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赚“小钱”的地产大佬

财富故事
2020-07-06

大房企开始做“小生意”。

来源 | 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 者丨冷思青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图片:网络、图虫创意

众多物业企业“递表上市”的背后,是地产企业的艰难转型和地产行业的浴火重生。



01


半年以来,物业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截止6月10日,今年在香港成功上市的中国大陆物业企业已有3家;还有7家已经成功递表,准备上市。


此外,荣盛、世茂、金科、华润、阳光城、禹洲、越秀、合景、佳源、朗诗等头部房企,纷纷传出分拆物业板块上市的消息。


对当下的房企来说,物业服务这块当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正在创造巨大价值。


这并不是疫情下的“新趋势”。


近两年,做“小生意”的大房企越来越多。


2018年9月13日,万科和保利同一天分别改名为“万科发展”和“保利发展”。从“地产”到“发展”的两字之差,体现的不是“去地产化”,而是基于更多元的美好生活需求。


但地产行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却是真的。


就在疫情来袭的2020年之前,不管是“局内”的房地产大佬,还是“局外”的股票投资者,所有人都注意到,“房住不炒”的政策持续推进,房企融资越收越紧、拿地成本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把之前看不上眼的“小钱”,拆分出来上市。


疫情无疑加快了房企“多元化”的步伐。


过去半年里,虽然不断有城市的房价“领涨全国”,但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还是有目共睹。除了受疫情影响,房产行业本身,也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档口。


而在资本市场,则体现出“船大好掉头”的特性:越是资本雄厚的房企,其拥有的资金、资源,越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对这些企业来说,一旦决定转型,那些近水楼台、利润率高企的细分行业,无疑会成为率先“攻略”的目标。


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物业行业,显然在此之列。


于是,资本市场上的物业管理企业,掀起了密集的“上涨潮”。


2015年上市的中海物业,股价5年上涨近8倍;2016年,号称“中国第二大物业公司”绿城服务赴港上市,如今股价较发行价暴涨540%;以物业服务见长的碧桂园,2018年也拆分物业在港上市,短短两年,股价就从10元上下一路涨到最高37元。


有“珠玉在前”,其他房企难免也跃跃欲试,都盯上了物业这笔“小钱”。



02


上世纪90年代,房企盖好一个楼盘,就成立相应的物业公司为业主提供服务。于是一开始,物业一直是房企的副产品。


以碧桂园为例,它旗下的楼盘之所以能卖出超出当地平均水平的高价,优质的物业服务功不可没。


房地产兴盛时,利用优质的物业服务给楼盘增值,获得更好的价格和销路,是房企必然的选择。


房地产如日中天时,没人认为物业服务能单独上市。在房企财报中,它们只是无关宏旨的“非主营业务收入”。


房地产行业的低迷,成为物业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一大契机。


2014年,深圳“彩生活”,成为第一个吃到资本市场螃蟹的物业企业。这一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了历史性下跌,跌幅达7.6%。


高昂的房价抑制了需求,宏观调控让拿地成本越来越高,供需两侧联动,房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如今,“房住不炒”的宏观调控不见松动,融资难、拿地难、卖房难。当增量的争夺望到了尽头,存量的博弈便拉开帷幕。


而挖掘存量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物业服务分拆上市。既能为企业融资,又能把手头的资产“盘活”。


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房地产是一锤子买卖,物业服务则是长久生意。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大量楼盘和不断升级改造的城市区域,也给这个行业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到了提升品质的时间窗口。


对很多人来说,“有房住”已渐渐被满足,“住得好”,成了最迫切的需求。


有业内人士预测,物业服务这笔地产大佬们熟悉的“小钱”,未来十年的行业规模,将达到3.2万亿。


富有远见的一众头部房企,正在为自己的长远未来博取“一席之地”。


03


与早先上市的物业企业相比,如今“下水入世”的同行们有着更独特的优势。


2014年,第一个登陆港股的“彩生活”可谓“敢为天下先”,但它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如人意,股价从3.28、到12.78、再到如今的3.90港元,历经轮回。


作为“中国物业第一股”,彩生活的物业服务面积在全行业居首,盈利水平虽然增长乏力,但仍维持较高水平。


但在资本市场上,彩生活的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与碧桂园服务、中海物业、绿城物业等同业40多倍的市盈率,不可同日而语。


有分析人士认为,彩生活被严重低估。但又都不得不承认,在赛道扩容的今天,彩生活的竞争力和增值潜力,确实很难与新晋的同行们相媲美。


比如,占尽“地利”又拿到广州地铁大笔注资的越秀地产。


3月10日,越秀地产(00123.HK)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人们津津乐道的,已经是物业板块拆分上市的消息。对此,越秀的管理层表示“还在研究”。


对这家1994年进军房地产的老牌国企来说,2019年卖出17.2亿平方米的住宅不算啥,三个“轨交+物业”的TOD项目更亮眼。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城市主义”标志,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融合了公共交通和物业服务两大板块,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年4月,在广州地铁集团成为越秀第二大股东之后,TOD模式让越秀如虎添翼,令资本市场对它充满期待。


今年6月,越秀、广州地铁与长沙轨道集团新签一份三方协议,决定将TOD模式在长沙复刻。根据规划,越秀每年将拿下一到两个TOD项目,预计新增土地储备100万平方米。


换言之,越秀的TOD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安营扎寨”,走上发展“快车道”。



在TOD模式的加持下,2019年的越秀地产,凭借38个物业项目创造了362亿元的营收,同比上涨48.4%。与长沙轨道的新约,让越秀的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与此同时,万科拆分物业服务上市的消息吸引了更多眼球。


与独得“地利”的越秀相比,万科可谓占尽了“天时”。


2020年5月13日,万科物业CEO朱保全在致全员信《新十年》中,勾画出了企业未来的“三驾马车”,即CS社区空间、BS商企空间、US城市空间。而各大一线、新一线城市周边崛起的新城、新区,将成为“三驾马车”的用武之地。



官宣“新十年”的同月,万科的“城市空间整合项目”(USIS正式进驻厦门鼓浪屿。


此前,这个项目已经在横琴新区、雄安新区和成都高新区落地。这是一种地方政府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大物业项目”,为新城新区提供一揽子完整开发、服务的解决方案。而这种承包给市场化企业统筹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对物业企业的资金规模、运营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业内,只有资本雄厚、人脉广泛的大企业才能承担这样高投入、高回报的项目。而在头部房企,早早实现物业服务市场化的万科,显得游刃有余。


万科用十年证明,自己花在物业上的钱是值得的。



2020年5月24日,中国物业百强企业成果发布会上,朱保全回忆万科物业的发展历程:


“从万科地产的一个附属服务部门,发展为行业里第一个营收超100亿的公司。”


十年时间,万科物业的服务面积从5000万平方米增长到5.3亿平方米,营业额从15.3亿增长到2019年的127.2亿。其中,非住宅物业服务项目增长12倍之多。


这让资本市场对万科物业上市的期盼更加热烈。


与占尽地利、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