而徐小平(新东方)如今也有 65 岁了。
从他们进入投资的时间来看,最早做个人天使投资的企业家包括 UT 斯达康联合创始人薛蛮 子、金山联合创始人雷军和李竹;他们从 2000 年前后就开始以个人天使的方式探索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不过,直到 10 年后,他们才决定成立私募投资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
第一批创业成功的创业者转型做投资机构的代表是邓锋,2004 年他将公司卖给了 Juniper。2005 年,他回国创办了北极光创投。同期,沈南鹏在联合创办了携程、如家后,也开始抽身从事投资,创立了红杉资本中国。
邓锋开创了企业家转型做独立 VC 机构的先河,并且是按照「创业」的方式在做投资。而与之不同的是,沈南鹏采用了「借力」的方式——通过和美国知名老牌风投机构红杉资本的合作,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而创立了红杉中国。
两者路径不同,但契机相通,包括之后经纬中国的设立也均是企业家发起设立的。所以说,在 2010 年前,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企业家不仅在创业领域崭露头角,而且在独立风险投资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1~2014 年,中国天使投资机构、VC 机构爆发式出现,期间,更有很多曾经的创业者也去做投资,甚至是「左手创业、右手投资」,主业、副业两不耽误,还能相互辅助。
比如吴世春因为在酷讯的创业中有过教训,在创立食神摇摇不久后就同时做了梅花创投,一边创业,一边学习投资,以免在下一个项目中「被坑」。最后,食神摇摇卖给了美丽说,吴世春也就开始专心搞投资了。
2015 年后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迅雷创始人程浩等大佬们也开始转型做投资。以及近 2 年,百度元老向海龙离职后,也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创办龙众新宜基金。
从投资数量来看,红杉中国目前是最多的,投资事件总计达到 1317 起;其次是经纬中国,出手次数达到 1055 起;真格基金与之不相上下,历史累计投资事件也有 1020 起。
在年龄层面,可以发现创业成功后做投资的大佬们在中间的过程中平均存在着 10 年的时间差;而从 50 后到 80 后,创业开始的年龄和投资年龄均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
他们在首次开始创业项目时平均年龄达到 31 岁,比如 60 后 75 前的大佬在基本在 2000 年前后创业;而 80 后创业者的创业时年龄普遍发生在 2010 年后,比如趣头条的谭思亮。
开始运作投资机构时年龄最大的是薛蛮 子和徐小平,达到 55+岁。徐小平 1996 年加入新东方任合伙人,到 2006 年 9 月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历经 10 年,届时他已达「知天命之年」;之后徐小平开始淡出新东方,专注搞投资,并在 55 岁时创办了真格基金。
对于这些已经品尝过创业成功的滋味,且年龄达到 40+的大佬们而言,人生的下半场该如何走是值得慎重考虑的——经验和阅历对他们进入投资是加分项,但并不利于再次进行新的创业——与其和年轻人正面 PK,不如投资有前途的年轻人。
除去客观因素外,促使大佬们纷纷转型做投资的动机是多样的,比如重新思考人生方向、认知到投资的价值。创业成功「九死一生」,是高风险收益波动极大的经济活动,而投资相对而言是低风险、回报确定性更高的行为。当然,从优势上来讲,大佬们「阅人无数」,可以和不同的创业者碰撞、交流,有利于开展投资。
从机构的取名来看,有些大佬们为了强化个人 IP,在机构名字上也有「巧思」和「私心」。比如俞敏洪和盛希泰合伙创办的洪泰基金,薛蛮 子的蛮 子基金,陆兆禧创办的禧筠资本,曾李青创办的德迅投资点出了腾讯,叶海峰创办的海丰至诚天使投资基金,以及向海龙创办的龙众新宜基金——这些机构的名称就带有浓厚的个人标签。可以看出,这类风投机构将创始合伙人的名誉和机构品牌深度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也更要求他们学会「珍惜羽毛」。
另外,在这些大佬身上,我们还看到了创业者与投资人相互成就、相濡以沫的故事。有的是给曾经支持过的机构出资,做 LP;有的则是像姚欣这样给曾经投资过自己的风投机构出力,做合伙人。
早在 2006 年,姚欣刚创办 PPTV 不久,蓝驰创投在早期投资上给予了支持;2014 年底 PPTV 被苏宁以数亿美元并购。姚欣不仅让早期的风险投资者获得退出和回报,而且还在 2016 年,加入了蓝驰创投担任投资合伙人。此外,去哪儿 COO 彭笑玫,也在 2016 年加入了去哪儿的早期投资方 GGV 纪源资本。
