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干货:成功的创业公司,一定踩中了需求拐点
来源丨蓝鲨消费(ID:lanshaxiaofei)
点击阅读原文
这是新消费品牌创业的黄金时代,短短几年,大消费领域各赛道格局波诡云谲,大量新消费品牌异军突起,传统品牌也在谋求变革。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许多热门赛道和网红品牌昙花一现,绚烂过后,徒留一地鸡毛。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赛道才能撑起长青品牌?什么样的打法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浪新消费品牌,对创始人又有什么样的要求?本文节选自“蓝鲨·新消费私董会第1期”,希望对新消费创业者、投资人乃至从业者有所启发。
大家好,我是佐大狮创始人兼CEO戴振开,大家都叫我老K。本地生活服务,我做了近10年,创办佐大狮前,我曾在饿了么负责交易平台,在美团点评负责休闲娱乐频道。
今天我主要讲三点:1.关于赛道选择2.我们对品牌的理解3.创业过程的一些反思
1
天花板、天花板、天花板
第一个问题是创业赛道的选择。对于CEO而言,我认为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对创业公司来说,聪明和勤奋只是基本门槛。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你再努力再聪明都没有用。
创业前,我思考的最关键的事情是:创业赛道到底怎么选?天花板很关键。如果你选的赛道天花板是个万亿市场,就好玩很多。如果天花板很低,你还想做成一个上市公司,我的建议是,还是别干了。
1、产业复合年均增长率
无论你选择什么消费品类,一定要计算你有多少用户。一旦你选择了一个很少人用的品类,随便你怎么折腾,起点就能看到终点。
选择方向时,一定要对CAGR(产业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敏感。CAGR很高说明天花板很高。当然,CAGR很低时也有可能天花板很高,说明是个超级红海市场。大家有没有在CAGR超过100%的行业创过业?我经历过,这种增长速度,想都不用想都可以进去创业。为何高榕会投拼多多?就是看到了这家公司恐怖的增长速度。如果CAGR很低,低于10%,除非是国家项目或民生项目,否则哪怕做到行业第一又怎样呢?
创业的不可能三角,尤其是消费上,你很难找到用户渗透率、消费频次、客单价都很高的品类。你们要做个抉择。用户渗透率高的百分之百是红海。这三者之间,我认为消费频次很重要。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低频的行业,你打广告的效率比别人低很多,投完后要做好长期教育市场的准备,你要熬,熬到“剩者为王”。高频有什么好处?
你可以快速试错,快速获得反馈,所有的营销转化效果都可以乘以N,它是一个指数型增长。当然,还有一些低频、高客单的行业也是好行业,但这些行业往往都有巨头。
你得分清田里的、锅里的、碗里的。初创时,创始人会特别激动地告诉大家,自己进入了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但你要算清楚自己碗里的有多大,否则真的是自嗨。
当时,我也觉得我进入了一个万亿级市场:海天顶峰期的市值接近7000亿元了,调味品市场大得一塌糊涂。但我发现,酱油这个品类在调味品里就占了30%-40%。去掉酱油,基本上也就是小几千亿元的市场。
在天花板这件事情上,最忌讳的就是自己骗自己。很多创始人一上来就特别喜欢讲二级火箭的故事。但我告诉大家,投资人对这个不感冒:你一级火箭做好了再跟我说二级火箭。千万不要把二级火箭的故事讲得比一级火箭还精彩,不然你怎么不直接去做二级火箭?
