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辞职回乡卖葫芦:第一年就卖了300多万!如今身价千万!
来源丨卖家( ID:yan-shangshe)
作者丨姜雪芬
点击阅读原文
【葫仙】的生意经:
1、提供附加值:葫芦本身不是非遗,艺术加工才是。在一个文化产品的产业带里,要脱颖而出,需要找到能够提供这种附加值的核心人物,比如技艺精湛的雕刻师,懂行的主播等,跳脱出价格战,走精品路线。
2、不固守传统:以前的葫芦上刻的都是传统吉祥图案,难以吸引年轻人,葫仙会结合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谐音梗”,把白菜、柿子等意象刻在葫芦上,并且定期上新,不断吸引新的消费人群。
3、艺术品实用化:葫芦除了用以装饰,还能变成生活用品,比如做成以前常用的瓢、花器、茶漏、果盘等,一方面拓展了店铺的品类,一方面也能提升客单价。
如果让葫芦娃们选一座最想生活的城市,山东聊城一定榜上有名。
一到“中华葫芦第一村”村口,大红色的巨型葫芦雕塑威武霸气,目测收上百个妖精不在话下;道路两旁遍布葫芦摊,树上绑着葫芦串,葫芦串下坐着一众葫芦老奶奶。
往里再转转,只见几乎家家门口堆起葫芦架,推门一瞧,半米多高的葫芦悬在屋顶,正对着脑袋。
葫芦产业园里的雕塑是另一种壮观,各路神仙来到了葫芦派对狂欢:铁拐李背着葫芦腾云驾雾,华佗端坐举着葫芦药书,孙悟空握着收天葫芦好似要再闹天宫,济公翘着二郎腿高悬酒葫芦。
这里的葫芦亲戚多到,估计葫芦娃爷爷看了都得感慨:早知道当年来这里,足以让蛇精闻风丧胆。
1 葫芦世界
别处土地种庄稼,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能吃就行;这里的土地,统统种葫芦。全国60%的葫芦,都是这里种出来的。
上万亩的葫芦大地上,分布着30多个葫芦品种:手捻小葫芦、天津嘴、瓠子、油锤、蚂蚁肚、冬瓜、大亚腰,多得是你没有听说过的名字。
这里的葫芦可不是仅靠量取胜。天鹅形状葫芦,南瓜形状葫芦,莲花形状葫芦,海星形状葫芦,人参形葫芦,乌龟形葫芦,以及套娃式葫芦、长残了说不出啥形状的葫芦,看得人眼花撩乱。
长残了说不出啥形状的葫芦,看得人眼花撩乱。
种葫芦的大爷放言:拗造型,我拿手。在葫芦还是绿皮、快要成熟时,捆扎勒绳,要啥形有啥形,万物皆可葫芦。
拗出造型后,葫芦娃的亲戚们还有进一步的创作:
福禄寿喜、十二生肖、八仙过海、千手观音形态各异。
关二爷、大白菜、红柿子争奇斗艳。
没啥是他们画不出来的。
聊城的葫芦,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说大就大,说小就小,最小的葫芦只有两公分。
最大的葫芦比人高,角落里一尊近两米半高的葫芦,足以让任一山东大汉汗颜。
如果大葱圣地章丘人的狠话是“你算哪根葱”,那么聊城人绝对有资格怼一句:恁算个球葫芦。
2 生意
当地把葫芦玩出了新花样,建葫芦文化博物馆,年年办葫芦文化艺术节。
金秋时节,新葫芦上市,葫芦节拉开帷幕。小城古城区彩旗飘扬,人声鼎沸,葫芦雕刻大师同台竞技,各方葫友搬出自家宝贝参展,既有两米高、给多少钱也不卖的镇宅之宝,也有手指般大、售价上千元的精品文玩小葫芦。
每当这时,偏僻的小村庄也迎来最热闹的日子。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全村从事葫芦产业。外地客商开着货车,成箱成箱抢购葫芦。70多岁的老人坐在家门口卖葫芦,一年都能有两万元收入。
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出了网店。打开手机购物App搜“工艺葫芦”,显示的宝贝近半来自这里。
自2007年,聊城举办首届葫芦文化节后,葫芦产业成为当地名片,越来越多人加入种植、雕刻、销售葫芦的大军,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来加入葫芦娃亲戚行列。
2014年,84年小伙郭鑫贤,辞去了济南的电商设计工作,回聊城加入葫芦大军。那时市场上的很多葫芦多在小作坊加工,“价格上不去”。他想做大生意,承包了40多亩地,专门种葫芦,还打出品牌,开“葫仙”网店卖葫芦,第一年就卖出了300多万元。
