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可达50%!传统药店都在转型了,中医到底有多香?
近两年来,药店开设中医诊所成热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与药店相关的中医诊所/中医馆等公司数量从2022年年末的3193家增至4215家,增长幅度32%;尤其在2023年、2024年,药店开设的中医诊所数量出现显著增长。
2025年2月8日,北京同仁堂四通桥药店有限责任公司喜隆多中医诊所成立;1月8日,成都成华健之佳健设诊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多家连锁药店持续在中医医疗服务领域拓展。
经营承压连锁药店纷纷入局
有药店从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医药零售线下市场已告别高毛利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线上平台对市场份额的蚕食;政策持续调整、行业亟待戒掉‘医保依赖症’;当头部多家连锁药店门店数量破万店之后,受限于各区域有限的医药快消需求,可容纳的药店数量已经触及‘天花板’。在线上线下药品供大于求的前提下,坐等顾客上门,将卖出药品作为唯一目的的传统药店商业逻辑正在遭受挑战。”
在此情况下,药店如何转变经营逻辑,在这片红海中不断提升单店价值,成为药店经营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面临的发展瓶颈,在多家上市连锁药店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多元化”多次在公司高管提及的发展对策中普遍出现,而中医诊所正是药店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涉足中医诊所领域的先行者之一,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了诊所服务和中医诊所服务,还通过一系列并购行动,成功取得了多家与中医诊所有关的公司经营资格,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中医医疗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此外,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江苏、湖南、天津、安徽等地区连续落子“百杏堂中医馆”“一方百姓”等知名中医诊疗品牌,以多元化的品牌策略满足不同地域和患者的需求。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自建与并购并举的策略,广泛布局中医馆、中医坐堂、门诊部、店内诊所及互联网医院等多种形态。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从药到医”延伸到诊疗的步伐不止。公司2024半年报显示,其子公司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拥有零售药店1116家,其中有682家设立了中医诊所。
迫于经营压力,头部连锁药店纷纷布局中医诊所业务,通过主动出击,有望获取增量客流。此外,近年来中医药蓬勃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慢性病与亚健康需求激增也是重要因素。
差异化或成破局关键
中医诊所能否给药店带来新的盈利点成为业内最为关心的问题。
根据多地出台政策规定,对于门诊统筹药店,医保目录内的药品,销售价格不超过实际采购价格的115%(加价15%以内)。
继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之后,如何增加客流量成为药店的“心病”,而想要破解这一难题,“药店+中医诊所”被连锁药店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梳理上市连锁药店2024半年报可了解到,在各类药品中,中药、中西成药的销售依旧保持较高的毛利率。其中,中药销售毛利率最高可达50%左右,中西成药销售毛利率在29%至32%区间。
从上述数据来看,中医诊所的开设或能增加高毛利率药品的销售。不过,药店开中医诊所虽前景可观,但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药店新开设的中医诊所与患者之间信任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成功建立起中医诊所品牌的老百姓、同仁堂等上市连锁药店,在该赛道的布局和投入均已超过二十年。业内人士认为,中医医疗服务盈亏周期长,医生技术特色要求高,诊所的开办在人力成本、长期运营、盈利回报周期等方面需要耐心和投入。
嘉兴市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程海英认为,中医适宜技术的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缺乏普遍适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这导致了在不同医疗机构中,同一种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效果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知名中医的评判依旧相对主观。
业界认为,连锁药店开设中医诊所更多是填补医疗空缺,而并非和社区医院或大医院进行竞争,而是应该尝试去填补这些医疗机构“最后一公里”的空白。
中医应注重个体差异,讲究长期调养治未病。中医文化博大精深,针灸、刮痧、足疗等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发展成为药店特色业务,解决线下连锁药店经营趋于同质化的问题。

洞察商业趋势,抢占风口赛道,汇聚爆款商机。今天,商机直通车为您带来精彩商机———元大中医。

元大刘氏中医是一家拥有百年品牌历史的中医诊疗连锁机构,针对腰、腿、肩颈痛、运动痛、关节痛、头痛、经痛、重症癌痛等各类痛症均有独特的治调手段。元大中医以中医馆+理疗馆的方式布局,为消费者提供中医诊疗、中医理疗、 中医食疗和中医养生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抢占区域独家合作机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