消费品最好的、最幸福的是,你有一个拳头产品,在一个品类里就可以做到10亿元。(这样)你的战略、组织、资源全部开始分叉。所以,消费品公司能否做好,第一个判断就是,你是否有一款产品可以做到10亿元,能做到就是一个性感的故事。因为你的一级火箭很强壮,二级火箭才能搭上一级火箭的力量。
2、天花板决定人才梯队
什么样的产业,吸引什么样的人才。
小赛道留不住好人才。你的赛道天花板越高,招人越容易;如果你的赛道天花板不够高,一流人才跟你关系不大。
如果今天你搞新能源行业,跟特斯拉一样,常青藤的学生你都可以招到。原来在饿了么的时候,当10平方公里内有1000张订单同时发生,分配给谁效率最高,就涉及算法,那时候外卖、零售代表未来,招人特别容易。
人才吸引人才。很多时候,大家说招聘靠HR,但在我眼里,招聘就是靠人才。公司人才越多越好招,公司人才不多,招了也留不住。
A player 找 A player,B player 找 C player。如果你是一流的人才,你能招进来的基本上都是一流人才;如果你是一个二流的人才,你招进来的基本上是三流的人才。这就会导致一个效应,你的公司越强则越强,越差则越差,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3、天花板决定人生效率
原来在饿了么的时候,张旭豪天天都在讲,创业这件事情最怕的什么?我们折腾了好多年,转身一看,我们在一个小市场里。相信每一个创始人在创业之初,一定承诺过团队买别墅、买好车。但当你创业很多年,发现自己在小水泊里,吹过的牛很难圆过来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对于创始团队来说,创业三四年,没有可观的经济、经验回报的话,大家肯定接受不了。这说明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人生效率会很低。
2
成功的消费品公司,一定踩中了需求拐点
需求拐点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我去观察做消费成功的企业后发现,他们一定踩中了需求拐点,需求爆发了,供给跟上,就能爆掉。
1、需求的迁徙和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需求拐点是啥?雷军说过,风来了猪都会飞。对我而言,这就是社会发生了需求拐点。研究需求拐点就是研究需求的迁徙和变化。所有的拐点来自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
我自己经历了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团购大战、外卖大战我都是核心成员,科技进步带来的需求拐点变化,我有切身体会。
叮咚买菜、英科医疗、分众传媒都是踩中需求拐点的公司代表。2019年,很多人感觉叮咚买菜要死了,但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叮咚买菜每天都卖断货,数据反向增长,它又拿了一轮大钱活下来了。在(新冠)疫情中获益的公司还有做医疗手套的英科医疗。城镇化则给分众传媒带来巨大的机会,城镇化建设要不断盖楼,就能放置智能屏,现在它覆盖了中国3亿白领用户。
2、需求拐点踩对了,最难的是坚持
需求拐点这件事情,我不太相信风口论。对创业者来说,当风口来的时候,当巨头来的时候,再去创业已经比较晚了。
社区团购,去年火到爆,但只有超级有钱的巨头能不计亏损地砸进去。饿了么是2008年成立的,有一段时间做外卖做下去了。为了养活公司,张旭豪、康嘉(饿了么创始人、联合创始人)还去“挖煤”(指刷机)。2013年,朱啸虎(金沙江合伙人)投进来,外卖市场热了,饿了么熬了下来,最终走到今天。(几个)大学生创业,10年赚了100亿元。
在我们公司内部有句名言:最重要的是选择,最难的是坚持。你选对了,熬不下去也错过了。你选对了,且熬下去就成功了。怎么知道自己选对了还是选错了呢?首先得判断赛道大不大,赛道大还有坚持的欲望,赛道小你就别坚持了。
(每个创始人)都可以自问一下,你的赛道是否在需求拐点上?或者将来有没有机会成为拐点?如果没有,可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个小赛道。
3、需求拐点不变的特征:人们对圈层跃迁的渴望
我越做消费越觉得人活着只为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更好的自己,第二件事情就是更好的生活。人类发展的基本逻辑,人性中不变的点是对圈层跃升的渴望。
全球最经典的商业模式是C2C,即Copy to China。但对我们来说,C2C机会不大了。因为中国在很多领域,尤其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里,已经领先美国了,美国可能要Copy to America了,就是C2A了。
我们的机会是什么?1 TO 3:就是怎么将一线城市的需求搬到三线城市。我家在农村,我的很多发小都在工厂里上班。每年过年我们会一起打牌。有一次打牌时,一个发小看到我戴了块几万块钱的手表。前段时间,他居然打电话问我,那块表还在不在,能不能卖给他。我当时最大的反应不是手表的问题,而是小镇青年对生活提升感的理解——他能不能过上大城市哥们一样的生活。
