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200万创业,获巴菲特投资,这个企业敢跟特斯拉叫板!

财富故事
2021-04-30

来源丨见微评论(ID:jianweipinglun)

点击阅读原文

 

如果你在2008年的时候拿出10万块钱买了比亚迪的股票,那么今年你至少可以赚200多万。

 

巴菲特就是这么做的。直到今天,他依然牢牢握着比亚迪的股票,没有卖。

 

今年2月27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布财务报表,四季度末前十大持仓股票,其中就有比亚迪。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巴菲特开始布局中国资产,他看上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品牌中保持第一。但是,当时比亚迪还以生产低端车为主,远远没有现在的雄厚实力,但巴菲特依然选择出手,认购了比亚迪港股2.25亿股。

 

去年比亚迪股刀片电池发布后,股价大涨三四倍,使得比亚迪的市值暴涨,最终成为巴菲特的十大重仓股之一。从8港元持有到现在,加上分红的部分,巴菲特这笔投资12年间,翻了25倍左右。
 

而巴菲特之所以义无反顾地重仓比亚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传福这个人。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本期视频,我们就来谈谈这位真正的明星和他的企业比亚迪的故事。

 

王传福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生活贫苦,家里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一大家子人就靠做木匠的父亲养活。十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给一家人带来沉重打击。四间茅草房是父母留给一家人的全部遗产。

 

母亲去世时,王传福正值初中毕业考试,因此缺考了两门课程,没有考上中专,进入了当地一所普通高中。

 

为了让王传福顺利完成学业,王传福的哥哥王传方18岁时就扛起家庭重担,中断学业工作赚钱。无论生活多艰难,他始终要求弟弟要发奋读书,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王传福高中住校,每周末回家取10元的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嫂子又不舍得他委屈自己,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借钱,最后筹到5块钱给了他。

 

王传福考上大学时,哥哥把家里全部的新东西都送给了弟弟,一路送他报道。王传福求学期间,哥哥也把自己的生意搬到他读书的城市,尽量能在生活上多照顾到他。王传福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全是王传方一力承担。

 

生活的苦难让王传福养成了坚强、独立、强势的性格。事必躬亲成为他的座右铭。

 

考入大学的王传福开始接触电池。他是少有的非常专注的人,本科学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还是研究制造电池。

 

硕士毕业后的王传福发现,电池行业潜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当时一部大哥大要卖两三万,但依然供不应求。王传福意识到,手提电话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而电池技术不是问题,只要能规模化生产,就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于是他从做房地产的表哥手中借了250万元,一头扎进了手机电池行业。

 

在企业经营方面,王传福的理念非常硬核。他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他觉得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针对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他说,这种恐惧不过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其实没那么可怕,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能让飞船上天的民族,难道就只能干些鸡零狗碎的低端加工业吗?

 

说起来容易,实际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却很严峻。首先,最严峻的问题就是钱。投资一条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元,没钱怎么办?王传福的办法是“自己造”。他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用“半自动化加人工”的方式把生产线搭建起来。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突破技术封锁?过去中国在这方面吃过很多苦头,家电、DVD、手机等等,专利是别人的,一碰就是侵犯专利,要赔钱,根本无法竞争。比亚迪的突围方法是自己发明创造,自己抢先占领专利权。比亚迪一年有1300个发明专利,其他公司很难绕开,国外产品卖到中国,反而要遭到中国企业的大量封锁。正是出于技术上的自信,王传福对外国公司的专利诉讼,一直都泰然处之。因为在他看来,比亚迪完全有机会,让对手在充电电池这个领域,无法活着等到最终的裁决。

 

第三个难题是,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如何超越行业老大?王传福就靠大规模缩减成本来弯道超车。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喜欢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而王传福在成本控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他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

 

比如镍镉电池需要用大量负极制造材料钴,但是国外进口很贵,王传福在明确了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之后,决定在国产钴的基础上提高品质,最终达到国际品质要求,同时成本也降低了40%。仅此一项,比亚迪一年就可以节省几千万。

 

正是因为巨大的成本优势,比亚迪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也顺利地度过了数次危机。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低成本优势让比亚迪从容不迫。飞利浦、松下、索尼、通用先后向比亚迪下达大额采购订单。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王传福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并建立了中央研究部。当时锂离子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国内同行不相信比亚迪能搞成,据说王传福当时在业内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这是机会。

 

随后,王传福专门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这一决定在今天已经结出硕果。目前比亚迪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后,成为与这三家日本厂商齐名的国际电池巨头。

 

比亚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传福把“人”的能力开掘到了极致。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叫工程师制胜。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比亚迪的企业战略,其实从根本上就是要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这一迷信。

 

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利用好中国的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

 

凭借着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王传福带领比亚迪成为了世界知名企业,也在企业内部树立了绝对权威。有人说王传福是比亚迪的灵魂。这一点毋庸置疑,几乎每一个比亚迪工人都认识王传福,很多工程师都崇拜王传福。在企业内部,王传福是领袖,他有着毋庸置疑的权力,比亚迪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王传福拍板,他甚至不用与其他高层领导商议,不在乎其他股东提出质疑,也不屑于基金经理们说三道四。

 

王传福认为,比亚迪属于制造业,有的问题可以谈,有的问题不可以谈。企业如同一个军队,市场如战场,涉及到技术、战略、打仗的时候就得一言堂,这是效率问题,工作上一定要像军队,才能保证产品做到一致。

 

不管这种决策过程是否科学,高速成长的7年间,比亚迪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没有人对于王传福产生过怀疑,也没人敢怀疑。

 

作为一个只做电池、对汽车一窍不通的代工企业,比亚迪在2003年通过收购秦川汽车厂进入汽车行业。收购前,王传福甚至还不会开车,收购后才考到了驾照。当时外界并不看好比亚迪,公司内部也一致不看好,股价掉了一半。股东们也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以死相拼,而王传福是铁了心的要造车,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其偏执独断可见一斑。

 

在汽车内饰中使用中文这件事上,王传福也是固执己见,而且最终力排众议,坚持使用中文,因为王传福认为这属于尊严问题,如果比亚迪都不传承和推广中文和传统文化,中国梦如何实现?他说,“如果真的影响销量,错就错了,我舍得这点销量。”

 

乍一看“错了就错了,我认了”有些任性,有些执拗,但其实背后是王传福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自信。比亚迪的汽车不仅用中文按键,还用中国朝代命名汽车车型。王传福坚持认为,中国人要有骨气和信心:中华民族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汉字,为什么不能用?车卖到国外,有些人可能觉得中文按键不洋气,甚至可能影响销量,其实是不够自信。

 

事实证明,王传福又对了。短短几年时间里,比亚迪汽车销量一路走高,还在2008年和2010年获得全国销售冠军,打破了由合资品牌垄断汽车销量冠军的局面。

 

如今新能源汽车风口已来,比亚迪顺理成章地引领了潮流,指点江山,视燃气机车如粪土,睥睨世界汽车群雄,这个成绩,可以说王传福居功至伟。

 

王传福曾经非常自信地说,“我觉得在比亚迪走过的路来看,我的决策有98%以上是正确的吧!厂里还有谁比我懂呢。”

 

如今看来,他确实有这个底气。

 

免责声明:文中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本APP立场,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