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想“滚雪球”增长,需先打破“一夜暴富”的幻想

2020-11-17

来源丨正和岛(微信号:zhenghedao)

口述丨喻颖正 未来春藤家长学院CEO、《人生算法》

采访丨陈萌

编辑丨张溪冉

 

01、打破“一夜暴富”的传说

 

现在许多企业依然沉浸在一夜暴富的传说中, 3年1000亿、5年2000亿,想的都是这些故事。

 

而我认为,在当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这些传说中跳出来,哪有这么好的事。

 

当下,摆在首位的从来都是存活的问题。

 

分享一个身边的真实案例:我有一个亲戚是做服装进出口加工,本来他去年的生意特别好,拿到了很多订单,但今年因为突发疫情的影响,几乎大部分的订单都被砍掉了,只剩下了1/3。

 

这本是件特别糟糕的事。他们当初也一度觉得生意做不下去了。但我上两次见他时,发现他的状态特别好。后来才得知,印度的疫情非常严重,以前他们做的服装生意,有相当一部分市场是干不过印度的。

 

但疫情来了之后,印度这块的生意反而转到他们手中,所以他们现在的业务属于大幅度增长阶段。

 

所以说,企业增长这个话题背后,首先是一种“末日生存”的模式:谁活到最后,其他人先得到的那些量,反倒会成为活到最后的企业后期增长的资本。

 

这就是为什么,海底捞在业绩下滑、巨亏10亿的情况下,股价还能涨得这么快。

 

正是这种环境消灭了比它弱的对手,投资人才更有可能把钱投给这些可能在“末日环境”更容易存活的企业。这也是为什么几家头部的大公司,都创造了新高的原因。这一方面和疫情有关,另一方面其实也和“末日生存”模式或者在压力环境下的此消彼长有关。

 

意识到这点后,当我们在谈增长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从过去“一夜暴富”的传说中跳出来,第二要意识到整条经济大船的增速是在减缓,我们都属于大船上的小船,必然也会跟着变化。

 

第三是即使整个增速放缓了,还依旧还是很快,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词叫:不均匀。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这样的企业,可以崛起的一个原因。

 

正是因为这种空间上的、行业水准上的不均匀,市场就存在着很多机会。

 

第四是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消费的变化,有个特别有趣的点,几乎在每个外来品牌牢牢占据的地盘里,都会一一地冒出国有品牌来。

 

最典型的比如现在的电动车市场,以前大家觉得谁会去买呢,国产车除了便宜还有什么优势呢。但现在看来,蔚来、理想这些电动车品牌拥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还是挺让人意外的。

 

而且,现在大家敢去用一些不怎么出名的牌子了,即使连这些牌子的产地在哪都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些人信任某个网红,他推荐的东西就会去买。所以这是个特别有趣的变化,这里面也孕育着很多的机会与空间。

 

02、一流公司发展的秘诀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增长”永远是第一流公司的核心法则。

 

我在《人生算法》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在Facebook刚成立时,有员工曾提议说,有一个方案可以让公司快速赚钱,方案有理有据。可创始人扎克伯格听完后,在黑板上写下——Growth(增长),他觉得比起现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Facebook的用户增长。

 

回过头来看,这是Facebook成功的关键。试想,投资人为什么要投Facebook?他们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它最好是一台“印钞机”,而不是现在的一台“收银机”。

 

这才是增长的思维。

 

但在生活中,我们却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于自己做的事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长期没有提高。

 

换句话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增长。

 

讲一个我的切身感受:我是一个围棋爱好者,经常看到身边一些喜欢下棋的朋友天天研究围棋且天天下围棋。但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水平还是不怎么样,可能还下不过一个刚学一两年的孩子。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找到提高下棋水平的增长模式。

 

事实上,我觉得能够提高围棋水平的方法至少有3种:

 

第一,做死活题,练习计算能力。

 

第二,打谱,复盘经典案例。

 

第三,找AI陪练。

 

做死活题是围棋最基本的训练方法,打谱就是对着棋谱摆棋,AI陪练更是拿来就用。这几种方法,都是可重复的笨办法,只要你每天坚持,训练量达标,下棋水平便会逐步提高。这一过程像是在滚雪球,也是在做增长。这些都是实现一件事的增长秘籍。

 

