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投资的B2B现状:有的倒闭,有的跑马圈地成独角兽

2021-02-04

来源丨B2B内参(微信号:b2bnc1

作者丨页子

点击阅读原文

 

拿到互联网巨头的投资,是很多创业者梦寐以求的事情,特别是在资本寒冬,“站队”也是一种生存法则。

 

得到巨头加持的B2B公司,命运却不一样,既有经营不善关门倒闭者,也有跑马圈地不断扩张成为独角兽的。

 

当然,创业成功或失败,不能归结于巨头或资本。对于创业者而言,巨头的加持并不能保证一路无忧。创业永远是在路上,唯有不断迭代进化自身能力的创业者才能顺畅通关。

 

易果生鲜、惠下单:巨头加持难逃倒闭命运

 

易果生鲜无疑是2020年生鲜零售行业的焦点,这家被称为中国首家生鲜电商的创业公司,还是没能熬过来,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公开资料显示,易果生鲜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颇具知名度生鲜电商。

 

事实上,易果生鲜颇受资本青睐。自2010年来,曾先后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超59.3亿元。阿里巴巴三度出现在了投资方的名单中,涉及的融资轮次分别为A、B、C轮。2017年8月,易果生鲜更是获得天猫3亿美元D轮融资,一时风光无二。 背靠阿里,易果生鲜成立了供应链公司,从纯B2C电商转向生鲜电商基础设施和服务供应商,逐渐向2B方向转型。 与阿里深度合作开始后,易果生鲜的业绩不断攀升。

 

2016财年,易果集团GMV达36亿元;2017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00亿元。易果生鲜曾经表示,按此继续增长下去,将在2018年实现盈利。

 

但时故事的走向并未像剧本安排的那样。易果生鲜的“崩盘”也是发生在2018年。易果生鲜原本的目标,也正是拿到融资后的3-5年内完成上市。据媒体报道,易果生鲜在2017年10月开始在内部启动赴美上市路演。但在2018年下半年,这一动作彻底停止。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易果生鲜自身的业务亏损,以及诸多背离市场发展规律的“动作”,从而导致与阿里关系的破裂。

 

被抛弃的易果生鲜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大面积裁员、大面积离职,成为这个公司的主旋律,直到走入了破产重组的历史终点。 

 

与易果生鲜一样,即使有巨头加持,还是难逃失败命运的还有快消品B2B惠下单。

 

快消品B2B平台惠下单在2019年2月停止运营,原因是资金链断裂。其实早在事件恶化前,就有行业人士爆料称,2018年惠下单就已经开始大量裁员。而那一年,正是快消品B2B的寒冬之年。 据天眼查资料显示,惠下单成立于2015年,作为B2B快消行业的玩家之一,惠下单属于撮合模式下的一个革新者。

 

惠下单在创立之初,就强调了“四不一坚持”原则,即“不自营、不自建物流、不破坏现有分销体系、不扰乱市场价格”。 在具体打法上,惠下单与上述撮合模式中的玩家不同,没有通过从经销商成交额中抽成来赚取利润,而是通过补贴战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经销商和下游便利店加入,这样惠下单在原本就相对较轻的撮合模式下变得更加轻快。 由此,惠下单的扩张速度一度领先业界。

 

成立两年,已覆盖了全国25个省份、178 个地级市和 1700 余个县,装机下单门店数突破了 100 万家。而阿里零售通用一年的时间才做到了 10 万家,自用模式的京东用两年的时间才达到 5 万家,就算是被誉为行业“独角兽”的中商惠民用同样的时间也只做到了 45 万家。 靠着这样惊人的扩张速度,惠下单在2018年的5月和8月分别获得了腾讯和平安投资的两轮融资,一时风头无两。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短暂的高光时刻后,惠下单快速下坠。按照低抽成甚至不抽成的玩法,公司的规模越大意味着亏损就越多。在高峰时期,惠下单职员工接近3000人,除了人力成本外,经销商的导流服务、物流送货服务、信息推广服务等成本都是平台免费承担的。随着规模扩大,自身缺乏造血能力,惠下单亏损也越来越严重,后来随着资本趋冷和行业洗牌,导致难以为继。 

 

距离腾讯投资

 

不到一年时间,惠下单就停止运营,也让行业人士感叹不已。

 

五阿哥:阿里难啃硬骨头

 