经历了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转型后,大佬们对创业、投资有什么独到的思考和观察吗?我们从中选取了几个代表人物,一起来解锁下大佬近期对于投资的认知吧。
50 后徐小平:做投资就是为了开心
徐小平,50 后人士,从音乐硕士、艺术团老师到出国留学,之后回国成为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谱写了「中国合伙人」的精彩篇章;然后转身成为天使投资人,不小心成了投资圈中的第一代网红,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讲好中国创业的故事。据 IT 桔子记录,徐小平的真格基金至今投资了聚美优品、91 外教网、51Talk、易到用车、完美日记等知名案例。
在 2017 年底的一个大会上,关于为什么坚持做天使投资,徐小平是这么回答的:
其实是开心,很快乐,就是开心,跟大家聊天,谈他们的想法,谈他们的未来。这个过程我是很快乐的,我是由衷的感到快乐,坦率说遇到愚蠢的人也很压抑。但是我是会强颜欢笑,跟他们说「你挺棒的,保持联系」。但是永远不再联系了。
有可能是真心话,毕竟那时徐小平已经年过六十,而且实现了财务自由,不受物质的左右,基本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当然,大佬也有更深层次和更具高度的思考,比如——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命运捏在自己的手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这个国家不可能不繁荣、民族不可能不强大。一代年轻人投入到创投大潮,才有今天的中国,创业的黄金国度。天使投资人是浪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件事情很了不起。
60 后邓锋:做投资该交的学费一定要交
34 岁在美国创业,6 年后创办的公司 NetScreen 成功上市,最后以 42 亿美元卖了,邓锋的前半生是一名成功的华人企业家,后半生则是一位成功、理性的投资大佬。
邓锋曾经投过一个项目,团队后来解散。没想到,其中一个创始人再创业了,而且估值过亿美金,想把邓锋的股份平移到新公司。这让邓锋欣慰之余,更加笃信,做 VC 这件事儿是有意义的。你当时播下的一粒种子,说不定就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
从 2005 年创立,北极光创投就瞄准企业服务类的早期科技投资。其第一期基金中,To B 项目的比例占到了 70% 左右,投出展讯通讯、珠海炬力、山石网科等一批知名科技类公司,IPO 退出数量占到一期基金总投资的 30%。北极光此后也继续坚持投资硬科技赛道,不过 To C 项目的占比也有所增加。
「早期投资并非单纯地指投资早期的公司,而是必须在行业浪潮到来前的早期去投资。」邓锋表示。在投资策略上,北极光创投秉持的是「战略上激进,战术上保守」的打法。
「当我们看中某一个领域的时候,一定要先进去。刚开始哪怕是交学费,也要先投一两个项目,做火力侦察,比如从中后期的项目跟投开始,看得更清晰之后再从资金和人两方面下重注,并逐渐走到早期。」
2010 年,北极光进军医疗健康,并逐步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体外诊断、E-health 五方面展开资本战略布局,相继投出中信医药、华大基因、燃石医学、太美医疗和泽璟制药等知名案例。比如燃石医学创始人汉雨生原本在北极光创投担任医疗投资经理,在预判到国内肿瘤基因组大数据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后,汉雨生转身创办了燃石。在其他机构不敢投的时候,北极光敢投他。
资本风口变换不停,早期科技投资往往容易跟风。而北极光创投一直比较克制、自律,几乎没有参与 O2O,互联网医疗、共享经济这些过去所谓的「风口」。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邓锋的极度克制,对抗人性的贪婪。很多人问邓锋,为什么不多融点钱。(冷知识:基金扩大资金规模就可以成倍地多赚管理费,这是一个对 GP 来说稳赚不赔的买卖。)
「我们没有做更大盘子的基金,也没想去做早中后期都投的资产管理人,这是个人的选择。我们追求长期健康发展,只赚价值投资的钱。」
还有诚信——2017 年,邓锋将价值 1100 万美元的对兆易创新天使投资的个人全部股票捐给清华大学,「当年想投兆易创新的基金很多,竞争激烈,我和一明学弟说如果让北极光投,我就把自己过去天使投资的所得全部捐给清华。北极光投进后,赚了超三十倍,当年我以五万美金的天使投资赚了 200 多倍,变成了 1100 万美金。」