公司需要增长思维,个体也需要。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增长不在于工资水平的增长,而在于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网络的建立,以及在未来赚钱的能力的提高。

 

我认为“有效的增长”,通常需要经过3个阶段:1.增长假设;2.增长验证;3.大规模增长。

 

怎么理解?打个比方,首先你要有一些种子才会有增长的可能。因为没法确认种子一定能发芽,所以我把它叫作“增长假设”,这是第一阶段。之后你开始“育苗实验”,看看哪些种子真的可以发芽以验证前面的假设,这是“增长验证”的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两个阶段,才可以进行大规模种植,也就是“大规模增长”。

 

它背后有一个数学意义上的解释。通常意义上来说,初创公司做出来一个新的尝试,它的成功和失败其实是个概率问题,这个概率介于0%到100%之间,很难有100%,可能有90%。

 

但是新做的一件事情一般小概率才能成功,失败是大概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快速测试,能够不断地提升它的成功概率,一直到这件事变成一个相对大概率的事情时,才能大规模地去促成这件事。

 

如果在一个成功是小概率的事情上,就进入一个大规模的复制,希望提升、增长,在我看来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比如现在很多产品都去找抖音带货,觉得自己东西贴钱卖就可以上规模,亏个10块、20块,只要量上去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就没问题。但忘了,如果这个产品本身是让用户在用了后,口碑差的人远多过口碑好的人的话,不仅不会带来任何广告、流量的效应,反而会加速企业的衰退。

 

在现实中,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体,都很容易陷人“增长思维”的这两个误区:

 

一是有内核,没增长。产品好,服务好,但无法做大,结果要么维持手工作坊的状态,要么就会慢慢消失。

 

二是没内核,乱增长。种子不对,还跳过育苗实验的步骤开始大规模种植。数年前有一家叫作“星空琴行”的公司,地面推广能力很强,顶峰时期覆盖21座城市,开设了75家直营门店。然而,星空琴行买琴送课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实践证明,“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很快就倒闭了。

 

很多聪明人或者看起来很厉害的公司,到最后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可能它没有认清自己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如何定义增长内核?应该是用一种相对定量的方式去理解。比如说做得好的公司,不管是今日头条、美团或者是拼多多,包括现在的元気森林,都能发现背后的CEO都是一个有工程师气质的人。

 

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对增长的理解是定量的,如果不能够从定量的方式去理解这件事,或者如果不能够从概率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大概率正期望值,都很难实现有效的增长。

 

仅仅是定性的角度,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说,有个特别聪明的人,他能做5分的事,另一个比较笨的人只能干2分的事;但这个聪明人觉得他能做7分的事,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亏光的。但能做2分事的这个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只有2分,但是我去做一个1分的事情,开个烧烤摊之类的,反而这个1分的事情在他的能力范畴内,因此他能够有很好的收益。

 

一个人到底怎么样实现大规模的复制,实现复利,本质上还是一个人在一个局部领域形成了一个相对垄断的优势。

 

这个话题再往下谈,就是不管是企业增长,还是一个人的个人进步,都是一个基于时间叠加积累的情况,是一个滚雪球的效应。

 

如果回到个体来说,就是叫:自身规模化。一个人能否实现自身规模化,从商业成功的角度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有时你觉得这个人算什么东西,但他就是能通过微信、抖音成为一个网红,把他并没那么好规划的一个作品,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大规模复制,最终创造的收益反而会更大。

 

所以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一个人就是一家初创企业。你需要实现自身规模化,才能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这与你是否经商无关。一个人必须用自身的某些增长消解无法躲避的挑战。

 

一个人即便再有能力,要是没有增长思维,成长也会受到限制。相反,如果你没有基本能力,只谈增长,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03、爆发性增长的三大步骤

 

事实上,增长思维本身有一条清晰的主线,需要你在输得起的时候快速试错,积极探索,找到可持续、可规模化的增长公式。

 

这个持续改进、快速迭代的过程,在商业领域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即“增长黑客”——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力求给产品带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在《人生算法》一书中详细介绍过“增长黑客”的3个实战步骤,可以将这3个步骤应用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过程:

 

1.假设:建立最小化闭环

 

在增长这个大要求下,要先完成一个最小化的闭环。

 

假设你需要完成这样一份工作:有一大批信件,必须先在信封上写上地址,贴好邮票,再把信件装入信封,封上封口。

 