中国创投圈,互联网巨头的触角无孔不入,连钢铁这样“傻大黑粗”的产业,阿里也看上了。 2015年末,国内钢铁B2B行业风头正劲。面对找钢网、钢银电商、欧冶云商等重量级玩家,阿里创投选择与钢铁贸易龙头五矿发展合作,出资3.168亿元入股后者子公司五矿电商。在合作发布会上,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表示,“

此次合作对阿里旗下B2B平台具有特殊意义,希望未来这样的探索可以复制到其它更多垂直行业领域。” 

 

不过,5年之后,阿里的这一愿望还是落空了。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3月中旬,钢铁电商公司五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电商”)发生一系列变更,阿里巴巴的投资实体——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退出其股东行列。

 

其持有该公司44%的股份转由易大宗(北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后者为易大宗(HK:01733)的运营实体之一。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的钢铁电商之路就此终止。 

 

俗话说,天下之事分分合合乃属平常事,放在创投圈也一样。B2B本来就是难做的生意,何况还是钢铁B2B。对于阿里而言,虽然顺利退出了,但这样的结果可能也是其所不愿看到的。对于五阿哥,阿里寄予厚望。除了张勇的信誓旦旦,阿里不但出钱,还出人力。 为寻求差异化竞争,阿里对五阿哥的商业模式和规划延续了其一贯做法:

 

只做第三方平台,不介入贸易。为了贯彻这一核心理念,阿里在短短两年左右时间,先后委派两位高管出任五阿哥CEO,意图打开局面。

 

2016年,赵伟出任五阿哥CEO,他在任上提出要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实现对产业的生态化整合。但刚进入2017年,赵伟便被召回阿里,原B2B大客户部负责人苗峰出任新CEO。

 

然而到2018年,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五阿哥CEO变成了生琦,资料显示,生琦是地道的老五矿人,2006年就在五矿钢铁杭州有限公司任职。

 

而根据网上公开资料,五阿哥最新CEO为张烁。 与频繁人事变动相呼应,五阿哥不介入贸易的撮合模式在钢铁B2B行业也受到诸多质疑。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自营或者寄售等模式,撮合模式缺乏粘性。

 

但目前行业内对于到底哪种业务模式更适合,能生存地更好,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于此次阿里退出,有业内人士认为,许多互联网平台虽然理论上知道传统行业的痛点,但落地时,“犹如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 

 

反观本次接替阿里入局的易大宗,其主营业务为供应链物流和贸易,为上下游客户提供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销售、采购、物流、仓储等服务。相比阿里,易大宗无疑具有很多产业优势,但五阿哥的未来如何,仍时间给出答案。

 

巨头投出独角兽

 

当然,巨头布局B2B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腾讯投资的震坤行、易久批,阿里投资的汇通达、康众汽配。目前这四家企业已经成为各个赛道的独角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眼中的明星企业。

 

上述4家企业大多拿过巨头的巨额投资,每个赛道都有很多B2B企业,巨头之所以选择这些赛道的领跑者,除了财务收益,更看重的是出于自身的战略考量。 

 

如阿里在B2B布局上的两次大手笔,分别是45亿战略投资农村家电B2B汇通达,16亿入股汽配B2B康众汽配,显然是为了配合其战略目标,加快行业整合步伐。

 

 再看腾讯,2018年开始to B转型,跨入产业互联网,把自身定位于做各行各业数字化助手。这意味着,腾讯并不是要到各行各业的跑道上去争冠军,而是为行业输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帮助合作伙伴成为各自跑道上的冠军。而投资震坤行,可以看做是腾讯在传统工业品领域做数字化改造的一次实践。 

 

此外还可以发现,巨头们投资的B2B独角兽创始人都是传统产业出身,且可以称得上是老炮儿级别的人物。

 

震坤行创始人陈龙、易久批创始人王朝成、汇通达创始人汪建国(联合创始人徐秀贤)、康众汽配创始人商宝国都在各自的领域打拼了一二十年,拥有丰富的厂商资源和充足的行业经验。

 

有这样的行业“老法师”,自然可以避开很多坑。所谓投资就是投人,产业互联网对创始团队要求更高,对于各个产业的老炮儿,巨头们自然喜爱有加。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搜索关注言商社,并在对话框回复哈佛还可免费获得哈佛商学院强烈推荐的“经典商业财经著作100本”+“微粒体商务PPT100份”助你在危机时刻修炼内功,实现逆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