4、当下哪些需求拐点发生了
因为视野和精力有限,我可以将自己对需求拐点的判断,看到的东西跟大家分享。
一是抖音电商。抖音电商做的时间不长,但去年已经做到了6000亿元(GMV)。这种势能,基本上已没有人能抑制了。抖音本地生活服务推出以来,增长速度也是十分惊人。未来新媒体环境、推广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来的电商是搜索电商,转化过程复杂;推荐电商一下子把社会的底层需求放大、转化了。我妈是抖音电商的重度用户,经常在上面买东西,我有时候问她,买这些东西干嘛?她觉得有用。
二是即时配送。即使配送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影响会越来越大。大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未来所有年轻人家里应该不会囤货。因为他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半小时都可以送达。现在70分钟、30分钟能送到的东西基本都是标品,未来更多的非标品可以在30分钟送到。这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所有的商品规格会越做越小,一次用完就行了。
三是一顿饭如何解决仍有很多想象力。外卖对中国消费者最大的影响,是阻断了年轻一代继承妈妈厨艺的可能。关于一顿饭如何方便地解决这件事,我觉得未来还有很多机会。自嗨锅很明显是一顿饭的解决方案,特别简单,东西还不错。
3
消费创业的壁垒:掌握经营控制点
在消费行业创业,很多人会问,壁垒在哪里?我很关注这件事。什么叫有壁垒?我认为就是一家企业要有自己的经营控制点,你会别人不会,你有别人没有。如果没有经营控制点,谁都可以打你,离终点只是倒计时而已。
1、经营控制点往往就是营销点
你的经营控制点往往就是你的营销点。如果你没有经营控制点,你去营销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去营销一定会讲自己的经营控制点,你没有经营控制点的话,你讲什么?你都不知道该怎么讲。
寻找经营控制点,要去产业里(值得)模仿的地方看看。比如鸭脖这个产业,绝味鸭脖会说我是鸭王,上游的鸭子被我垄断了;周黑鸭则掌握了充氮保鲜技术,它的设备很贵。这些都是它们的经营控制点。
外卖渠道是佐大师的经营控制点,别人很难跟我们竞争。我们称之为内部战略。2019年,我们内部的战略就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扩张。李嘉诚有句话,一家企业要有一门天塌下来都能赚钱的生意。只有这样,你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不断发展。
2、创始人基因决定经营控制点
经营控制点有时候是由创始人的基因决定的。有的创始人是做渠道出身,渠道搞得好;有的创始人产品研发出身,产品研发搞得好;有的创始人营销出身,营销搞得好。如果连自己的经营控制点都搞不好,那就很难了。最可怕的是沦为价格战、人情战。
为什么大家普遍看好元气森林?因为元气森林的产品是成瘾的,客户有黏性,复购率非常高。现在的便利店,没有元气森林行不行?肯定不行。零售终端的冰柜里,元气森林是个稀缺的位置,它对渠道有控制力。如果一个品牌对渠道没有任何控制力,流量只会越来越贵。
选择赛道时,你要想一想,你的基因,你以往的经历,到底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建立壁垒的?如果没有,你恐怕没有一天能睡好。最好的结果就是,你有极强的意志把别人都熬倒下了,你剩下来了。
3、寡头时代创业难有壁垒
寡头时代谈创业壁垒很难,无论你做什么,如果巨头看上了,它们都能做。互联网时代,有一个铁律:高频打低频。一个更高频的APP,一定会吃掉更低频的APP。因为手机装载空间有限,人们只会保留和打开最高频的APP。(巨头为什么对)社区团购那么紧张?因为生鲜是一个极其高频的东西,如果最终(人们养成了)通过社区团购购买产品(的习惯),其他产品社区团购都可以做。这是挑战(巨头)神经底线的东西。所以,巨头气势汹汹地杀来了。
在一个没有壁垒的行业里,尤其是大家认为规模就是壁垒的行业里,基本上就是血腥的舍命狂奔。团购大战,外卖大战时,竞争都以小时为单位。我们必须快速获取信息,快速决策,吃饭靠外卖,基本上不太睡觉,床就在办公室。明里暗里的商战令人神经敏感,看到会议室里摄像头动了一下,我都会拿块布盖上。那时候,大家身体基本都不太好。上个月聚会,我们聊什么?聊胃有没有好一点。
4
消费是个慢行业,要有长跑心态
真正做消费创业后,我发现消费其实是个慢行业。对互联网来说,每年可能有百分之几百的增长,对消费来讲几乎不太可能。
1、消费是个慢行业