你会怎么做?第一种办法是拆分动作,在所有的信封上写地址、贴邮票,全部装好、封完;第二种办法则是每次把一封信的所有工作做完,然后再完成下一个。

 

你可能觉得第一种更快,但实际上,第二种方式能更快完成工作,因为万一信件塞不进信封,要是采用大批量的方式,我们一直要到接近流程终点才会发现问题。

 

如果一次只装一封信,我们马上就能发现问题。一次只装一封信的做法在精益生产中被称为“单件流”,也就是我们说的最小化闭环,它的价值在于能快速试错。

 

就像你不能拼命给一根筷子施肥。你要确认自己灌溉的是能够生长的种子,是能够大规模种植的种苗。

 

我想提醒你,从笨办法开始,别怕犯错,反正都是小尝试,代价并不高,你可以勇敢尝试。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不行动,你就没有办法获得反馈。当知道每一次失败都是为最终的成功采集数据时,你就不会那么害怕失败了。

 

2.验证:找到一个“北极星指标”

 

你要先建立一个反馈回路,获取验证结果。

 

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曾经说过:“我认为一个人有一个反馈回路非常重要,这样他就可以不断思考自己做了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不断对自己提问题,这个动作看起来是多了一个步骤,但它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如果没有这个步骤,你就有可能在原地打转。

 

验证其实是确认两件事;第一,获取一个正向反馈;第二,找到单一指标的关键因素。

 

单一指标的关键因素,又可以被叫做“北极星指标”,它就是你的关键增长点。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都要致力找到自己的“北极星指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实施增长战略。

 

具体来说,什么才是“单一指标的关键因素”呢?这一点简单打个比方,假如我们讲大规模复制一个东西的时候,被复制的这个主体在复制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变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要有一个特点,第一个数据的图形一定要足够简单、足够清晰,至少从信息的角度来说,它是完全可以被数字化激发出来的,这样才可能被复制。这也是我说的,那么多家川菜馆,可能1万家川菜馆加起来利润率都比不上老干妈的一个辣椒酱。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Instagram早期的社交功能和现在不一样,后来它发现用户分享照片的需求很大,于是只留下了发布照片、评论和点赞功能,并增加了滤镜功能。

 

当时市面上已经有Facebook,多功能的社交产品很难突破重围。而Instagram的团队找到了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分享照片,并以照片为核心设计产品。几个月后,专注于图片社交分享的Instagram正式推出,上线第一天就获得了2.5万用户,三个月后这个数字达到100万。

 

所以还是回到那句话,企业想做减法是个特别难的事,尤其是现在来说大家都处在一个比较焦虑的环境下,特别想各种学习,各种提升自己的认知,更多地用这种加法的方式,我把它称为:我懂的越多,我就会更好。但恰恰相反的是,学习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快速地确认你不懂的是什么。

 

我觉得这是很多人最忽略的一件事,就是说快速地确定自己不干什么,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我觉得可证伪性,不管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创业领域,甚至是在各个项目里,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工具。

 

3.执行:设计增长战略

 

优秀的创业公司往往会采用分阶段发布产品的战略。例如,脸书一开始只面向哈佛大学的学生开放注册,紧接着是常春藤大学,随后是其他大学和高中,最后才开放给所有年满12岁的用户。

 

分阶段增长战略有两个优势。首先,在验证技术风险之前先要验证客户风险。产品再好,如果将其推荐给不合适的人,可能也无法获得正向反馈。验证一个商业模式事实上并不需要大量用户。

 

其次,控制好节奏,将一场马拉松拆成很多个400米比赛,团队就更能聚焦。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把不切实际的任务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务,只要每天完成小任务,就会越来越接近大目标。

 

所以在这种“分阶段增长”的战略下,Facebook曾后来居上,战胜了一系列的竞争对手。我们可以用滚雪球的例子来更容易地理解Facebook的增长战略:雪球越小,越不容易滚动,随着雪球越滚越大,它滚动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正如《精益创业》的作者埃里克·莱斯所说:“魔力与天才并非成功创业所必需的,运用可学习和可复制的科学的创业程序才是最重要的。

 

经过假设、验证和执行这3个步骤,你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爆发式增长,实现企业的全面扩张和个人的快速迭代。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