在 LP 看来,邓锋为了让 LP 能挣钱,可以把自己的利益放弃,并且将君子约定兑现。这就给 LP 带来了很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早期投资需要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来等待项目成长。LP 如果跟你没有一个很好的互信,是很难等待这么久的。团队的价值观、北极光基金的规范度和踏实的业绩表现都是募资的增分项。」
70 后庄辰超:以投资的方式开启创业
1984 年,邓小平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庄辰超当时年仅 8 岁,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受益者。那年底,上海市少年宫引进了 30 台苹果电脑,庄辰超就是在那里完成了计算机的启蒙。高中时,庄辰超进入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之后创办易趣网的邵亦波是比他年长几岁的校友。1990 年他首次参加华罗庚杯中学生数学竞赛就拿了一等奖,1994 年被保送到北大电子工程系。
1997 年,还在读大三的庄辰超就开始创业,模仿 Google 做起了搜索引擎产品,叫搜索客,并且还从成为了在 ChinaByte(比特网)的搜索技术供应商。
2003 年,梁建章带领携程在美国上市。庄辰超、彭笑玫也开始谋划进军在线旅游行业。2005 年 5 月,旅游搜索平台「去哪儿」网站上线。2011 年 6 月 24 日,百度投资去哪儿 3.06 亿美元,成为后者最大股东。2013 年 11 月,去哪儿上市,市值一度达到 30 亿美元。2015 年 10 月,携程宣布与「去哪儿」合并。随后在 2016 年 1 月,庄辰超宣布离职。
也是在 2016 年,庄辰超成立了斑马资本,正式转向 VC 正规军行列。而随着斑马资本的投资首秀拉开序幕,庄辰超的另一个创业项目「便利蜂」也逐渐浮出水面。
相比上海,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数量少了太多,知乎高赞回答总结的原因有三:北京天气冷(不想出门)、马路宽(过马路太费时)、没有夜生活习惯……
庄辰超认为,真正的常识应该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的,「北海道不够冷吗,不够荒吗,可这个市场连 7-Eleven 都打不进去,最后让 SEICO MART 占据了当地的垄断地位。」庄辰超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投便利店,不是因为看到了风口,恰恰相反,我们认为便利店近期内不会爆发,至少五年内不会,所以我们还有时间,等大家都看好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在庄辰超看来,国内的 VC 和 PE 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后来者并没有太多优势,所以斑马资本需要从基金模式进行创新。他想做的是控股型的 VC,算是 3G 资本的中国学徒,这套投资打法在国内市场是另类的、非主流的。
庄辰超表示,斑马资本从一开始就是全面控股便利蜂的,便利蜂没有严格意义的创始人,只有创始团队,这是从一开始斑马资本的定位就不一样。
「我们只聚焦我们感兴趣的领域看 BP,一旦选中一个赛道,从早期到晚期的公司我们都会考虑,资金也很灵活,控股或者少量资金的投都会有,控股主要是小型企业。」
另外,斑马也有财务投资,金额较小,主要考虑财务回报,比如他们投过的一家新加坡二手车平台。
80 后姚欣:从 PPTV 到 PPIO,爱投资更爱创业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很适合姚欣。姚欣的创业起点是大学寝室,比国内的很多同龄人要早。
2004 年,姚欣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一,苦恼于在学校没有电视看不了世界杯比赛,同时国内网速又非常慢。当他得知 BT 种子下载的方法后,便想把赛事视频搬到网上,打造网络电视。
在华科宿舍埋头写代码 3 个月后,姚欣开发出了 PPlive1.0 版本,用户可在上面观看直播等视频。它借助了 P2P(Peer-to-Peer,对等网络)技术,实现用户之间互相传送数据。
之后,姚欣休学创业,专心搞 PPlive(后更名为 PPTV)。在此后的 10 年时间,PPTV 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也经历了挫折——与 PPS 恶性竞争两败俱伤,被后来者优酷和土豆赶超,激进扩张大规模购买内容版权导致资金链断裂......