飞机起飞曲线。我跟江小白创始人老陶(陶石泉)聊过几次,让他给我分享江小白的成功秘诀。老陶给我讲了他体会最深的点——消费(创业)非常像一个飞机起飞曲线:起飞的时候很慢,一旦飞起来就会飞得很高。江小白从2011年开始,一直在做各种投放,但直到2015年,投了一部电视剧叫《好先生》,才火了起来。元气森林也是如此,这个项目做爆之前,死了好多项目,它现在孵化的很多新项目,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
荷花效应。满池的荷花,你看了半天它就不开,20天时间开一半,剩下的一半一天开完了。消费,真的是个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的东西,做消费一定要有耐心。我非常相信:出来混是要还的。那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可能是致命的,将来是一定要还的。
2、长跑心态,做时间的朋友
消费(创业)要有长跑心态。
(目前)整个消费赛道,90%以上的投资并不是在投消费,而是在投供应链。拉面馆为什么能拿到这么多融资?基本逻辑是,拉面有机会成为中国的肯德基,这背后是供应链的标准化。所以,所有消费创业者先把供应链做好,供应链做不好先别谈消费创业。
品牌做的好的,一开始都是品牌等于品类,慢慢等于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事情。产业布局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整合产业上下游需要大量的精力与经验。像我们做拌饭酱,要从辣椒种子的研发开始,到辣椒的种植,然后到研发实验室的配方,再到工厂的生产,然后到仓库、物流等。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中式糕点,像墨茉点心局,为什么会爆发?也是因为它的整个生产实现了标准量化,而门店,除了是卖东西的地方还是个秀场,它最强的还是量产能力。
创业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你要反复确定的是,你是否在跟时间做朋友。什么叫跟时间做朋友?第一,创业能沉淀下来的东西是否不断生长;第二,你是否是在把一件事件做得更深、更宽,还是在不断挖井;第三,时间越长,这件事是否确定性地越来越好。如果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坚持到最后;如果不是,赶紧壮士断腕开辟新的方向。
3、消费饱和时代,不在用户心智层面的竞争都是徒劳
讲消费要讲到用户。
现在年轻白领是什么心态?一是持续性不想上班,间歇性精神崩溃;二是送命式熬夜,马后炮式养生;三个是做梦式想暴富,习惯性地被治愈。这些心态你不一定能看上(或理解),但你要去适应他们。
下沉市场小镇青年的心态也有意思。宜兴开第一家奈雪的茶的时候,排队都排爆了。刚开始我无法理解,现在我理解了,(宜兴)房价低,时间比你多。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怕死,越来越想瘦。我们办公室还有减肥红黑榜,我女儿才6岁就渴望变白、变美,越来越多的人买功能性产品。
做品牌要做用户心智,它是终极战场。消费饱和时代,不在用户心智层面竞争都是徒劳。你做广告,做不到让消费者知道你是什么,打再多广告都是浪费。最近我们跟全家(便利店)聊,全家要收很高的条码费,且每个产品要单独收。什么样的情况下能降低进场费呢?(你的品牌抢占了)用户心智。用户进这个店就是为了买(你的)东西,没有我就不进去了。我买XX东西的时候肯定会想到你,你只要做到这个,渠道会为你降低进场费用。
现在,营销渠道非常分散,做决策也难。像我们,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知乎都要考虑,聚焦后怕错过,稀释后怕没效果。营销渠道分散、营销费用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明确的心智(目标),做再多营销都是浪费钱。
怎么做用户心智?最有效的办法是画心智地图。第一步是穷尽所有的玩家,明确你的行业里,每个玩家到底想证明自己代表什么,如果你发现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代表什么。恭喜你,你可能在跟一群没那么强的对手在玩。
第二步是分析现有(竞争)形势里有没有空白的机会。
第三步是分析(做用户)心智到底有没有用。不是看你喜不喜欢,而是看消费者是否听得懂而且认为有意义。
老干妈、海天等上一代调味品,强在万能,老干妈靠一款产品击穿了N个场景,海天的拳头产品海天黄豆酱主打怎么吃都好吃。拌饭酱则经历了下饭、有料两个时代,再打下饭、有料,我认为没有任何机会。一开始,我们的slogan打的是“名菜风味拌饭小酱”,当时我们内部认为很好。但我问了很多用户,什么叫“名菜风味”,(用户表示)听不懂。所以我们重新定(用户)心智,主打“一个人吃饭带小酱”。
品牌定位关键是回答三个问题:你是谁,有何不同,何以见得。这三个问题,非常灵魂的拷问。