看到葫芦赚钱,周围的村民们也种起葫芦。他相信线上市场发展潜力大,成立了葫芦种植合作社,常年从上百户村民、300亩地里采购葫芦。
他租了个600平方米的两层民房,整个二楼仓库里堆满了葫芦,连工作人员都说不清,到底有几十万个还是上百万个葫芦,“反正目测价值千万。”
货源稳定了,电商销量连年增长,店铺连续5年都是线上葫芦第一。
可当年销售额超过700多万元后,郭鑫贤却怎么看葫芦都不顺眼了。搞价格战,是零和博弈,大家会自己玩死自己,他想弄点不一样的。
市场上清一色的机器雕刻葫芦,要么是福字,要么是千篇一律的老寿星,问风水的人络绎不绝,客服差不多成了半仙,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葫芦生意。
作为中国文化语境里具有符号意义的元素,葫芦有“福禄”、“吉祥”的象征意义,还经常作为驱妖除魔的宝物出现。
郭鑫贤觉得,真正的仙气需要艺术加持,“葫芦本身成不了非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都种了7000年了。但东昌葫芦雕刻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要搞艺术,做精品葫芦,请来一个16岁就学葫芦雕刻的90后小伙,任命为店铺的雕刻大师,让他带着几位四五十岁的老师傅徒弟研究工艺;
听到当地有位风风火火的女铁匠,焊了七八年铁门,爱葫芦改行做葫芦生意,他将这位女侠招入麾下,专门烙起葫芦。
3 艺术
搞艺术可比搞价格战难多了,尤其是还要搞手工艺术。
烙画女侠就“深受其害”。葫芦pk铁门,力道难掌控,一开始烙起来胆战心惊:烙劲大了,薄葫芦烙透,糊了;劲儿小了,没烙上,画不清晰,还得再来次心惊胆战。
那阵子,雕刻大师也不太“痛快”。别家画山画水画神仙,十二生肖年头做到年尾,福禄寿喜、马到成功,啥吉祥搞啥,这里天天跟植物过不去。
今儿来个大白菜,寓意“百财俱来”,明儿出个红柿子,意指“事事如意”。团队天天琢磨如何既有传统元素,又有当代生活气息,民俗与雅兴共存,装饰与文玩共舞。
做工艺葫芦不轻松。复杂构图要画10多天,更复杂的作品得做一个月。新图案的生命周期平均约半年。太受欢迎,市场抄袭速度快,逼着他们一直不断出新图。每半年,他们要推出约10款新产品。从三四百元到一两千元,应有尽有。
好在,艺术不负有心人。郭鑫贤说,北京的一位医生喜欢葫芦,一年下来买了上千个,共计价值60多万元的葫芦,出一款买一款,都是买精品葫芦。他也不知道对方买去到底做啥,但相信是艺术征服了葫友能发现美的眼睛。
可艺术需要灵感。赶上灵感枯竭期,烙画、雕刻进度慢,工艺师傅们冥思苦想。
郭鑫贤嚷着艺术范儿不能丢,一会儿说孤零零的树没人间烟火气,一会儿说加上嬉笑打闹的中国娃,得热闹还得不俗气。图不达标不过关,把雕刻大师折磨到气了三天没上班。
4 魔幻
生意越做越大的郭鑫贤,艺术脑洞也越来越大。他投资400多万元,在生活的小村庄造了一座葫芦产业园。
大门是绿色的葫芦门,五个高约两米、每个价值10万的大葫芦非常抢眼。
各路神仙因葫芦下凡,葫芦娃爷爷和金刚葫芦重逢,济公孙大圣铁拐李华佗出现在同一片天空,听着种葫芦的拖拉机发出轰隆隆的响声。
整座产业园,笼罩着神秘的魔幻气息。
产业园里,葫仙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深圳打工的发小,卖电子产品年销200万元,感受到了葫芦的魔力,结束深漂当起葫仙运营;年近40岁的大货车司机,摇身一变,成了葫仙主播,每天晚上8点到12点,和成千上万葫友话葫芦、聊文化,一晚上带货8000元。
以前低端葫芦几十元一个,现在中高端葫芦上百、近千元一个,不仅俘获了京津冀、广州等地的老玩家的心,还收割了二三线城市精神土豪的爱。
如今的葫芦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郭鑫贤说他卖过最贵的葫芦要一万七,现在每年的销售额近千万。
他估计,“整个中国市场,葫芦每年总交易额差多不两亿左右,我自己占二十分之一。”
每个人都看过葫芦娃的故事,一个藤上七个瓜,每个都不同,每个都可能诞生独一无二的价值。
免责声明:文中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本APP立场,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