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若到了“上甘岭” 中国经济咋办?
(本文由言商社:yan-shangshe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xiaolaoban9988开白)
我们必须应势而变,变的底线是变的中间确保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受严重的冲击。
本期主讲人:国务院参事、深圳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 夏斌
原标题:变幻莫测国际局势下中小企业的思考
面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局势,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确。
我们都是中小企业家,但又是处于世界两大超级经济体之一中国的中小企业。因此现在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不得不看我们的外部世界,因为我们这个经济体本身大了,很大的程度上是穿越全球化。
现在是全球的新冠疫情累确诊者最近已经达到570万,美国累计确诊者快达到175万,累计死亡已经超过10万人以上。
去年的经济增速,全球的经济增速是近十年来最低的水平,增速为2.3%,联合国预测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增长速度要萎缩3.2%,两年相差5.5个百分点。
更加重要的是,在全球公共危机之下,美国一些政客正在抓紧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全面遏制中国的发展。
简单一句话,中国的中小企业对未来的外部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心理准备。
第一个心理准备,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将遇到过去40年中国高速发展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外部环境。
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已经不顾全球的经济稳定,也不顾自身的债券,不顾全球化是否逆转,就是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因此今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会太平的,充满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目前中美的一些矛盾、摩擦,网友说,中美关系现在尽管遇到很多麻烦,但是还没有到“上甘岭”。
第二个心理准备,这种遏制,甚至于全面遏制才刚刚开始,可能会贯穿于21世纪第三个十年间世界政治、经济核心议题之一。
这是我认为我们中小企业对待世界从经济工作角度要有两个心理准备。
受全球疫情发展不确定的影响,刚刚结束的“两会”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发展的增长目标,我认为这恰恰是应势而变,这是坚持遵守发展规律的实事求是原则。
虽然“两会”没有提增长目标,但按照经济活动本身的逻辑,根据GDP核算统计原则(投资、出口、消费),定了财政赤字率、财政预算投资、专项大工程投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的增加额度,就业率、人均收入、消费的增长等,大概判断出今年的GDP增长。
比较乐观的预测是今年增长3.5%左右,比较悲观的认为可能3.5%实现不了,或者说是更低一些。
从短期看,到底怎么理解今年的中国经济?工作重心在哪里?可能围绕这些重心政策的变化是什么?
既然我们现在外部的环境不可控,有些事不是我们中国能说了算的。我们就必须应势而变,变的底线是变的中间确保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受严重的冲击,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
“两会”提出了“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核心就是要不顾一切的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就是企业,此外是中小企业。
所以我们从短期看,实现好“六保”,特别是保好民生,保住企业不发生大面积的倒闭、破产风潮,即使中国经济今年增长明显放缓了,我相信雨后晴天,疫情后中国经济仍是有希望的。
中国经济从长期角度考虑,中长期增长的潜力还是有的,也就是报纸上经常讲的中国经济很有韧劲。但同样有几个问题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重大议题。
首先,第一大国消费市场的崛起,更多产品在国内需求、国内消费,这是从危机角度;从人民币国际化角度说,中国大国消费市场的崛起,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这里面有很多潜力,包括消费的服务方式升级换代,产品升级换代等。
第二,几亿农民工进城的城镇化的需求,这里讲城镇化是讲几亿农民工进城的城镇化的需求。
这里讲城镇化,不是简单讲炒房子、盖房子,是讲的几亿农民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需求,这个潜力太大了。
第三,科技创新和补供应链短板。科技创新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要崛起,要赶超,必须科技创新。从科技创新、供应链补短板的角度,这也是今后中长期发展的重大议题。
第四,我认为中美关系现在遇到了麻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会倒逼我们想尽办法加快内部的制度改革,改革开放。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激发进一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短期看我们是六保,保住企业,保着民生。稳定下来以后,明后年更长时间,仍然要抓住这四个方面,中国经济仍能保持相对较高速度的增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很有信心。
(本文选自夏斌先生在天九共享集团第346届中国独角兽商机共享大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有删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