名字很重要,最好让别人听到品牌名马上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不用问第二个问题。比如王小卤就是做卤味的,饿了么就是跟吃相关的;还有一个判断点,名字要有品牌感。举个例子,“张三麻辣烫”有品牌感吗?明显就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是做麻辣烫的,绝对不是品牌。
有何不同,就是你对用户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回答不上来就很尴尬,因为这个时代的用户,根本没有时间跟你交流,听你解释。我们面向零售的拌饭酱,起了一个新名字“带小酱”,就是为了让用户知道我们是干嘛的,在任何地方都写上,“一个人吃饭带小酱”。
4、产品是1,其他是0
4P理论是最经典的营销理论,只要4P理论理解的够深,品牌一定能经营好。产品是1,其他是0,有了1才有后面的0,没有1的话,后面有一万个0也没用。做消费的企业不重视产品,这家企业就废了。创始人千万不要幻想营销可以代替一切。现在,大部分做消费的都是ODM模式,这会导致产品系列很随机,今年的产品跟去年的产品可能没有任何关系。
产品是你的价值观的折射,如果完全靠ODM工厂,产品一定是不长期的。作为创业公司,用户对我们公司的理解,无非是用我们的产品,当我们营销和品牌做得少时,产品是我们与用户接触的唯一触点。所以,对于创始人而言,对产品要求再高都是不会有错的。
微笑曲线的两端,一端是研发,一端是品牌。研发跟品牌是一家公司最大的价值所在,超过销售、渠道等,研发和品牌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你一定要在产品上花功夫,要有研发逻辑,最好有研发实验室。为什么佐大狮直到2021年才推出零售,因为我们用了1年时间做产品,不断拜访产业、不断测试、不断试吃,吃到胃里都是烧的。
价格做得好就是战略。把价格打下来做到极致,对拉新特别好用。自嗨锅在这方面很厉害,它敢用9块9作为引流款,它还有一堆变现款。消费品的超级打法就是这样。我们现在还没有胆识这么做,主要原因是我们SKU太窄了,一旦有引流款,变现款出不来就危险。那时候,你品牌没出来,又没有溢价,意味着你毛利比别人低,还怎么打?新消费品牌在价格上普遍存在挑战。
渠道有机会,但终局都一样。所有做新消费品牌的企业,几乎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找流量洼地。天猫兴起做天猫,抖音起来进抖音,小红书已经成了标准的种草平台。的确有很多消费品牌靠流量红利做了起来,比如完美日记。新渠道产生时,大家要保持敏感。我们创业做佐大狮,也得益于外卖渠道。我对渠道的观点是,最终全渠道是每个品牌躲不过的归宿。我长期看好线下流量,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线下流量、私域流量,才可能有一个长期的、良性的流量结构,否则命脉握在被人(抖音、快手等平台)手里,成本越来越高,那是很痛苦的。
有渠道才有营销,营销大多都是飞机起飞曲线。营销的渗透建立在渠道渗透基础之上,如果你没有渠道的渗透,用户买不到,或者无法高效地买到,你去营销就是浪费钱。比如在分众上狂砸广告的妙可蓝多,它是闭着眼睛砸的,但前提是货铺到了线下所有的零售终端。营销渗透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所有的营销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始人要有战略定力。我不指导谁能在投了5000万元后没效果能坐得住的,反正我是坐不住。(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说做品牌就像往一个池子里注水,每次注水池子的水位都在升高,到某一天才有可能溢出。做品牌营销不代表水马上就能溢出来,只有持续不断地做,水才有可能溢出来。
5
创业的反思
1、创业初期只做一件事
这一点,我交了挺贵的学费。创业初很长一段时间,佐大狮总有一些创新业务在跑,现在这些业务都被我关掉了,或者以投资的形式卖掉了。因为两三个业务同时并进,除了费钱,最主要的后果是发现自己的管理精力、战略制定拖泥带水,在核心的东西上不够聚焦,又无法有决心在战略性地区做一些事情。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有一句话,越想越有道理。创业就像高台跳水,动作越少,死亡率越低,动作越多,可能死的越快。因此,对于CEO而言,除非你某一块业务已经非常成熟,甚至上市了,如果你这块业务还没到爆发期,还是要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2、找到自己的MVP
创业一定要找到自己的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而且MVP最好是清晰的、盈利的。否则,就像是在沙滩上盖大楼,盖得越高倒得越快。
如果你没有MVP就去扩张,是非常危险的。对应到前面讲的经营控制点,就是一定要搞清楚你的经营控制点是什么,MVP到底哪一层是最扎实的。其实就看两件事,业务模型和财务模型。业务模型是否够清楚,简单可复制;财务模型是看它短期之内、长期来看,盈利点在哪里?
