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重重!疫情经济背后的隐忧

2020-10-19

来源|功夫财经(微信公众号ID:kongfuf)

作者|关不羽

 

危机重重!全球唯一背后的巨大隐忧……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的好消息连发:

10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4%,但中国经济将增长1.9%。中国将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10月14日,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对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发展进行解读。李兴乾介绍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3260.5亿美元,扩大11.2%,有力稳定了国际收支平衡。商务部的结论是外贸形势“回暖向好”。
 

再加上近期人民币持续走强也被不少专家、媒体正面解读,算是喜讯连连。

 

在这个不断创造奇迹、刷新底线的多事之年,这些好消息对提振经济信心有好处,但是不能因此忽视对具体情况的分析,要看到未来的风险。

 

 

“疫情经济”不可持续
 

 

IMF对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预测其实由来已久,四月、六月都有相关消息公布。只是这次发布的增长1.9%比六月份的预测高出了一倍,而且已经接近年底,也更有说服力。

 

外贸形势的向好的主要贡献来自中美贸易。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贸易数据,9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比2017年1月特朗普上任以来高出43.6%。而且,同期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大增24.7%,是2018年两国贸易摩擦开始以来,中国从美国最高的月度进口总额。

 

很明显,外贸形势的回暖向好的主要动力来自中美贸易。而外贸增量明显,无疑是中国经济全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人民币持续走强并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评价,成因也较为复杂,但是和外贸的关系是很明显的。

 

结论很有意思,全球疫情导致的一系列经济后果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又回来了。当然,也可以说强劲的进口增长量说明内需消费也有很高的贡献,但是大额顺差的绝对值表明出口确实是增长主力。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此次疫情在中国最早爆发,中国恢复最快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中国经济受疫情直接冲击最严重的是第一季度,因为春节长假的关系,虽然消费领域受重创,但是比起欧美吃第二波的全方位打击要幸运一些。

 

 

再加上美国应对疫情失策,迟迟不能顺利复工,欧洲疫情“生生不息”的二次高潮。主观上再想打贸易战、要脱钩、产业链转移,客观上离不开中国制造。外贸大增,顺差放大,整个盘子也就定下了。

 

也就是说,今年一定程度重现“出口拉动”是“疫情经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能稳住经济大盘当然是好事,但是“疫情经济”是不可能长期化的。比如说,对美出口势头强劲的医疗设备和家居电气产品,都是疫情需求催生的,疫情消退后需求会消失。

 

原来存在的经济结构性问题等“疫情经济”过去后,依然会存在,一定不能盲目乐观。

 

 

中美贸易是亮点
 

 

有没有这场疫情,出口依赖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都应该是各界的共识。客观上讲,“疫情经济”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这无疑是有利的。从这段时间的外贸相关政策看,含金量也颇高。

 

中国外贸的核心问题是中美贸易,在贸易战爆发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就主要来自美国,所谓出口依赖的增长模式主要就是对美贸易的出口依赖。这条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继续走下去了。美方对贸易不平衡(不仅限于中国)已经不可能听之任之,对其合理诉求要认真对待,这样才能有理有据地拒绝和反驳其不合理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讲,疫情期间中美贸易的亮点不在于顺差扩大,而是第一阶段协议得到了切实的履行。尤其是农产品领域,商务部的统计结果显示,上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谷物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肉类进口增长40.5%。澳新银行的分析报告表示,与2019年9月相比,中国上月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增加了三倍以上。

 

对美农产品进口规模的扩大不仅是维持中美贸易平衡的关键,而且对国内市场提振消费、降低政府财政负担也有促进作用。以大豆为例,即便国产大豆获得了高额的农业补贴,价格仍然高于美国大豆价格的三分之一。

 

农业补贴已经是中国政府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负担极重。通过进口替代不仅可以减少财政负担,还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产品价格,释放更多的消费力。除了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符合市场规律的进口替代对各方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不能再囿于“出口是赚、进口是亏”的错误思维,只要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国际贸易,都是双赢、多赢的。这也是贸易平衡的根本动力所在。

 