2013 年后,网络视频行业开启新一轮洗牌、整合,优酷土豆合并,爱奇艺并购 PPS,姚欣也选择了让 PPTV 被收购——2013 年,苏宁联合弘毅投资给 PPTV 投了 4.2 亿美元,其中,苏宁出资 2.5 亿美元,持股 44% 成为 PPTV 第一大股东。次年底,苏宁又以 2.4 亿美元增持 PPTV 股份,将持股比例增至 64%。
之后,姚欣便离开了 PPTV,从开始写下第一行代码到转身离开,姚欣花了 10 年的时间。
卖掉 PPTV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姚欣都在想接下来要做什么。思索良久后,「做投资能让我对新技术、新趋势一直保持敏感性。同时,我在创业过程中得到过投资人的帮助,所以我也希望通过投资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这是他在 2016 年下的决断。而加入蓝驰创投,也是为了回报蓝驰 10 年前对姚欣本人的支持。
从做企业「变身」到做投资,姚欣坦言并没有变得轻松。因为做投资最难的是能否比别人更早地在不确定因素里找到一些确定性,预先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姚欣也认为,做投资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创业者把百分百的精力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人则是分散投资组合。从这个角度来讲,投资人要宽容创业者,因为他们冒的风险最大。」
在姚欣看来,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还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手中有锤子的人很容易把世界上的一切当成钉子。这也就是说,当创业者仅从技术出发考虑问题时,会觉得自己的技术这也能做那也能做。面面俱到的做法反而会失焦,将场景都做得不够深入。他建议,技术型创业者开始创业时,就要明确最强的场景需求并深挖下去。
另外,据我们了解到,2018 年 5 月,姚欣再出发,开始二次创业,创立了分布式边缘计算云服务公司 PPIO。PPIO 刚一成立便获得了天使投资,今年 PPIO 更是拿下了 Pre-A 轮和 A 轮共 2 轮融资,蓝驰创投、创世伙伴资本和沸点资本均是其投资方。
创业、投资自诞生起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大佬在两个领域收放自如的横跳也并不稀奇。
对这些大佬们而言,说是企业家也好,称作投资家也罢,代表的是他们的一种身份,可能是短暂的停留,也可能是一辈子的选择。
有的大佬是全力转型,all in 投资,比如沈南鹏、邓锋;也有的是把投资当做副业,比如雷军、俞敏洪,相比投资,他们更爱在实业里折腾;还有的大佬率性而为,想创业就创业,想投资就投资。更有的大佬转向了其他的方向,比如「中国淘宝模式」的奠基者、易趣网创始人邵亦波从创业者转型投资人,最后努力转型为慈善家。
每一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天九老板云老板社群开放了!在群里您可以找商机、交商友,还能了解更多前沿市场趋势、行业分析、创业投资干货!扫下方二维码即刻进群!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