3、不要轻易投入固定成本
我曾经想到一个项目,当时觉得它对我们整个产业都有助力,决定投入。HR一个月招了50个研发,人力成本100-150万元。两三个月后,项目关掉了,开始裁员。对团队来讲,每一次裁员,不管裁多裁少,裁大裁小,都会影响大家的信心,都是对团队的一次打击。
因此,现在只要不是战略性的(项目),我们都会用第三方,派核心管理人员去操盘。在未确定之前,全部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方式去做,等确定之后再进行投入,否则来得快去得也快。
很多早期创业者会迷恋规模,一旦你进入这种节奏和逻辑的话,整个团队的风气都不太好,你一定要搞清楚长期经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4、创始人要自己下场,团队不要超配
创始人下场的好处是什么?整个组织的反应会更迅捷、更明显。如果中间有职业经理人,他会有很多的考虑,比如他的KPI、职业前途、人设、立场,办公室地位……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要是创始人,很简单,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能解决今天就解决。相反,如果搞一堆经理人,很多一线的东西和底层的东西你会了解的越来越少,你拿到的是二手信息,你离产品等会越来越远。
创业初期,意愿大于能力。创业初期,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没有那么复杂,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团队,意愿大于能力。价值观正确、对公司忠诚、有创业意愿的人,比能力强但心不在公司的人更有价值。
团队管理和公司文化上,解决问题为导向,怎么简单高效怎么来。我们公司内部是禁止写PPT的,能用三句话讲清楚的,就不要用一堆酷炫的东西给我看。当然,这个东西是见仁见智,其他公司未必喜欢这样。
团队管理上,我们是十六字方针:创造梦想、达成共识、丑话当先和坚决执行。创造梦想是说我们做的这件事很大;在非此不可的事情上,我们要求在会议室就必须达成共识,不能开会时划水,会后说不同意;
丑话当先是说非此不可的事情上不能放松,比如销售每天8家拜访,你做不到我们是要喝西北风的。
坚决执行很好理解,商战如战场,很多仗是要牺牲流血的,作为老大要有坚定的态度。
5、要学习如何做好CEO或创始人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如何做好一个公司的CEO?有没有标准答案?有没有能力模型?能力模型是什么?有一些心得。
第一、CEO是定方向的人。有创始人说,我管理很扎实;有创始人说,我的产品研发很牛,但如果方向是错的,所有的东西都抵过了。只要方向是对的,其他东西松一点是没有问题的,最多是时间的快与慢,效率高一点低一点的问题。只有方向是生与死的问题。目前,我最关注两个问题,品牌和产品力,赛道问题是前期就看清楚的问题,其他问题我基本不管,我的几个合伙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保持与外界的交流。怎么确定方向是对的?你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跟社会做信息对称,看看大家的想法、感觉、状态。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才能明白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头部(企业或品牌)在思考什么,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在一口井里苦苦思考,你会成为自己的天花板,很难突破。我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要安排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第三、面对创业的不确定性,保持平稳心态。我自己是桌球爱好者。比赛中,大家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有人说是运气,其实最重要的是心态。心态不好是打不了职业赛的。创业过程中,很多时候你会担心企业会不会死了,是回去上班还是继续创业?很多时候有这种噪音,会导致你焦虑、紧张,会非常干扰你的判断。(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看对手,就像开车看反光镜里的其他车,偶尔看他一眼,但你的视线还是聚焦在自己的车道上。
第四、做好CEO有6件事要做。这6件事分别是制定战略、组织配套、团队与流程、管理好董事会、外部相关方和个人规范。这张图,可以用来查漏补缺,你可以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有欠缺。但我认为,这6项里,公司战略是最重要的。
第五、利他主义,做有智慧的决策。在做关键决策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一个聪明的决策,还是一个智慧的决策?聪明的决策是,我在这件事情上有很多的收益。智慧的决策是,所有参与者在这件事上都有很多收益。你是一个精明的人,还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别人是能感觉得到的,有时候最大的智慧还是利他。
免责声明:文中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本APP立场,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