疫情过去后,随着美国经济重回正轨,中美贸易会形成新的态势,贸易顺差很可能会大幅减少。

 

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基本平衡的状态下,中美贸易规模稳中有升。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中方保持市场开放将是重建双方互信的重中之重,第一阶段协议的切实履行开了个好头。

 

 

汇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人民币汇率变化不应过度解读、胡乱解读。贬值了就说有利于出口,升值了就夸口强大。这样左右逢源、怎么都好的话是废话,没有任何价值,只会误导公众。更不能轻言贬值促进出口,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关系,还会带来被动输入性通胀的严重后果。

 

 

这轮人民币汇率变化有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贸易顺差扩大、外汇持续流入后正常的市场反应。

其次是美元因疫情救市的大额放水,对主要国际货币走软。

还有中美贸易关系在8月份后改善。按照过去的经验,中美在贸易领域趋向一致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会有一定程度的升值。

 

这三种因素中,前两项是市场因素变化的正常反应,也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要因素,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趋势的体现。这是一个好的方向。

 

人民币在规模上已经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国际主要货币。但是,距离真正意义的国际货币尚有距离。货币国际化不仅取决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还取决于这种货币的市场化程度。

 

一国政府对汇率的影响远大于市场的作用,货币信用基础是不稳固的,货币国际化是不会顺利的。汇率市场化不充分是困扰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对此央行等部门已经做了很多努力。

 

从强制结汇到意愿结汇的改革也一直在做,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现在的问题主要不在汇率形成机制,而在外汇管理。外汇管理内外有别,甚至出现了境外境内两个市场、两种汇率。

 

这个水太深了,门道太多。一些利益集团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好处,但是对中国经济的整体风险不言而喻。经济界一直担心“内贬外升”导致双轨制脱轨,要是真的出现这种局面,那就不是什么美元薅了人民币羊毛,而是人民币薅了人民币的羊毛。那还谈什么国际化?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不断调控、以政府力量干预汇率,另一种是提高市场化程度减少干预和管制。干预调控的办法看似见效快,但本质上是扬汤止沸。和货币国际化的方向背道而驰,风险和代价也是巨大的。

 

有心人还能记得前两年外汇储备一度严重下滑,其中很多都消耗在调控汇率。以中国今天的经济体量和对外贸易需求,干预和调控的代价会越来越大,难以为继。

 

因此,只有加快市场化的步伐,形成市场导向、与国际贸易收支关联度更高的汇率机制。打通这一关就是打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任督二脉。从这轮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中,可以看出中国走向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决心,这当然是好事。

 

关键问题是,这一决心和趋势是否能保持下去,毕竟进一退二的事看得太多了。

 

 

要及时化解“疫情经济”的未来风险
 

 

整体而言,疫情对全球各国的经济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上都是负面的,但中国相对冲击小,形成了“疫情经济”的特殊形势。

 

 

 

毋庸讳言,这对缓冲贸易战等外部不利因素、调整经济政策都是有帮助的。但是,一些媒体和评论者过度渲染“一枝独秀”,“厉害了”又上头,是极不明智的。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相对他国受到的冲击较小不等于没有受到冲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未过去,企业经营、就业市场的压力还很大,忧患意识不能松。大力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疫情经济”导致中国贸易顺差放大、出口激增,会刺激和放大各国对“产业链安全”问题的忧虑,甚至加速在疫情过去后的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对中国而言,这是未来经济的潜在风险。

 

通过扩大开放国内市场,提高进口规模,以化解未来风险。从近期政策导向看,已经在采取具有前瞻性的措施。这涉及到国内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涉及到国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干扰和压力不可小觑。

 

总之,经济是民生国计之本,要作为最优先考虑。没有经济强国的底子,就不会有稳固的国际地位。保持这一清醒的认识为前提,才有安居乐业、长治久安。

 

声明:本文源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搜索关注言商社,并在对话框回复哈佛还可免费获得哈佛商学院强烈推荐的“经典商业财经著作100本”+“微粒体商务PPT100份”助你在危机时刻修炼内功,实现逆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